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种鸫科(Turdidae)鸟类赤颈鸫(Turdus ruficollis)、红尾鸫(Turdus naumanni)、斑鸫(Turdus eunomus)进行性别鉴定。以CHD基因性别鉴定为基准,讨论形态学与微卫星性别鉴定的准确率与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鸫科鸟类中赤颈鸫能够通过形态学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为0.89%;红尾鸫与斑鸫的性别鉴定准确率仅为0.57%和0.38%,无法通过形态学进行有效的性别鉴定。形态学性别鉴定存在局限性,受鸟类年龄、季节、地区的影响明显,并且对个体特征不清晰或个体残缺样本不能进行有效鉴定。此次试验中99只个体仅73只具有完整形态,剩余个体只能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微卫星鉴定与CHD基因性别鉴定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体准确率仅0.88%,且鉴定错误的12只个体均是将雄性鉴定为雌性,原因可能是该微卫星位点跨物种使用时与性别连锁度降低。相较于微卫星鉴定需要毛细管电泳分型,CHD基因性别鉴定方法只需要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该鉴定方法更简便、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蜘蛛几个重要类群系统发生关系。[方法]采用贝叶斯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对蜘蛛目(Araneae)6科2亚科蜘蛛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隙蛛亚科Coelotinae是漏斗蛛科Agelenidae的一个亚科,隙蛛亚科+漏斗蛛亚科是暗蛛亚科的姐妹群;红螯蛛属Cheiracanthium与管巢蛛属Clubiona之间的关系远于管巢蛛属与近管蛛科Anyphaenidae之间的关系。[结论]16S rRNA基因系统发生结果证实了隙蛛亚科和红螯蛛属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隶属于7科、7属的9种新疆鸟类新纪录。其中除石鸻和红胸鸲两种(亚种)为国内首次正式纪录外,还包括有一个科级(石鸻科)、四个属级(石鸻属、八哥属、红胸鸲属和林鸮属)较高分类阶元的新疆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2014年秋季在黑龙江省穆棱镇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取食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结果表明:鸟类活动与坡向、坡位有关,与海拔、冠幅无关,在阳坡和阴坡上部活动频繁;取食鸟类有3种,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和白腹鸫(T.pallidus)取食方式为整颗吞下假种皮和种子,消化假种皮后,种子完好随粪便排出从而得以传播;普通?(Sitta europaea)取食方式是啄食种子,种子被破坏,不利于种子的传播。未经取食的东北红豆杉自然掉落在树冠下,假种皮腐烂或被昆虫取食,种子在母树下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很低。东北红豆杉为鸟类提供食物,鸟类帮助其传播种子,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菜粉蝶(Pieris rapae)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了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此外,结合GenBank已经公布的鳞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采取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粉蝶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菜粉蝶(P.rapae)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5 106 bp (GenBank登录号为MW448362),包括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控制区。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具有较高的A+T含量(79.0%),其中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UUA的相对密码子使用频率最高(2.91)。除trnS1之外,21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皆是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粉蝶科属间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确定小粉蝶属(Leptidea)为单系群,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分化较早;襟粉蝶属(Anthocharis)和鹤顶粉蝶属(Hebomoia)互为姐妹群;粉蝶属(Pieris)和飞龙粉蝶属(Talbotia)互为姐妹群,所构成的类群与云粉蝶属(Pontia)形成姐妹群;斑粉蝶属(Delias)与由绢粉蝶属(Aporia)和妹粉蝶属(Mesapia)构成的一支类群形成姐妹群,尖粉蝶属Appias单独成一支;迁粉蝶属(Catopsilia)和豆粉蝶属(Colias)聚为一支,与钩粉蝶属(Gonepteryx)形成姐妹群关系,黄粉蝶属(Eurema)单独成一支。  相似文献   

6.
