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且存留时间长。利用理化手段去除PAHs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对土壤、沉积物以及地下水层等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降解有害污染物,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修复技术。目前已分离鉴定出多种微生物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应用微生物修复土壤及环境中的PAHs污染,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遗传机制。综述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降解途径对不同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生物代谢转化机理,为提高土壤中降解菌的生物修复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房妮  俱国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425-1426
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成为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阐述了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微生物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强化措施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修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堆肥中加入经过驯化的降解菌这种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以超声波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离测定的方法 ,对堆肥材料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变化进行监测 ,从而了解降解菌对堆肥中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降解菌对堆肥中的多环芳烃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土壤微生物既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又可以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在土壤污染修复和生物指示方面应用广泛.该文从土壤环境质量表征的微生物学指标和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两个主要方面,综述了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研究现状,包括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作为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PAHs高效降解菌株筛选,微生物降解PAHs的途径和修复方法等.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旨在为研究土壤微生物对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响应机制和修复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种苜蓿,不接根瘤菌(苜蓿);种苜蓿,接根瘤菌(苜蓿+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山东新泰某焦化厂PAHs实地污染土壤,分别于处理20和60 d定期取样;大田试验农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某发电厂附近,分别于处理60和90 d定期取样。测定苜蓿的株高和干质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GC/MS分析土样中的16种PAHs组分降解规律。[结果]盆栽试验中,"苜蓿+菌"处理20和60 d时的苜蓿株高和干质量指标均优于仅种植苜蓿处理;"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明显优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处理;PAHs不同组分间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3环、2环、4环、6环、5环。在大田试验中,60和90 d修复效果同样呈现"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大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的处理。修复6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的降解率明显高于高环PAHs,PAHs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2环、3环、4环、5环、6环,但修复9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和高环PAHs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AHs污染土壤或大田试验条件下接种菌株SL-1对紫花苜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比单独微生物或植物修复能更有效地降解PAHs。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种环境介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土壤PAHs污染日益加剧,因此对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修复备受关注。从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化学氧化法、光降解法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7.
曾小林  朱凡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51-53,94
利用盆栽试验方法,在3个多环芳烃污染水平(重度L3)、(中度L2)、(轻度L1)下,研究了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对柴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1)植物存在能有效提高PAHs的降解率,特别是促进高环组分的降解;(2)植物存在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且植物种植对放线菌的影响最大,真菌次之,细菌最小;(3)植物-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微生物降解是植物-土壤系统修复PAHs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高毒且较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筛选高效降解菌,采用微生物降解PAHs,对于消除PAHs的环境污染和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萘平板法初筛、氧化还原酶活性复筛,筛选到3株PAHs高效降解菌,分别命名为B5、sh4、sh2。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依次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罗尔斯通菌(Reutropha)、中华单胞菌(Sinomonas)。降解条件优化结果表明:B5、sh4、sh2均能以萘、蒽、芘为唯一的碳源,120 h内,三个菌株对单一萘(200 mg/L)、蒽(100 mg/L)、芘(50 mg/L)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1%、65%、53%以上;混合多环芳烃萘(200 mg/L)、蒽(100 mg/L)、芘(50 mg/L)的降解率分别为:82.17%—99.13%、70.76%—87.25%、52.59%—75.07%。PAHs的降解率与其分子量相关,同时PAHs的分子量也影响着菌株B5、sh2的生长活性。相比较而言,菌株B5、sh4、sh2均具有较强PAHs降解能力;菌株B5对PAHs降解效果最佳,可能与其氧化还原酶活性高有关;菌株sh4对芘的耐受力强,具有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能有效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使污染环境得以修复。阐述了多环芳烃(PAHs)、农药、重金属等污染土壤中菌根的作用,分析了菌根修复可能的机理,旨在说明利用菌根修复是生物修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的作用以及更好地运用菌根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栾树在3种污染水平下对土壤中PAHs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7.35~46.23 mg.kg-1),种植栾树1 a后,PAHs降解率为60.69%~75.14%;比对照(无植物处理)PAHs降解率平均提高了22.96%,且以L2污染水平下降解率最大。栾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与累积土壤中PAHs,且累积量与土壤PAHs的添加浓度呈正相关,根部PAHs累积量大于干叶部。修复机制反映出植物-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微生物降解是修复土壤PAHs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PAHs主要的降解方式.介绍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PAHs生物可利用性、电子受体、营养物质、环境因子及植物联合等对微生物降解PAHs的影响,并且对原位处理、异位处理的修复工艺进行了简述.同时,指出今后的治理应重视污染源头控制,完善酶制剂、联合修复等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2.
