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时间套种籽粒苋和黑麦草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籽粒苋比套种黑麦草对烟叶产值量的影响大,栽后第5周至第9周套种籽粒苋,烟叶产量逐渐增加,而烟叶产值、外观质量及均价则逐渐降低,烟叶的内在化学品质则以栽后第5周套种籽粒苋的烟叶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与烤烟套种的甘薯品种,解决部分烟区烤烟种植调茬难度大与综合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烤烟套种不同甘薯品种对烟叶质量、烟薯产量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薯套种能够明显提升土壤相对含水率和烟叶产量,其相对含水率提高幅度介于12.03%~91.88%,烤烟产量增幅为12.29%~31.26%。烤烟套种甘薯以紫薯产量最高,块根产量达29400 kg/hm 2,且单薯质量大于100 g占总薯重的比例在紫薯中最高。烤烟套种甘薯提升了烤烟中上部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了烟碱和总氮含量,有利于改善烟叶内在品质。烤烟套种甘薯降低了上部烟叶含梗率,但增大了上部烟叶叶面密度,以烤烟套种紫薯表现突出。烤烟与紫薯套种,可作为一种烟田增产、烟叶增值和烟农增收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乐业县烟叶生产发展出现的烟粮争地和占用优质水田的现状,根据乐业县旱地面积大和光温水自然爷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实际,通过试验筛选合适的玉米品种,探索发展旱地烤烟与玉米套种模式,以期促进粮烟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四个玉米品种与烤烟套种,结果表明四个品种作物产量平均在5360_-6155kg/hm2之间,虽比当地单纯种中玉米低12.5%-24.3%,但总产值则增加170.62%-181.93%;不同品种适应套种模式的差异较大,正大619和隆玉2号规避“寒露风”灾害天气的影响较好,迪卡007和迪卡008则较差,认为乐业县适用于烤烟与玉米套种的玉米品种,从优到劣的排列为:正大619、隆玉2号、迪卡007和迪卡008。  相似文献   

