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监管,阐述腹泻性贝类毒素生物法检测的原理及影响其检测结果的因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是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某些双壳贝类对D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和磷酸酶突变等有关。为更全面了解贝类腹泻性贝毒研究进展,本文从DSP在双壳贝类中的类型、分布、累积转化、抗性机制及其去除途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对嵊泗贻贝食用安全进行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在2013~2014年6月和8月对嵊泗贻贝进行大肠杆菌数量、菌落总数、铅、镉、多氯联苯、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等监测。[结果]嵊泗贻贝的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符合农业部二类以上贝类生产养殖区的规定,可直接上市销售。嵊泗贻贝的铅、镉、多氯联苯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的相关要求。[结论]嵊泗贻贝能满足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农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微生物、贝类毒素、多氯联苯和重金属含量。[方法]对浙江省乐清湾北部189个贝类样品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多氯联苯、铅、镉、腹泻性贝类毒素和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乐清湾北部贝类的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符合农业部Ⅱ类以上贝类生产养殖区规定,可直接上市销售。铅、镉和多氯联苯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相关要求。[结论]该研究可为掌握浙江省乐清湾北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5.
1.病因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病原性腹泻由细菌、病毒、毒素、寄生虫、霉菌等引发。非病原性腹泻常由以下诱因造成:①初产母鸡  相似文献   

6.
连续2年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消费市场中采集了日常食用量最大的泥蚶、缢蛏、花蛤等品种的贝类,用小白鼠生物法作初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做阳性确证,检测市售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含量.200批次样品检测结果,麻痹性贝类毒素未检出;19批次样品检出腹泻性贝类毒素,占全部样本量的9.5%,涉及的品种有缢蛏和泥蚶,检出值为0.05 ~0.4 MU·g-1.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O157:H7可使人发生腹泻、出血性结肠炎,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症。通过对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毒力岛、粘附因子、志贺毒素Stx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动物源性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以牛奶为代表的动物源性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在以往20年对牛奶等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数据的支持下,进一步对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进行对比,发现黄曲霉毒素M1污染构成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特征规律。从产品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动物源食品黄曲霉毒素的因素,分析了引起污染的主要途径,得出了“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主要由于动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代谢产生”的结论。针对切断黄曲霉毒素污染链条、有效提高动物源性食品质量水平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控制、减少动物源性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魏氏梭菌又称魏氏梭菌性肠炎或兔肠毒血症,主要是由A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以急性水样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水貂流行性腹泻 水貂流行性腹泻从2001年开始流行,至今仍在继续,流行范围逐年扩大。细菌学检测阴性,霉菌检测阴性,肠道寄生虫检测阴性,肠内容物毒素检测约有20%病例呈阳性,凡毒素呈阳性的都能检测到魏氏梭菌。某些地域发病的水貂病料电镜形态学检测有细小病毒;单抗试剂盒检测也出现阳性结果;某些地域采集的病料PCR检测证实为2B型或2AB型细小病毒;现已分离到一种病毒,无血凝性,人工感染试验获得成功,正在进行电镜和PCR检测。  相似文献   

11.
<正>仔鹿腹泻属临床常发病和多发病,养殖户通过实践治疗效果不好,其原因很复杂。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和参阅国内相关文献,将仔鹿腹泻的病因总结如下,供兽医临床工作者进行治疗时参考。1微生物、寄生虫或毒素引起的腹泻1.1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这种疾病是常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鹿场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性大肠杆菌在鹿肠道内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若气候  相似文献   

12.
王树森 《农家顾问》2007,(10):59-59
腹泻病的治疗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1、腹泻病的药物治疗感染性腹泻病包括:①水样便腹泻多为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  相似文献   

13.
张成翠 《新农村》2008,(2):32-32
吃了变质食物后上吐下泻,这是因为得了急性胃肠炎。有人以为只要止住腹泻就好了,往往盲目服用诸如易蒙停之类的止泻药。殊不知在急性胃肠炎发作时,胃肠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了炎性分泌物、变质的食物残渣、大量繁殖的细菌及其释放的毒素,此时胃肠发生呕吐和腹泻,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排除糟粕,减少毒素吸收,减轻炎症反应。如此时不恰当地使用强止泻药,会使细菌和毒素在体内长时间滞留,反而使腹泻加重。  相似文献   

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累积。作为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ON可以引起呕吐、拒食、腹泻、出血甚至死亡, 对猪的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各地高频率流行,尤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以及黄淮部分小麦产区、美国中西部小麦主产区,导致小麦中DON毒素严重超标,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小麦中DON毒素的污染现状、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小麦中DON毒素的防控途径进行了论述,希望有助于镰刀菌毒素污染小麦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监管以及科学处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西沿海贝类养殖中污染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情况,于2007年和2008年对广西沿海钦州和防城海域采集的近江牡蛎、北海海域采集的文蛤,进行了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含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07年检测24个近江牡蛎样品中,DSP检出9个,检出率为37.5%,14个文蛤样品中DSP检出2个,检出率为14.3%;2008年采集近江牡蛎50个样品中,15个样品检出DSP,检出率为30%,27个文蛤样品,10个样品检出DSP,检出率为37%.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DSP贝类污染和DSP中毒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代谢产生的天然毒素,主要分为B族黄曲霉毒素、G族黄曲霉毒素及M族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具有较高的毒性、致畸性、诱变性和致癌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最高,且黄曲霉毒素B_1和黄曲霉毒素M_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级致癌物。因此,黄曲霉毒素的脱毒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主要对国内外黄曲霉毒素的物理脱毒方法、化学脱毒方法及生物脱毒方法进行综述,重点对生物脱毒方法的种类、脱毒机理和降解产物的毒性进行了评述,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出血性肠炎,严重时可导致死亡。α毒素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该毒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α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和致病机理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研究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致病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动物气性坏疽、肠道出血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畜牧生产中,呕吐毒素是诱导畜禽肠道损伤的常见因子,广泛地存在于谷物作物中,给全国各地的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的生产与加工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呕吐毒素能够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损伤其免疫防护及营养吸收功能,进而导致动物体呕吐、腹泻、采食量下降,神经衰弱,甚至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文章就呕吐毒素诱发肠道损伤的研究现状及营养调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少和避免仔猪腹泻的发生,本文对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从病原性腹泻和非病原性腹泻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引起腹泻的原因提出综合的防治措施。目的是提高对仔猪腹泻的认识,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C型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菌之一,主要感染7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该菌通过接触感染,引起坏死性肠炎、仔猪腹泻等疾病,影响发病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仔猪死亡.近几年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危害日益严重,每年因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导致许多动物患病和死亡,给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类型、致病机制、防治措施及调控机制等方面就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将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