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要从兰科的胚或子房培养得到幼小植株,历来都是用授粉、受精后的胚或含有授粉、受精胚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那是因为兰花在一般情况下,授粉后胚珠就开始形成.用授粉后受精前的胚进行培养,就有在试管内进行受精的必要.另外,一般来说,兰花从授粉到受精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属间远缘杂交授粉子房离体培养研究中,观察到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杂交结实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阻止授粉诱导玉米衰老提前启动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豫816等8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对授粉与未授粉处理自交系导致玉米衰老表型症状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阻止授粉植株叶片与授粉对照相比,豫816和B73自交系表现出衰老提前启动的显著症状,启动衰老提前了17 d,说明阻止授粉对衰老启动具有明显诱导作用;郑58等6个自交系的阻止授粉与授粉对照植株叶片均为绿色,没有衰老症状的出现,说明阻止授粉不具有诱导衰老的作用。诱导衰老植株不同子粒结实率与启动衰老提前的天数密切相关,结实率为0~15%的未授粉植株具有启动衰老提早的诱导作用,结实率达到35%以上的植株则不具有启动衰老提早的诱导作用。6个玉米衰老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趋势与衰老表型症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在1个基因差异表达与表型衰老症状呈现的时间窗口,可能参与了诱导玉米衰老的启动。  相似文献   

4.
1951—1953年用108夫品种进行了授粉方法数量及脱落子房的胚珠的胚胎学等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植株的混合花粉多量授粉时,在花柱内的花粉管发芽数较限量授粉和对照(自然授粉)的为多。2、采用限量授粉方法时,花粉管在胚珠的百分数较之混合花粉多量授粉和对照为少。3、混合花粉多量授粉照例对受精有良好的影响。而限量授粉则引起子房的大量脱落。4、花粉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受精作用。在试验  相似文献   

5.
以中芝1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研究芝麻花粉在柱头上附着、萌发、伸长及在花柱内生长全过程。于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连续取样固定,并进行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芝麻柱头上,授粉后5min基本无花粉萌发,10min有极少量花粉萌发,30min大量花粉开始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具明显的绿色荧光,进入羽毛状柱头后继续生长于花柱基部至子房顶部的引导组织内。授粉后2h,生长最快的花粉管已经到达花柱基部,花粉管的平均生长速度约为3.0 mm/h。授粉后4h,大量花粉管进入子房。即使在授粉后24h,仍有部分花粉在萌发和生长中。  相似文献   

6.
甜菜未授粉胚珠植株的移栽及后代观察陆国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甜菜未授粉胚珠培养是快速获得纯合系的有效方法。该项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能加速杂种性状稳定,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为甜菜优势育种开辟了新途径。甜菜未授粉胚珠培养所用接种材料广泛...  相似文献   

7.
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杂交的子房培养及杂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正反属间杂交及杂交子房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授粉后7 d 取子房进行离体培养其子房存活率和结籽率均较高。对于所使用的4种培养基,培养基A(MS+2.0mgL-1 6-BA+0.2 mgL-1 NAA+500 mgL-1水解酪蛋白+0.5%活性炭)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在杂交组合澧临白菜×诸葛菜中,其最高结籽率达2.56%。适宜的母本结合授粉后恰当的子房离体时间和合适的培养基成分有利于提高杂种的获得频率。通过子房培养,从杂交组合澧临白菜×诸葛菜获得的1株杂种植株,形态上显示出双亲的中间型。细胞学研究显示,该杂种小孢子和花粉发育呈现异常现象,花粉育性低。形态学和SSR分子鉴定表明,该杂种植株为真杂种。因此,通过有性杂交结合子房培养能够将诸葛菜的有益性状转入白菜型油菜中。  相似文献   

