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平欧杂交榛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一个栽培榛子资源。本研究使用9个SSR标记分析了8个引进的平欧杂交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而构建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其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观察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均值分别为4.161、0.875、0.734,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指纹图谱分析显示通过8个两两标记组合,能有效区分引进的平欧杂交榛品种。本研究为平欧榛栽培品种的保护与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四种竹子的RAPD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实验以RAPD技术对考顺竹、凤尾竹、绿竹、白绿竹四个品种用20种已知序列的10nt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其中有17种可扩增出DNA条带,构成RAPD指纹图谱。各种引物PCR扩增的DNA条带数目在0—6条之间,大小在0.3—2.0kb之间。各种竹子的17种引物扩增的DNA条带总数在23—44条之间。四种竹子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在36—73%之间。  相似文献   

3.
榛子是木本油料类坚果,种仁粗脂肪含量60%左右,油酸含量82%左右,亚油酸含量12%左右,还含有亚麻酸等十余种微量脂肪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5%左右,总蛋白质20%左右,可溶性糖含量17%左右,淀粉1.5%左右。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多酚、黄酮、VE、甾醇等活性成分。伴随着果实的发育,6月底至7月20日前后是油酸、亚油酸、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快速合成期。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平欧杂种榛的脂肪酸GC-MS指纹图谱、VE HPLC指纹图谱、甾醇GC-MS指纹图谱与标准指纹图谱间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可以建立共有模式。榛仁油脂的碘值为137.15~147.50,皂化值为144.99~159.03。榛子粉的乳化能力和起泡能力在蛋白质等电点(p H值4.5)处最差,乳化稳定性在蛋白质等电点处和偏碱条件下较好,而起泡稳定性在蛋白质等电点和酸性条件下较好,持水性在偏酸或偏碱条件下较好,吸油性在40℃时达到较大值。清蛋白占平欧杂种榛粗蛋白的67.18%,球蛋白占17.62%,谷蛋白占6.53%,醇溶蛋白占3.17%。榛子叶片中含有黄酮类、鞣质类等30余种化合物。雄花序、花粉的不同提取物分别具有抑菌、消炎、抗氧化、体外抑制胃癌细胞(AGS)和肝癌细胞(SK-Hep1)等多种生理作用。榛子壳可用于提取棕色素、吸附剂等材料。带果苞鲜榛子在常温下可以贮藏5 d左右,0℃低温下可贮藏100 d左右。榛坚果含水量达7%左右时,榛坚果在10~13℃贮藏期12个月,5~8℃贮藏期18个月,0~3℃贮藏期24个月。榛子食用加工产品包括榛仁巧克力糖果类、榛仁面点类、榛子酱类、榛子冰淇淋类、榛子油类、榛子粉类、榛子奶制品类、榛子饮品类、榛子休闲食品类等。平欧杂种榛作为新兴的经济林产业,已经在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除了东北地区作为主产区以外,华北和西北地区成为新兴产区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4.
云南主要核桃品种的ISSR分子鉴别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核桃当年萌发的新叶为材料,在建立了良好的反应体系基础上,筛选出8条引物对云南省11个主要栽培和推广的核桃品种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8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位点102个,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占60.78%,参试样品具有较高的多态比率;用其中的两条引物建立了11个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可用之鉴别参试品种;POPGENE 32软件的计算结果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370 7,0.214 3和0.321 6,供试的云南核桃品种在分子水平上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5.
从96条S系列RAPD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扩增并具有多态性的13条引物,对25个李品种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只用S17、S459和S1169等3条引物就能鉴别出所供试的25个李品种.利用PopGene软件中的UPGMA方法对供试25个李品种进行分子聚类分析,取LD=0.45,可将这25个李品种分为8类.  相似文献   

6.