北红尾鸲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忠万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14-4615,4623
[目的]对北红尾鸲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方法]2009年3~11月在北红尾鸲的繁殖期内,借助望远镜、摄像机,对横道河子威虎山影视城和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北红尾鸲觅食、占区、交配、营巢和育雏等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北红尾鸲4月初迁入,10月下旬迁出,居留期近6个月,在牡丹江属夏候鸟。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多为一雄一雌,筑巢雌雄鸟共同承担,巢筑于石隙、墙壁或林区空房子内,筑巢大约在5~6d内完成。巢高平均为11.42cm,巢深平均为5.13cm,外径平均10.9cm,内径8.4cm,窝卵数5~8枚不等,平均为6枚,卵白色,钝端长有粉红色斑,也有淡蓝色和粉红色卵。卵重平均为2.09g,孵化期为12~15d,孵化率为91.9%,育雏期为13d。[结论]该研究可为环境监测与鸟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可显示种间及种内遗传差异,广泛用于种类鉴定和系统发生研究.为了阐明翘嘴红鲐与其他鳊亚科鱼类的亲缘关系,扩增并测定了翘嘴红鲐的414 bp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所获序列与4种鳊亚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共有61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14.73%),大多数位点出现在密码子的第3位且主要为碱基转换.翘嘴红鲐与鳊之间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3.48%,与广东鲂、三角鲂和团头鲂的序列同源性则分剐为90.58%,90.82%,91.30%.以鲤为外群,分别利用MP法和NJ法分析上述序列数据,获得相似的系统发生树.该结果显示,翘嘴红鲐和鳊聚为1个支系,广东鲂、三角鲂以及团头鲂则聚为另1个支系,说明翘嘴红鲐与鳊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广东鲂、三角鲂及团头鲂的亲缘关系则较远.  相似文献   

8.
运用支序分析法探讨了中国隐脉叶蝉亚科Nirvaninae 15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选用了41个形态学特征和1个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在15个属中,薄扁叶蝉属因其前翅革片基部翅脉明显、前缘城具横脉等祖征,为最原始的类群。隐脉叶蝉属 内突叶蝉属与凹片叶蝉属 扁头叶蝉属是最进化的一对姐妹群。从族级水平上看,在现有的4族(隐脉叶蝉族、额垠叶蝉族、棱头叶蝉族及缺缘叶蝉族)中,缺缘叶蝉族与其余3族先构成姐妹群,隐脉叶蝉族与棱头叶蝉族 额垠叶蝉族为姐妹群。依据支序分析的树形图,建议将缺缘叶蝉族、棱头叶蝉族从隐脉叶蝉亚科中移出。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可显示种间及种内遗传差异,广泛用于种类鉴定和系统发生研究。为了阐明翘嘴红鲌与其他鳊亚科鱼类的亲缘关系,扩增并测定了翘嘴红鲌的414bp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所获序列与4种鳊亚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共有61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14.73%),大多数位点出现在密码子的第3位且主要为碱基转换。翘嘴红鲌与鳊之间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3.48%,与广东鲂、三角鲂和团头鲂的序列同源性则分别为90.58%,90.82%,91.30%。以鲤为外群,分别利用MP法和NJ法分析上述序列数据,获得相似的系统发生树。该结果显示,翘嘴红鲌和鳊聚为1个支系,广东鲂、三角鲂以及团头鲂则聚为另1个支系,说明翘嘴红鲌与鳊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广东鲂、三角鲂及团头鲂的亲缘关系则较远。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贵州省兴义市的华西雨蛙(Hyla gongshanensis)标本进行了线粒体16S r RNA基因扩增,并用双重单系法分析构建了华西雨蛙各种群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标本属华西雨蛙,群内部分化为兴义支系、云南曲靖支系和越南沙巴支系,而3个支系间相互聚类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膜翅目扁蜂科各属间支序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膜翅目Hymenoptera扁蜂科Pamphiliidae各属之间的系统关系,利用支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扁蜂科的9个属进行属间支序分析,结果表明将扁蜂科划分为腮扁蜂亚科Cephalciinae和扁蜂亚科Pamphilii-nae是合理的。现有的分类系统中将扁蜂亚科分为扁蜂族Pamphiliini和脉扁蜂族Neurotomini是合理的,各族的单系性得到证实。扁蜂族是一个单系群,由扁蜂属Pamphilius 齿扁蜂属Onycholyda (丝扁蜂属Pseudo-cephaleia 克扁蜂属Kelidoptera)构成;脉扁蜂族只含一个属,独自构成一个单系。现有的腮扁蜂亚科中各族的划分也得到支序分析的证实,腮扁蜂亚科这个单系群由直扁蜂族Caenolydiani (华扁蜂族Chinolydini 腮扁蜂族Cephalciliini)组成,华扁蜂族与腮扁蜂族是姐妹群,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腮扁蜂族是由阿扁蜂属Acan-tholyda和腮扁蜂属Cephalcia构成的一个单系群。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测定了我国癞蝗科7属11种昆虫细胞色素氧化酶I(cox1)基因全序列,并联系从Gen Bank下载的贺兰短鼻蝗、红缘疙蝗的cox1基因全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宽纹蠢蝗外cox1基因全序列均为1 534bp,其中有326个变异位点,211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67.1%,碱基组成具有AT偏斜;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0.08可以将癞蝗科很好的分为4个组。