4.
烟叶与甘薯套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发挥优势互补作用:①营养互补。烟叶生长要求"少时富,老来贫"的营养环境,烟薯套种前期为烟叶生长提供较多丰富的营养,甘薯后期吸收烟田中过剩营养,便于烟叶正常落黄,提高烟叶品质。②时空互补。烟叶的大田生长期为4月上旬至8月下旬,在此前后的田间休闲期,为套种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烟叶是经济作物,直立生长,甘薯是粮饲兼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寒山区气温偏低,农作物复种难以正常成熟的实际问题,总结形成了小麦∥地膜玉米、地膜玉米∥豆类∥土豆、小麦∥地膜玉米∥黍子、小麦∥地膜烟叶等4种间作套种模式,并详细介绍了这几种模式的栽培特点、复种模式、茬口安排、经济效益、栽培方式及栽培技术要点,为同类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楚雄市烤烟套种晚秋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楚雄市是现代烟草示范市,全市有耕地面积2.33万hm2,烟叶栽种面积就有0.73万hm2,种烟面积占耕地面积近1/3,近年来由于我市科技推广部门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进行示范推广,总结出了烤烟套种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间套种黑麦草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团棵期至现蕾期套种黑麦草时间的提前,各部位烟叶的物理特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使其更趋近优质烟标准;不同套种时间处理的烟叶化学成分更为协调,各部位烟叶淀粉、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更趋于合理,显著降低了上部叶总氮、烟碱含量及中下部叶的氯含量,糖碱比相对提高,下部叶钾含量和钾氯比提高均较显著;小幅减少了烟叶产量,降幅为1.31%~1.97%,显著增加了产值、均价,两者的增幅分别为2.74%~5.58%、4.81%~6.98%,提高了中上等烟比例,提高幅度为2.16%~3.97%,达到了稳产和提质作用;以移栽后30d套种黑麦草的烟叶品质最佳,产量、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浅谈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利用了玉米与大豆两种经济作物的生长特性互补,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本文首先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当前成熟的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种类,最后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夏红芋、玉米间作套种的增产机理,总结了淮北地区红芋与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套种栽培技术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越来越完善,小麦栽培过程中还可以实行玉米套种,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栽培水平。在春小麦套种玉米过程中,不同的播种期对玉米生长水平有一定影响。在宁夏海原县高崖乡高湾村开展了对春小麦套种玉米的不同播种时期试验研究,旨在促进春小麦套种玉米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烤烟套种甘薯对烟草氮磷钾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对烟草氮磷钾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套种甘薯与烤烟单作相比,甘薯吸收了土壤中过多残留的营养元素,土壤营养元素更趋于平衡;增加了土壤耕层中植株的根系,其周围营养元素有效性得以提高,相对含量增加,烟株与环境友好发展,烟株养分得以改善;对烤烟的茎粗、叶厚、株高、叶长、叶宽、有效叶片数等生物学性状未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良烟地土壤,解决烤烟连作障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方法]通过开展烤烟-红薯套作试验,研究不同套作时间对烤烟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烤烟移栽后25 d扦插红薯单位面积产出率最高,纯收益为118 316元/hm~2。[结论]烤烟移栽后25 d扦插红薯,更适合烟苕套作,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实行烟苕套作不仅能增加复种指数,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烤烟与其他作物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选用甘薯新品种洛薯13号,研究了猕猴桃套种甘薯、核桃套种甘薯、苹果套种甘薯3个套种模式的鲜薯产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总结出果园套种甘薯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郑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93+4596-4593
[目的]为了探索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与芝麻(Sesamum indicum)套种的经济效益及甘薯对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两种作物套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普通大田肥力为基础,甘薯选择匍匐型短蔓品种,芝麻选择中高秆、中早熟品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3处理水平(纯种芝麻、纯种甘薯、甘薯芝麻套种),以纯种甘薯和纯种芝麻作对照。[结果]甘薯芝麻套种效益均比单种其中一种作物高,较纯种甘薯增收4 971.79元/hm2,增幅达16.8%,较纯种芝麻增收4 192.65元/hm2,增幅达13.8%;甘薯芝麻套种使芝麻株高降低,降幅为9.0%,始蒴高度降低,降幅为10.4%,千粒重增加0.13 g,增幅为4.4%;套种的芝麻茎秆粗壮,综合抗性较强,子粒商品性佳,出油率提高。[结论]芝麻甘薯合理密度套种不仅可以增强芝麻的抗逆性,增加千粒重,提高子粒品质,而且可以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等。  相似文献   

15.
1B8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BX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套作后的田间小气候、植株生理特性、农艺性状、综合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BX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是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烟麦套种方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烟10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烟麦套种方式(2/6式、1/3式、1/2式烟麦套种)对烤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便获得以烤烟为主的烟麦套种适宜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2式烟麦套种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好,成熟期的最大叶面积和有效叶片数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包括纯作对照),分别达到1 689.93...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单位耕地面积产值最高的种植模式,以单作玉米和单作甘薯为对照,研究玉米与甘薯间套作不同的种植模式。分四大类型进行,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甘薯、间作和套作,其中间作又分三个模式,玉米与甘薯种植行比为2∶1,2∶2,2∶3,套作分4个模式,甘薯以不同方式和密度套种在玉米行间,共计9个模式。结果表明,各类型产值高低顺序为单...  相似文献   

18.
马文玲 《北京农业》2012,(12):12-13
黑芝麻和甘薯套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实验研究,从套种规格、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几个方面总结了黑芝麻和甘薯套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烤烟高效栽培及套种免耕玉米关键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烟、夏玉米同处于一个生长季节,烟粮争地矛盾突出。为解决烟粮争地的矛盾,探索出烟套玉米技术模式:烤烟套种玉米即当烤烟采收至中上部叶片时(时间规定在6月底至7月20日),在其行间或株间种植玉米,让烤烟与玉米共生一段时间,烤烟采收完后及时管护玉米。试验表明,该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烤烟收入2000元以上,免耕玉米收入450㎏以上,达到钱粮双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