我省板栗主栽品种(无性系)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APD反应中,有许多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项研究采用浙江省8个板栗主栽品种(无性系),对RAPD各种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板栗理想的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体积含有100mmol/LTris-Hcl,500mmo1/LKCl,20mmol/LMgCL2,0.01%Gelatin,dATP、dTTP、dCTP、dGTP的量各为100μmol/L,50~200ng引物,0.75~1.0单位Taq酶,2~10ng模板DNA.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2min,再94℃30s、40℃30s、72℃1.5min扩增38个循环;最后在72℃延伸7min.应用上述反应体系进行板栗RAPD反应,扩增产物在1.0%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经EB染色后在紫外灯下观察照相,可获得满意的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7.
ISSR分子标记鉴别黑龙江地区黑木耳主栽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析标记技术对黑龙江地区黑木耳主栽品种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在选用的8个引物中,有7个引物可以对供试的34个黑木耳菌株进行扩增,获得的指纹图谱清晰稳定、多态性强。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相似水平为0.69时,可将供试的34个黑木耳菌株分为三个组群。研究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黑木耳生产菌种快速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8.
采用RAPD分析法对32个银杏品种或群体的叶片DNA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从5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单引物和4对双引物进行RAPD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单引物和4对双引物的RAPD扩增共得到85条DNA带,其大小主要分布于300~2 500 bp之间,其中8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百分率为95%,每条(对)引物产生DNA带的平均数为7.08.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供试的样品可分为两大类,北京梅核、南雄上矽(雄)、华口大白果为一类,其它的为第二类.在四个泰兴品种中,泰兴2号和泰兴3号的相似性系数达0.97,表明它们的遗传关系非常接近,可能为同一品种;而原产广东的不同品种或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可能有不同的起源.此外,若将32个银杏品种或群体按照综合分类法进行品种类群划分,不同品种类群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有较多的品种交叉.  相似文献   

9.
利用ISSR标记辅助选育红李新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红李新品种选择的效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红李候选品种间的DNA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析,从7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8个引物用于红李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材料的DNA指纹可以分成2类,HL1和HL2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相似系数达0.94,而与HL3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本实验的3份材料中可以选择HL3,以及HL1和HL2中的1个,用于品种审定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基因型龙眼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域之间有代表性的16个基因型龙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4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4条多态性条带;地域不同的基因型龙眼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云南、贵州和广东的龙眼遗传多样性较高,其次是福建、台湾、广西、泰国、四川,而印度尼西亚最低;同一龙眼产区中,福建不同基因型龙眼之间多态性最高,达34.52%,其次是贵州、广东、广西、泰国,四川龙眼之间多态性最低,仅为15.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9的水平上16个基因型龙眼可以分为3个遗传群体;龙荔作为龙眼近缘种与龙眼栽培种的DNA指纹具有明显差异;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基因型龙眼可以归类到中国的部分基因型龙眼群体中,印证了泰国、印度尼西亚基因型来源于中国。此外还讨论了利用RAPD构建不同基因型龙眼指纹图谱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板栗优良品种(无性系)苗木分子标记鉴别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利用RAPD标记对浙江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和通过省级鉴定的8个板栗品种及无性系进行指纹分析,鉴别出各板栗品种(无性系),实验过程中对684个随机核苷酸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经筛选共获得9个稳定的RAPD标记,构建了板栗的NDA指纹图谱,经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鉴别板栗优良品种(无性系)的较为理想的程序,获得了RAPD良好的重复性,建立了较完整的板栗RAPD分析的技术体系,用大田苗进行步验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23个油橄榄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RAPD技术对23个引种的油橄榄品种进行分类和鉴定研究.从80个10 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进行扩增,共产生127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带,占61.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性带数为7.09条.4个品种具有特异的位点,可作为种质鉴定的依据.根据扩增结果构建反映品种间亲缘关系的UPGMA聚类图,23个品种可划分为2大类.  相似文献   

13.
