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度盐碱地蓖麻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上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蓖麻生长特性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13000、16 000株·hm-2;2个品种适宜的施氮量均为120kg·hm-2;氮肥在苗期和蕾期各施用50%时株高、真叶数和地上部干物重较为适宜,籽粒产量较高.灌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和产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开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存在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开花后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开花后蓖麻植株的光合生产是提高蓖麻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强筋小麦烟农1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烟农19产量影响最大,依次是施氮量、施钾量、行距和施磷量,烟农19产量≥8 250.00 kg·hm-2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为施氮量203.5~209.6 kg·hm-2,施磷量88.1~92.0 kg·hm-2,施钾量107.7-112.3 kg·hm-2,基本苗280.62×104一287.04×104hm-2,行距19.8~20.2 cm.烟农19产量≥19 000.00 kg·hm-2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为施氮量203.3~209.2 kg·hm-2,施磷量87.7-92.3 kg·hm-2,施钾量105.8~114.2 g·hm~,密度287.88×104~297.12×104hm-2,行距19.6~20.4 cm.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  相似文献   

4.
以半紧凑不耐密型玉米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玉米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对增密与施氮条件下不同耐密型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 500株/hm~2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270、36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52 500株/hm~2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氮量270 kg/hm~2产量达到最大值,180、270、36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LD981增密后,产量增加不显著。种植密度增加,两品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显著降低,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粒重降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比例降低,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空秆率升高。施氮量增加,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增加,灌浆活跃时间延长,粒重增加,但仍显著低于低密度时,施氮量过高,灌浆强度、粒重增加不显著。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影响更显著。与ZD958相比,LD981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显著降低,灌浆活跃期显著缩短,空秆率显著升高,导致LD981增密不增产。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ZD958最佳种植密度82 500株/hm~2,施氮量270 kg/hm~2;LD981最佳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施氮量180 kg/hm~2。  相似文献   

5.
密度与氮肥对机采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随着拾花劳动力紧缺以及拾花价格上涨,棉花机械采收已成为主要的棉花采收方式,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十分必要。[方法]以‘新陆中54号’为供试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18和24万株·hm-22个种植密度,副区为0、170、320、470 kg·hm-24个施氮量。[结果]当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施氮量320 kg·hm-2时,增产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3.64%和6.38 kg·kg-1,与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倒3叶宽、真叶数、果枝数、茎粗、主茎日增长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以上性状呈降低的趋势。增施氮肥及增加种植密度均会延长生育期。在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时,叶面积指数、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籽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24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增产率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结论]南疆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密度24万株·hm-2、施氮量320 kg·hm-2较为理想,增产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产量较高,农艺性状符合机采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定毕薯5号高产栽培技术,以毕薯5号为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实施不同种植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影响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影响马铃薯单株产量的顺序为密度磷肥钾肥氮肥,影响马铃薯单株结薯数的顺序为密度钾肥磷肥氮肥,影响马铃薯商品薯率的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密度。当密度为54 485.40株·hm-2,施氮肥459.34kg·hm-2、磷肥590.09kg·hm-2、钾肥454.08kg·hm-2时,可获得最高单株产量为718g;当密度为34 434.60株·hm-2,施氮肥432.18kg·hm-2、磷肥735.08kg·hm-2、钾肥286.98kg·hm-2时,可获得最多单株结薯数为14.8个;当密度为58 527.90株·hm-2,施氮肥1 011.48kg·hm-2、磷肥2 614.89kg·hm-2、钾肥437.60kg·hm-2时,可获得最高商品薯率为71.18%。  相似文献   

7.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化控量等5项栽培因子对瓜套棉皮棉产量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效应,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结果表明,各因子对瓜套棉皮棉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施氮量、化控量、施钾量、密度和施磷量。密度与施氮量、密度与施磷量间交互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生产中应注意协调。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大于1 85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2.68万~2.84万株·hm-2,施氮量(N)为211.95~229.32 kg·hm-2,施磷量(P2O5)为93.42~102.33kg·hm-2,施钾量(K2O)为222.03~247.14 kg·hm-2,化控量(25%助壮素)为410.97~450.49 m L·hm-2。  相似文献   

8.
晚播冬小麦高产吸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晚播条件下 ,对扬麦 1 0号吸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产量 7771 .2 0~ 93 1 1 .2 5 kg· hm- 2 范围内 ,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 1 88.2 5~ 2 40 .45、48.1 5~ 5 4.1 5、86.70~ 1 69.5 0 kg· hm- 2 ,且氮、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增加群体吸氮量 ,重点应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累量 ;增加吸钾量 ,应在增加花前积累量的基础上重点减少花后的钾素渗漏量 ;各阶段磷积累量与产量间的关系均未达显著水平。在晚播小麦适宜密度基础上提高中、后期追氮比例可提高成熟期群体氮、磷、钾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加拿大饲用高粱CFSH-30为试材,设置密度(30、50、70万株·hm-2)和施氮量(0、150、300 kg· hm-2)2个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测定其在沿海盐碱地不同种植密度与施氮条件下的株高、鲜重、干物质积累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结果 表明:株高、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与密度和施氮量呈正相关,粗蛋白质和...  相似文献   

10.
以弱筋小麦扬麦22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11月4日播种和225万苗·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千粒重是扬麦22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播期和施氮量影响,11月19日播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11月4日播种、225万苗·hm-2密度、180kg·hm-2施氮量处理,弱筋小麦扬麦22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产量可达7 343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2.37%,氮肥农学利用率达12.43kg·kg-1。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16.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