以飞蝗为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重建了癞蝗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锯癞蝗亚科的短鼻蝗属、突鼻蝗属、疙蝗属和贝蝗属4属8种蝗虫聚为一支,但短鼻蝗属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癞蝗亚科的2种笨蝗聚为一支,蠢蝗亚科的宽纹蠢蝗为一支,与形态分类学将我国癞蝗科分为3个亚科的结果一致。锯癞蝗亚科的2种波腿蝗组成一支,没有和锯癞蝗亚科的其他种类聚在一起,波腿蝗属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藏东南地区蚂蚁群落的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研究了德姆拉山东坡及察隅河谷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共采集到蚁科(Formicidae)昆虫5亚科,22属,47种,其中猛蚁亚科(Ponerinae)5属7种,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yrmecinae)1属1种,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8属19种,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2属2种,蚁亚科(Formicinae)6属18种。在德姆拉山东坡和察隅河谷垂直带上,分布上限超过4 200 m的宽生态幅物种只有6个:棒结红蚁(Myrmica bactriana Ruzsky)、莱曼蚁(Formica lemani Bondroit.)、吉市红蚁(Myrmica jessen-sis Forel)、光亮黑蚁(Formica candida Smith)、红蚁待定种2(Myrmica sp.2)和史密西红蚁(Myrmica smythiesii For-el),而众多的狭生态幅物种分布上限低于2 500 m。在垂直地带上,蚂蚁物种丰富度主要受气温因素制约,同时受到地形和植被因素的影响。原生地带性植被内栖息了更多的蚂蚁物种,而次生性植被内物种相对贫乏。另外,蚂蚁物种对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等微生境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分化。环境制约和蚂蚁物种选择分化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区域内蚂蚁群落丰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测定了我国癞蝗科7属11种昆虫细胞色素氧化酶 I(cox1)基因全序列,并联系从 GenBank下载的贺兰短鼻蝗、红缘疙蝗的 cox1基因全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宽纹蠢蝗外 cox1基因全序列均为1534 bp,其中有326个变异位点,211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67.1%,碱基组成具有AT偏斜;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0.08可以将癞蝗科很好的分为4个组。以飞蝗为外群,用 NJ、MP、ML和贝叶斯法重建了癞蝗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锯癞蝗亚科的短鼻蝗属、突鼻蝗属、疙蝗属和贝蝗属4属8种蝗虫聚为一支,但短鼻蝗属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癞蝗亚科的2种笨蝗聚为一支,蠢蝗亚科的宽纹蠢蝗为一支,与形态分类学将我国癞蝗科分为3个亚科的结果一致。锯癞蝗亚科的2种波腿蝗组成一支,没有和锯癞蝗亚科的其他种类聚在一起,波腿蝗属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鹀科鸟类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特点,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吉林地区的鹀科17种鸟类67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利用9对引物,共扩增出410条带,其中351个多态条带。AFL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种鹀科鸟类聚为两大进化分支,其中除栗耳鹀外的所有鹀属鸟类聚为A分支,而雪鹀、铁爪鹀和栗耳鹀聚为B分支。当相似性系数为0. 75时,17种鹀科鸟类可分为8个类群:第1类为栗斑腹鹀和三道眉草鹀;第2类为白头鹀;第3类为白眉鹀、灰头鹀、黄眉鹀、黄胸鹀、田鹀、小鹀和栗鹀;第4类为芦鹀、苇鹀和红颈苇鹀;第5类为黄喉鹀;第6类为雪鹀;第7类为铁爪鹀;第8类为栗耳鹀。研究结果表明,各类群内不同种鹀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紫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构及其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方法和直接测序技术获得的紫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523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基因控制区(D-Loop区),碱基组成为A32.0%、C27.6%、G14.7%、T25.8%;在编码蛋白质基因的密码子第3位点处具有AC高偏向性(72.6%),并且频繁利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或TA(7个)。将紫貂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提交到GenBank,并获得检索号为FJ429093。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鼬科其他6种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貂属6种D-Loop区部分序列,分别以虎和狗獾为外类群,应用最大简约法构建鼬科和貂属物种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鼬科7个物种分成3大支系,分别为水獭亚科和臭鼬亚科群、日本貂和貂熊群以及紫貂和狗獾群,说明鼬科并非是一个单系群,紫貂与鼬科中的獾亚科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貂属中的美洲貂和石貂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7.
