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浪县北部荒漠草场改良过程中植被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王天河 《草业科学》2005,22(8):14-16
结合古浪县北部荒漠草场生态治理工程,在自由放牧、围栏封育和人工补播条件下,对退化草场的植物种类、植被盖度、生产力水平等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随自由放牧时间的延长,草场植被盖度、生产力逐渐下降,植物种类逐渐减少;2)随围栏封育时间的延长,放牧压力减轻,草场植被盖度、生产力逐渐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加;3)人工补播种草加快了草场的恢复演替速度。围栏封育和人工补播使草场植物群落优势种得到加强,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r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大量生长,草场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是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甘南高寒草原高原鼢鼠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不仅与家畜争夺优良牧草,降低草原载畜量,而且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推出地表土丘,导致植被盖度降低,地表土裸露,引起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灾难。通过对高原鼢鼠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完善,提出了适合甘南高寒草原高原鼢鼠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呈平原景观.土壤为黑钙土,亦有较大面积的草甸、沼泽土,盐碱土等.自然植被南以芦苇、芦苇+香蒲+笞草等类型构成草本沼泽类;北以羊草、羊草+杂类草等类型构成草甸草原类.全市土地面积650万亩.草原面积157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3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0%.其中采草场46万亩,放牧草场90万亩.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应用Landsat TM资料,结合地面生物量定位测定,建立草原地上生物量估产模型,应用Visual C^ 编程,估算了2000年7月中下旬锡林河流域中部草原地上生物量。在锡林河流域中部两大草原植被类型[羊草 大针茅和(大针茅)克氏针茅 冰草]不同生物量的基础上,以象元为诊断单元,判别了各象元所代表地块草原植被的退化等级,绘制锡林河流域中部草原植被退化分布图。1999年锡林河以东草原退化面积为2697.3km^2,占中游草原面积的49.7%,以西退化面积为1644.4km^2,占30.3%。以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针对不同退化等级草场制定不同的牧草产量利用率,划分6个放牧强度等级,计算各放牧等级的合理放牧得序(标捧羊单位/km^2)、面积和载畜量.研究结果可为草原退化的恢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不同牧压梯度下植物群落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主分量分析法(PCA)分析了羊草草原退化系列上群落的分类及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所选择的退化系列可划分为无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四个群落退化阶段.主要种群对放牧退化阶段划分作用大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羊草和大针茅与牧压的增加呈负相关,冷蒿和菊叶萎陵菜则与牧压的增加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大小为轻度放牧>无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相同,即轻度放牧>无放牧;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相同,即轻度放牧>无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各退化阶段群落类型为:无放牧时为羊草+冰草+丛生禾草群落;轻度放牧时为羊草+大针茅+冷蒿+丛生禾草群落;中度放牧时为羊草+冷蒿+隐子草+丛生禾草群落;重度放牧时为冷蒿+隐子草+小丛生禾草群落.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围封禁牧工程对高寒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效益,本研究在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附近,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围封8年、围封4年和自由放牧的藏北高寒草原群落特征和生物量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自由放牧样地经过围封后,群落结构由杂类草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和昆仑蒿(Artemisia nanschanica)转变为多年生禾草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ii)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植被高度、盖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增加。但是,围封后地上生物量却呈降低趋势。因此,应结合各个指标与群落结构特征综合评价退化草地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7.