8.
芝麻花粉附着、萌发与花粉管伸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芝1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研究芝麻花粉在柱头上附着、萌发、伸长及在花柱内生长全过程.于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连续取样固定,并进行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芝麻柱头上,授粉后5min基本无花粉萌发,10min有极少量花粉萌发,30min大量花粉开始萌发,并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具明显的绿色荧光,进入羽毛状柱头后继续生长于花柱基部至子房顶部的引导组织内.授粉后2h,生长最快的花粉管已经到达花柱基部,花粉管的平均生长速度约为3.0mm/h.授粉后4h,大量花粉管进入子房.即使在授粉后24h,仍有部分花粉在萌发和生长中.  相似文献   

9.
玉米子粒败育过程的早期特征及物质动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不同类型玉米子粒发育动态比较研究发现,败育粒在授粉前期其子房长度及重量就明显低于正常子粒。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其差距日渐扩大,约在授粉后8~12d(8-12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子粒败育过程可区分为两个阶段:0-8DAA为败育诱导期,8-16DAA为表观衰败期。在子粒败育诱导期,糖分及蛋白质浓度并不低。研究认为,顶端子粒的败育可能与其库活性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花丝为材料,采用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授粉后玉米花粉管的伸长进程。授粉0.5 h后开始每隔1 h对花丝取样,直至48 h;所取花丝经固定、软化和苯胺蓝染色后压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紫外光滤片下观测花粉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花粉在授粉后0.5 h就开始萌发,随后花粉管开始伸长并逐渐加速,3 h后以较高速度0.8~0.9 cm/h伸长,维持17 h后速度开始下降,22 h后大部分进入子房,整个过程中花粉管的平均伸长速度为0.68 cm/h。玉米花粉离体自然条件下的生命时间为5 h,此后开始分解。在玉米花粉介导转基因时需对离体的花粉与外源基因进行处理,这个过程消耗花粉部分内容物和能量,且影响花粉的活力,是玉米花粉介导法转化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试验用9种诱导剂配方处理了15份遗传背景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影响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率的因素,其中包括材料、诱导剂种类和浓度、处理时期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能提高玉米孤雌生殖结实率,并从所选试材中筛选出最佳诱导剂配方为0.1%COL 0.1%DMSO,孤雌生殖诱导率可达0.237%;组合药剂的诱导效果优于单一药剂的诱导效果;最佳处理时期和方法是吐丝前向苞叶内注射诱导剂;最佳诱导孤雌生殖材料为糯玉米杂交种,其次为普通玉米群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以3份加拿大早熟玉米种质为基础材料,利用外引俄罗斯诱导系EMK-1为父本进行人工诱导,通过子粒外观形态鉴定,确定准单倍体子粒.以加拿大早熟群体4诱导的单倍体植株为材料,设置秋水仙素浸种加倍、在6叶期秋水仙素注射加倍与自然加倍3个实验,对单倍体植株进行人工加倍.结果表明,3份加拿大早熟玉米种质单倍体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诱导率最高达14.37%,最低为5.82%.0.1%浓度的秋水仙素在植株6叶期注射植株加倍的处理效果最好,加倍率为26%;0.3%浓度的秋水仙素浸种12 h处理加倍效果次之,加倍率为14.63%;自然加倍加倍率为3.06%.  相似文献   