引入2*2列联表联结指数法,用固定样带法月连续全天定位调查数据,以森林鸟类广布种山雀科大山雀(Parus major)为目标种,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该种与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的种间联结关系,结合前人关于营巢行为、取食行为、生态位等方面成果分析了产生联结的原因,首次确立了鸟类群落种间联结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 (1)用固定样带法月连续全天定位调查,引入2*2列联表以日尺度的定性数据检验与测定联结度,与月尺度的联结频率结合起来,分析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是可行的;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具有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双重属性,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度不仅是鸟类群落时空结构与格局的表征,同时,反映了鸟类群落的动态性,而且,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对栖息的植物群落具有依赖性与关联性。 (2)日尺度上,选择χ2统计量、PCC与PC指数相结合进行种间联结检验、测度,能充分反映鸟类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但由于鸟类的居留、繁殖、迁移等季节动态性特征,种间联结度存有不确定性。 (3)月尺度上,鸟类总体种间联结8月份为显著负联结,其余各月为显著正联结;根据PCC联结度的月联结频率,可将鸟类划分为正联结组、正负联结均较弱组、负联结组;大山雀与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等不同居留型的联结关系,随着种数的减少,显著联结种对、联结度、联结复杂程度呈递减趋势。大山雀与留鸟的联结:与鸦科鸟类呈明显正联结,与同科鸟类呈正负均等的弱联结并趋于负联结,与体型较大的雉、啄木鸟、乌鸦等鸟类呈负联结。大山雀与夏候鸟的联结:与杜鹃科四声杜鹃呈正联结,与同科的黄腹山雀、鹟科的白眉姬正负联结均较弱,与莺科的黄腰柳莺、鸫科的北红尾鸲等呈负联结。大山雀与冬候鸟的联结:与岩鹨科棕眉山岩鹨的正负联结均较弱,与鸫科的斑鸫、鹀科多种鸟类呈明显的负联结。大山雀与旅鸟的联结:与莺科鸟类由正负联结均较弱到明显的负联结。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月12日至2月11日在有木棉林分布的保山市潞江镇浪坝村、张贡村、丙闷村设置3块样地观察访问木棉花朵的鸟类,使用样线法对河谷其他生境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怒江河谷木棉群落中的访花鸟类组成。结果表明:在怒江河谷中共记录到鸟类101种(11目38科),访问木棉花的鸟类有31种(2目17科),包括鴷形目(Piciformes)1种和雀形目(Passeriformes)30种,占河谷鸟类总数的31%。访花鸟类以食果性鸟类为主,优势度较高的物种依次为黑喉红臀鹎(Pycnonotus cafer)、黄臀鹎(P.xanthorrhous)、栗耳凤鹛(Yuhina castaniceps)、灰腹绣眼鸟(Zosterops palpebrosus)和红耳鹎(P.jocosus),这5种鸟类在其他生境中优势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盾蚧亚科昆虫的基因序列进行研究,探讨EF-1a基因在该亚科昆虫中的分子进化机制,为我国盾蚧亚科昆虫的分类与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EF-1a为目的基因,对分布于中国的盾蚧亚科雪盾蚧属、白轮蚧属、并盾蚧属、盾蚧属、矢尖蚧属、拟轮蚧属和围盾蚧属7个属13种蚧虫以及2个外群的EF-1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X1.83和MEGA4.0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对所得DNA序列的碱基组成、碱基替换、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通过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进行了信号检验;在MEGA4.0软件中采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最小进化法对盾蚧亚科7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盾蚧亚科7属的EF-1a序列中,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5%,25.6%,25.5%和25.4%,A+T的含量为49%,G+C的含量为51%。(2)转换频率是颠换频率的1.3倍,转换主要发生在A与G之间,颠换主要发生在A与T之间。(3)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显示,EF-1a数据集有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系统发育树的结果显示,白轮蚧属、并盾蚧属和雪盾蚧属属同一支,盾蚧属和矢尖蚧属属同一支,围盾蚧属和拟轮蚧属属同一支。【结论】EF-1a基因是盾蚧亚科属级分类单元分子系统发育的有效基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北京鸭线粒体DNA( mtDNA)序列设计引物,对中国9个地方鸭和1个番鸭品种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 Ⅰ)基因序列进行PCR反应和测序,并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分析了1 520 bp的序列.结果显示:所有家鸭个体在1 517位点出现1个T碱基缺失,番鸭与家鸭的mtDNA COI基因碱基组成相似;9个鸭品种个体共检出11种单倍型,单倍型的多样度为0.85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家鸭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2,种内平均值为0.001;番鸭与家鸭遗传距离为0.003 ~0.006.基于Kimura-2模型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分析,发现所测定的鸭科物种个体大体分为3类:家鸭与栖鸭属的番鸭聚为第1类,应属于鸭亚科;雁属的白额雁、灰雁与天鹅属的黑天鹅聚为第2类,应属于雁亚科;鹊雁与中国骛一起聚为第3类,应属于鹊雁亚科.上述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条形码,在亚科阶元上,所有鸭科物种分类与以往分类结果是一致的.因此,使用DNA条形码鉴定物种系统发育关系时,需考虑阶元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