围栏封育对伊犁河谷中山带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至2016年,连续5年以伊犁河谷中山带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草原类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围栏内外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和植物种类。结果显示:围栏封育可以有效提高退化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草地的生产力;能显著提高3类草地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草群高度;对植被盖度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对植物种类数的影响幅度较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围栏封育可以作为草地改良的措施之一在伊犁河谷退化草地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禁牧、休牧和长年放牧等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03—2007年在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山地草甸线叶嵩草型草地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结果表明,禁牧可提高山地草甸草原的植被盖度、高度、频度、产草量和优良牧草比例,对恢复草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而长年放牧使各指标降低,毒杂草比例升高,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场退化;休牧为可食牧草的营养生长及种子成熟创造了条件,使草地植被群落特征保持稳定,既利用了草地的生产属性,又对生态不造成危害,是山地草甸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寒草原冬春草场退化及草畜不平衡问题,为遏制草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本研究于2018年在青海省玛多县玛查理镇冬春草场开展返青期休牧育草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返青期休牧和返青期放牧两个处理,在休牧结束时期和牧草生长高峰期(7月10日和8月10日)分别进行草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放牧草地,7,8月份休牧草地的禾本科牧草株高增加了236.33%和123.83%(P<0.05),盖度增加了41.13%和61.71%(P<0.05),地上总生物量增加58.66%和33.62%;休牧以后草地主要植物种由原来的沙生风毛菊(Saussurea arenaria Maxim)、山莓草(Sibbaldia procumbens Linn.)等变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Griseb)、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 Hand.-Mazz)等;休牧草地和放牧草地样点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休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维纳指数较放牧草地均有所增加。因此,返青期休牧在高寒草原的实施改善了草地植被恢复情况,优化了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本试验可为退化高寒草原植被恢复及休牧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载畜率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群的盖度对载畜率的响应不同,无芒隐子草盖度在轻度放牧区最大,栉叶蒿盖度在7月份、8月份分别以中度放牧区和轻度放牧区最大;短花针茅、冷蒿、阿氏旋花、细叶葱、木地肤随载畜率增大高度下降明显,猪毛菜高度在四个载畜率下差异均不显著;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植物群落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重度放牧与不放牧、轻度放牧有显著差异;随着载畜率的增大,建群种、优势种地位改变不明显,但一年生的猪毛菜重要值增大,在重度放牧区达到最大并占据优势地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轻度放牧区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为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不放牧,且不放牧与轻度放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稀土应用在天然草地上,对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效果,国内外均有许多报道。1992年我们初次将稀土应用到天然草地上,旨在通过试验,证明其实效,以便将稀土广泛应用在我省的天然草地上。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置在安达市东郊6公里处的先锋牧场友谊村。该草场是放牧多年的严重退化、碱化草场,虽经围栏封育十余年,草场植被仍处于土壤硬、干、瘦的立地条件。草场植被类型,以羊草+杂类草、羊草+拂子茅+杂类草、羊草+野古草+杂类草为主,镶嵌呈复区,星星草群落星罗棋布,构  相似文献   

12.
贺国宝 《草业学报》2021,30(12):194-201
干旱区山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分析,有助于探究山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采用TWINSPAN和DCA排序等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植物群落可以分为9个类群,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由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逐渐转变为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由斑块状分布的盐爪爪+珍珠群丛至灌木亚菊+珍珠群丛和合头草+珍珠群丛过渡为甘蒙锦鸡儿+芨芨草群丛、扁穗冰草+西北针茅群丛和西北针茅+赖草群丛,最后逐渐演化为呈镶嵌分布的鬼箭锦鸡儿+高山柳群丛和苔草+嵩草群丛;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R)呈“双峰”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中海拔有最大值,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在中海拔有最小值。祁连山植被类型由低海拔荒漠至高海拔草甸草原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的改变,体现了山地环境对植物群落构建的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8-2010年在中蒙2国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对栖息地的选择特点,以期为该鼠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选择316个样点,记录每个样点的布氏田鼠密度,并随机调查5~10个1m×1m的样方,记录海拔、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枯草盖度、植被优势种、郁闭指数和退化级别。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选取布氏田鼠栖息地选择影响较大的因子。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密度与植被盖度、枯草盖度、退化等级及郁闭指数相关;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3种植物多度、枯草盖度、植被盖度、草场退化程度和植被郁闭指数5个因子对该鼠选择栖息地影响显著,即布氏田鼠倾向于选择以冷蒿、羊草、多根葱为优势种,放牧利用程度高、植被低矮的退化草场。  相似文献   

14.