13.
Stock6杂交诱导不同热带硬粒基因型玉米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2010年用Stock 6对符合广西玉米育种目标的20份热带硬粒基因型种质进行杂交诱导研究。结果表明,20份不同热带硬粒基因型玉米材料均受Stock 6孤雌生殖诱导产生单倍体,诱导率为0.84%~7.10%,平均为2.84%;其中,5份种质受Stock 6孤雌生殖诱导的单倍体频率较高,且子粒R-navajo标记表达较强,不仅可用于热带硬粒基因型玉米DH系的培育,也可作为热带诱导系创制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4.
利用桥接组合的转育方法提高玉米花药培养诱导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证明:1.使用桥接组合的转育方法,能够使符合当地育种目标的玉米材料哲白2、B79、Mo17、A619Ht等由原来出愈率为0,分别提高到62.6%、24.35%、10.22%、8.94%,绿苗分化率分别为0.82%、1.85%、0.44%、1.94%。2.以高诱导率的玉米单复953为“桥”和甜玉米杂交,F1进行花药培养,甜玉米的出愈率0~0.25%桥接后提高到22.36%。 由此可见,利用有性杂交使有利基因型重组后进行花药培养从而快速获得玉米纯系,建立了单倍体育种的新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存在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两个单倍体诱导系对玉米不同材料诱导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刘欣芳  王贺  姜敏 《玉米科学》2011,19(4):14-16
利用两个单倍体诱导系高诱一号和MT诱导系-2对不同基础材料进行单倍体诱导。结果表明,高诱一号和MT诱导系对不同基础材料均可诱导产生单倍体,平均诱导率分别为2.25%和4.44%,这两个诱导系对所选定的基础材料间诱导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通过浸种法加倍,有助于提高单倍体的鉴别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8个不同基因型组合为母本、以玉米单倍体诱导系JS6-1为父本,在长春、榆树和白城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研究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率。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和不同基因型材料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化学加倍率之间差异显著,在长春的单倍体诱导率(15.9%)、自然加倍率(2.6%)和除草剂Amiprophosmethyl(APM)加倍率(15.6%)显著高于榆树和白城,说明长春更适合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不同基因型组合的诱导率和加倍率也存在显著差异。选择合适地点和基础材料,加强田间管理是提高单倍体育种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佳琪  王琨  徐梅艳  毕文文  谭静 《玉米科学》2021,29(5):15-21,27
选用不同基因类型的鲜食玉米(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糯玉米)共15个材料作为母本,4个不同诱导材料作为父本,分别在景洪冬季和昆明夏季于抽丝后的不同时期进行杂交,统计诱导的单倍体后代,研究不同遗传背景、诱导基因、生态条件以及授粉时期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遗传背景、诱导基因、生态条件以及授粉时期对单倍体诱导均有重要影响,昆明夏季进行单倍体诱导的效率显著高于景洪冬季,吐丝早期授粉比晚期授粉的诱导效率要高;不同的母本基因型与不同的诱导系都对单倍体的诱导率产生极显著影响,但同一鲜食玉米类型不同品种的单倍体诱导率表现不同,说明单倍体诱导率的表达不受甜糯基因的影响;父本诱导系的诱导率则表现较为一致,都是诱导系CAU-1和(CAU-1×CAU-5)-B的单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诱导系(MT1×H780)-B和MT1的诱导率。在进行鲜食玉米单倍体育种时,选用诱导系CAU-1和(CAU-1×CAU-5)-B在昆明夏季于吐丝早期进行诱导,可以大幅提高单倍体的诱导率。  相似文献   

18.
玉米单倍体成株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吉诱SM6278-2对31份不同种质基础材料进行单倍体杂交诱导,在三亚南滨农场基地进行自然加倍自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单倍体诱导成株率存在差异,差异不显著;单倍体诱导成株率最高达4.7%,最低为0.3%,平均为1.0%;不同材料单倍体雄穗加倍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高为47.1%,最低为1.6%,平均为16.7%;不同材料单倍体结实株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高为23.5%,最低为0%,平均为6.1%;不同材料单倍体雄穗加倍形成的花粉亲和力差异极显著。单倍体雄穗加倍与自交结实密切相关,单倍体雄性的育性问题是单倍体自交结实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基因受体系统建立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幼胚培养,探讨不同基因型、不同培养条件对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自交系在MS和N6不同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的诱导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不同自交系材料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其愈伤诱导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发现N6A培养基为供试材料的最适培养基,18-599(红)为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的基因型。研究的结果还表明,不同基因型要求的最适培养基存在差异,2,4-D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影响显著,NAA的添加不能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相似文献   

20.
提高水稻花培育种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7个杂交组合F1代的花药培养,探讨了花培材料不同低温处理、不同诱导分化培养基激素配比、不同添加物以及培养条件对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可提高花培的诱愈率,以8℃、8 d处理效果最好;改良N6培养基+YD2处理为粳稻、偏粳材料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MS培养基+FH4处理为粳稻、偏粳材料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多效唑(MET)对绿苗分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水解乳蛋白(LH)等有机附加物对多数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都有一定的作用;光、温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