切花月季芽变品种的分子标记与鉴别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月季的基因型高度杂合,目的基因的定位如同大海捞针,形态指标模棱两可的描述比比皆是。为此,特别收集了组别17个,品种45个及相对的芽变品种进行随机增护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个经筛选的人工全盛随机引物(10-base)共增扩出基因位点143个,其中多态性位点93个,平均多型性比率高达66.0%;切花月季品种与品种之间,特异性RAPD图带清晰稳定,极易识别;由同一品种变异而来的芽变品种之间,特异性位点极少,相似性遗传距离非常接近,最小为0.8607,最大为1;幼叶DNA双步CTAB提取法有助于提高基因指纹图谱的重现性。这为表型性状较为相近的切花月季芽变品种的分子鉴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也为转基因品种的育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白术的3个居群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10bp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87个DNA片段,片段大小在200bp~28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谱带为135条,表现出了丰富的RAPD多态性(占72.2%),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了居群亲缘关系柱状图。结果表明:於术86和於术76的亲缘较近,而於术86和白术天台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就单个样本来看,於术86的15个样都聚在了一起,表明了於术86较强的同源性,於术76的14个样也聚到了一起,也表明了於术76的同源性。而於术76第14个样与白术天台聚到了一起,表明了於术76与白术天台有一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16个银杏栽培品种的单倍体胚乳DNA为材料,用筛选出了高效引物进行RAPD分析,确定了各品种的标记基因型.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单倍体种子胚乳或二倍体叶片等材料实现对银杏无性系品种的有效分子鉴别,为银杏的良种鉴别、保护和登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木麻黄无性系的DNA指纹图谱鉴定体系,为今后短枝木麻黄的品种鉴定、品种权保护、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从71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12对引物,采用降落PCR和毛细管电泳的基因分型方法,以采集的9个短枝木麻黄标准无性系的基因分型结果为参照,对华南沿海地区采集的109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单株进行鉴定,并结合引物组合法构建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鉴定体系。[结果]12对EST-SSR引物对109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单株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6个,平均为4.2个,每对引物可区分2~5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根据鉴定结果,最终所有样品被划分为22个无性系,除已知的9个标准无性系外,另有13个无性系为不知名无性系,说明不同地区的无性系存在重复命名现象;利用引物组合法进一步优化后,发现只需7对引物就可将22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完全区分,并依此建立了基于7对EST-SSR引物的22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指纹图谱,每个无性系都获得了一个7位数的指纹图谱编码。[结论]利用7对EST-SSR引物构建的22个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鉴别,研究表明,华南沿海地区部分短枝木麻黄无性系存在命名混乱、同物异名、无性系数量少的现象,新品种选育工作亟待开展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板栗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RAPD分子标记手段,研究板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板栗品种RAPD标记的标准程度,以及板栗品种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为板栗品种鉴别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标准方法,46个板栗品种的样品的DNA,用16个引物进行扩增反应的位点总数为119个,产生69个多态位点,建立了46个板栗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分析出这些板栗品种分子鉴别的最优化引物组合。对特定的引物组合,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从而确定引物组合对这些品种鉴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乐昌含笑不同类型鉴定的ISSR-PCR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利用inter -简单重复序列 (ISSR)标记对乐昌含笑 6种类型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 ,从 30个引物中筛选出 12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 ,共扩增出 134条DNA带 ,其中多态性DNA带 6 7条 ,占 5 0 %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 11 16 7条。其中引物ISSR16、ISSR19能区分全部类型。引物ISSR16、ISSR19和ISSR2在不同的类型中扩增出了一些特有条带 ,对乐昌含笑类型和品种鉴定以及检验品种的真实性方面非常有价值。本研究对ISSR分析技术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讨论 ,并利用DNA扩增结果对供试类型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ISSR DNA标记鉴定主要银杏栽培品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银杏 (Ginkgobiloba)是我国特有树种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有栽植银杏的习惯。在长期栽培过程中 ,已逐渐形成了一些农家品种。由于品种间形态差异 (非果期 )较小 ,用常规方法无法鉴别各个品种 ,特别是早期(苗期 )鉴定。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为品种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如RAPD、AFLP、ISSR、SSR等。这些标记也逐步被用于植物种或品种的鉴定研究 ,如RAPD标记鉴定桂花 (Osmanthusfragrans)品种 (赵小兰等 ,1999)、AFLP标记鉴定苹果 (Maluspumila)品种 (祝军等 ,2 0 0 0 )和美洲黑杨 (Popul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