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韩文军  春亮  侯向阳 《草业科学》2009,26(9):195-199
主要分析了典型草原区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杂类草草甸草原的土壤及植物群落随放牧强度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压力的增大,表层土壤密度显著性增加,而表层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重度放牧区地上现存生物量高于中度放牧区,低于轻度放牧区。轻度放牧区的现存生物量与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演替序列为:羊草草原+杂类草→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糙隐子草+大针茅Stipa grandis+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hnoi→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因此,退化草原的植物组成取决于利用方式和强度,同时受生境条件的制约。其典型草原区的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的演替序列介于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荒漠草原牧户草场生态植被群落特征趋同性,通过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小针茅、无芒隐子草高度在高、中、低不同经济水平处理区并无显著区别,多根葱高度在高、低经济水平处理区亦无显著差异;主要植物种盖度在不同经济水平区无显著差异;小针茅密度在低经济水平区显著大于中经济水平区,无芒隐子草、多根葱密度在各处理区之间亦无显著差异;群落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都是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冬草场>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Margarlef指数则是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冬草场,建群种小针茅仍占有显著的优势地位;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之间小针茅的重要值不同,这与实际载畜率造成的放牧压力以及牲畜践踏程度有关。综上可知,荒漠草原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植被群落特征呈现趋同性。  相似文献   

16.
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2)封育0~15年,植被演替序列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下植物优势物种变化总趋势是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植物,但也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 3种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封育草地增加速度最快,鱼鳞坑最慢。(3)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真菌、全磷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高寒草原进行退化演替序列的划分,并对不同退化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演替程度的加剧,群落结构与主要植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变化,顶级植被紫花针茅的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所下降;退化演替模式为:紫花针茅+艹洽草属(Koeleria)→赖草属(Leymus)+委陵菜属(Potentilla)→苔草属(Carex)+马先蒿属(Pedicularis)→艹洽草属+委陵菜属;紫花针茅的重要值可作为划分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指标;相同等级内各样地间相似性大,不同等级间样地相似性小。系统聚类的结果与各样地相似性比较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张剑 《草业科学》2002,19(4):29-33
通过对青海湖北岸海拔3000-3500m部分地区不同类型嵩草属植物的调查分析表明:在沼泽草甸上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矮生嵩草(K.humilis)及其它莎草生长良好,但由于沼泽草甸潮湿,绵羊对这些牧草利用差,牛、马利用较好;山地干草原草场不适宜嵩草属植物生长,仅分散着少量大花嵩草(K.macrantha),经济价值不大;在大片的撂荒地中几乎完全没有嵩草属牧草;在山地草原化草甸草场上,以矮生嵩草、短轴嵩草(K.prattii)、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及禾本科牧草为优势种,豆科牧草相应增加、杂类草相应减少,为最佳放牧场,各类牲畜均能很好地采食;在高寒草甸草场上,高山嵩草(K.pygmaea)为绝对的优势种,因植株矮小,牛、马利用差,绵、山羊则能很好地利用。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时令的放牧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放牧对典型草原群落特征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建立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区,研究围栏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重度放牧(EHG)对植被特征(物种组成、群落数量特征、生物量及多样性)和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容重的影响,以期确定合理放牧强度,为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大,植被的优势种由羊草、大针茅等多年生禾草演替为画眉草、尖头叶藜等一、二年生植物。放牧显著降低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P0.05)。中度放牧条件下,植被丰富度(1.46)和均匀度指数(0.83)最高,群落结构较稳定;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均有增加,容重显著降低(P0.05),土壤物理状况良好。因此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中度放牧[340SSU·d/(hm~2·y)]是适宜的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20.
论人工灌丛草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植物生态学,生物学和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析,建立人工灌丛草地是解决我国北方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区饲草问题和大面积改良退化草场的有效措施。人工灌丛草地可以分为半灌木刈草型,灌草放牧型,灌草刈牧兼用型,灌草乔综合效益型,建设人工灌丛草地的适宜草种有岩黄芪属半灌木,锦鸡儿属灌木,一部分藜料灌木和北方传统种植的旱生草本饲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