In situ biodegradation: microbiological patterns in a contaminated aquifer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for proving in situ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aquifers have severe limitations. In the approach described here, patterns in a comprehensive set of microbiological a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data were analyzed.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sediment samples gathered at consistent depths in aquifer boreholes spanning a gradient of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s at a buried coal tar site. Microbial adaptation to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was demonstrated by mineralization of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in samples from PAH-contaminated, but not adjacent pristine, zones. Furthermore, contaminant-stimulated in situ bacterial growth was indicated because enhanced numbers of protozoa and their bacterial prey were found exclusively in contaminated subsurface samples. The data suggest that many convergent lines of logically linked indirect evidence can effectively document in situ biodegradation of aquifer contaminants.  相似文献   

13.
许春晖  卢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50-13953,13956
[目的]对庐山南北坡21个采样点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样品中16种PAHs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庐山地区苔藓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水平,南北坡空间分布差异和海拔梯度分布特征。[结果]庐山地区大灰藓中∑PAHs与已有报道中背景区含量水平接近,浓度范围为371.5~842.8ng/g,其中菲含量最高,不同环数PAHs呈现出3环〉4环〉2环〉5环〉6环依次递减的趋势。庐山北坡高分子量PAHs(HMWPAHs)含量显著高于南坡,这是导致南北坡PAHs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来自于远距离输送的低分子量PAHs(LMWPAHs)在不同坡向含量水平相当。[结论]苔藓中PAHs含量受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地形地势综合影响,海拔梯度分布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多环芳烃可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进而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危害人类,多毛类动物是已知能够蓄积大量多环芳烃的物种,有关多毛类动物解毒代谢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作为多环芳烃监测指标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有关多毛类动物如何代谢蓄积在体内多环芳烃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毛类动物对多环芳烃的毒性响应及代谢研究,多毛类动物对多环芳烃的代谢类似于脊椎动物,分为两个阶段,参与第一阶段代谢的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磺基转移酶被认为是第二阶段代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类,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多毛类动物对复合多环芳烃以及低剂量多环芳烃长期暴露的毒性响应研究,同时增强对不同多环芳烃的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孔祥晨  陈丽  呼群  刘先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38-19441,19491
研究了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PM10中PAHs的来源及特征。结果表明,通过特征比值的比较,得出南京冬季PM10中PAHs主要来源于车辆排放;通过后向轨迹法分析看出,除了南京外,因为盛行东北风,南京东北方向的山东地区也是南京冬季PM10中PAHs的重要来源;相关性分析表明,高环数的PAHs间相关性很高,表明它们可能来自相同的污染源;南京冬季PM10中,2环PAHs(Nap)的昼夜变化与其他环数PAHs不同,其质量浓度在夜间总是稍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16.
江苏句容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句容地区20个点位的土壤样品为试材,分析了该地区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的含量特征及污染水平。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PAHs总量为5.15~375.19μg/kg,其中Flt含量最高,与西藏、北京、天津、汕头等地区相比,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土壤中PAHs以3环PAHs为主,主要单个污染物为Flt、Phe和Cry;秸秆焚烧、薪柴烹饪、燃煤取暖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多环芳烃主要来源因素,个别采样点因靠近交通干道,其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17.
天津地区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区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实际情况,把天津地区划分为5个地区单元,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研究了各单元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划分的5个单元区中,PAHs总浓度及各组分浓度基本上均符合市区>近郊区>滨海区>郊县>远郊县这样的分布规律。在天津的5类地区单元中,土壤PAHs污染物成分谱基本相同。其中,前3类地区(同属于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的成分谱尤为接近;郊县和远郊县的成分谱与前3类地区略有不同,除Nap的高值外,次高值区为Bbf、Bkf和Bap,而不是前3类中的Phe和Fla。此外,PAHs含量大小与各地的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呈显著正相关,样本可决系数r2=0.8983。这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决定天津地区表土中PAHs含量的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PAHs)的去除特性,采用间歇培养方式考察了白腐真菌对萘、菲、芘的吸附和降解特征,以及Tween80和Cu2+对白腐真菌去除萘、菲、芘的影响。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当萘、菲、芘的初始浓度分别为30.0、1.0、0.1mg L-1时,白腐真菌灭活菌对它们的吸附作用显著高于活菌,其最大吸附率分别为29.3%、38.2%、70.6%。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前期,白腐真菌对萘和菲的降解能力很弱,而培养后期降解作用占总去除率的59.6%~77.3%。然而,白腐真菌对芘的累计降解率仅为28.8%。在吸附和降解的共同作用下,萘、菲、芘的去除率最终达到了46.9%、53.5%和73.7%。另外,发现Tween80和Cu2+可以促进白腐真菌对PAHs的去除。当Tween80浓度介于0.1~1.0g L-1时,萘和菲的去除率随Tween80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芘的去除率随Tween80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ween80不仅可以促进白腐真菌的生长,同时能提高漆酶活性。低浓度Cu2(≤+1.25mmol L-1)可以提高白腐真菌的漆酶活性,从而提高萘、菲、芘的去除率,且在Cu2+为0.25mmol L-1条件下的强化作用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无Cu2+)提高了77.3%、60.9%和2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