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系统地评价杂交水稻骨干育种亲本的米质性状,对于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4份来源于中国十余个水稻主产区的骨干育种亲本及部分国外来源的育种材料进行了基于类群划分的米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项米质性状中,籼稻糙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粳稻糙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籼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27.7%~97.7%,粳稻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变化范围为16.7%~100%,籼、粳稻垩白性状的优质达标率均较低。籼稻类群中,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垩白性状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米质性状改良的重点,常规稻直链淀粉含量较优,热带籼稻中IR43、GIZA 178等米质性状优良,是杂交育种的有利种质资源。筛选出10项米质指标均达三级以上的各类亲本材料共23份,这些育种材料可以作为优异的米质性状改良的基因供体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垩白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籼稻品质现状及其改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江苏近10年来生产上种植的和新育成的主要籼稻品种的外观、加工及食用品质的分析,有30%品种的米质综合性状达到农业部颁发的Ⅱ级优质米标准,而与Ⅰ级米的主要差距是加工品质欠佳和直链淀粉含量偏高。针对本省籼稻米质现状,其改良策略应以商品品质改良为重点,食用品质以选育直链淀粉含量在20%左右的品种为宜。常规品种在Ⅱ级米基础上再提高一步,杂交稻以选育细长粒优质不育系为主,并协调好优质、高产、高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8-2019年安徽省中籼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定、评价水稻新品种在我省中籼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我省中籼稻区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我司于2018年开展安徽省中籼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本文分析2018-2019年阶段试验结果。结果表明,F两优305、安两优153等2个品种产量及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我省中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米质和抗性淀粉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根据各基因型水稻的米质进行了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米质优于籼稻;抗性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粒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籼稻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与品质性状有着更宽范围的相关性;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24.55为标准,将37份水稻材料分为6类,且具有明显的米质优劣划分;主成分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程度为:外观品质因子蒸煮品质因子碾磨品质因子,而抗性淀粉可归类到蒸煮品质因子中,对米质影响的贡献率达到19.48%。  相似文献   

5.
关于综合米质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模糊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评判多指标稻米品质的综合模型,据此可对任一品种多指标米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估,即对任一品种可用一个指数来衡量米质的综合表现,本文将其称为“综合米质指数”。本试验选用25个有代表性的籼稻品种测定了10个米质性状,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综合米质指数、产量及早晚季米质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审定水稻品种的米质性状数据。结果表明,国家审定品种新部标优质率逐年上升,2019年和2020年分别占比74.2%、79.4%。籼稻整精米率、长宽比、碱消值和胶稠度随年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垩白度和直链淀粉随年度变化明显下降,籼稻米质性状变化趋势优于粳稻。通过对2020年479个国审籼型杂交稻品种米质分析得出,6个米质性状中变异系数较大的是垩白度。同时分析了2020年排名前20的骨干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所配组国审籼型杂交稻品种的部标优质率和6个米质性状特征,以期为水稻新品种在米质方面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皖稻 7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籼粳复合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 ,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等优点。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 ,有 7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3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1997~ 1999年省观察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 ,产量 7.77~ 8.10t/hm2 ,比对照扬稻 4号增产 7.6 %~14 .9%。抗逆性强 ,中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纹枯病轻 ,耐旱性较强 ,耐肥抗倒。适宜在我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最适播种期为 5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萍乡市是籼稻区,没有大面积种植粳稻的历史。现我们针对萍乡市籼稻区水稻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病虫害严重,使用农药量较大,水稻米质较差,没有一个真正过得"硬"的当家品种这一现状,于2013年初引种了粳稻甬优538种植。如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种粮成本,在粮食生产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萍乡市是籼稻区,没有大面积种植粳稻的历史。现我们针对萍乡市籼稻区水稻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病虫害严重,使用农药量较大,水稻米质较差,没有一个真正过得"硬"的当家品种这一现状,于2013年初引种了粳稻甬优538种植。如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种粮成本,在粮食生产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研究8个杂交籼稻组合和10个常规籼稻品种早、晚两季的若干米质特性表明.所有供试品种精米中各米质性状指标分别为:蛋白质含量6.95%-8.65%,平均7.71%;氨基酸6.900%-8.405%,平均7.631%;必需氨基酸2.364%-2.931%,平均2.719%;直链淀粉15.135%-23.550%,平均21.323%;糊化温度(碱解值)4.455-6.985,平均5.413,同时比较了早、晚两季栽植的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在上述各种米质性状指标间的差异,并研究了各米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机插杂交籼稻主要农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江苏省杂交籼稻常年种植面积33.3万hm^2,全国杂交籼稻常年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面积的60%。杂交籼稻与粳稻相比,在品种特性、产量构成以及机插要求等方面均有差异。据此,我们于2003年和2004年就机插杂交籼稻的不同落谷量、大田机插密度、氮肥运筹和控制缺穴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摸清机插杂交籼稻的主要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12.
首先要搞好食用稻米的优质化。我省要在早籼优质米和优质中籼杂交水稻二个方面进行突破:早籼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米质差,如果能突破米质关就可扬长避短。我院水稻所通过攻关已育成早籼26、早籼14等米质达部颁优质米的早籼稻品种和品系;中籼杂是我省水稻生产的大头,优质中籼品种选育要下决心组织攻关,实现高产、优质、多抗三者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杂交水稻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优质早熟杂交籼稻组合欠缺。南方的早稻灌浆成熟期处于高温季节,高温逼熟导致稻米透明度差、整精米率低。选育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的早熟杂交籼稻组合,为杂交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改善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更新换代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是水稻三系育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金优07是熟期适宜,丰产性好,米质较优的三系早熟杂交籼稻组合,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杂交稻组合米质指标变异度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4个杂交籼稻组合各项米质指标的变异度及其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外观品质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幅最大,较难达到优质标准,是影响杂交稻米质的主要限制性指标。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从而使整精米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我省栽培的66个水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一般优于籼稻,籼稻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尤以早籼为高,平均达13%,但多数品种的外观品质较差,直链淀粉含量偏高。为数不少的中籼品种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已有明显改进。籼杂稻米多属中质类型,其整精米率偏低的观象较为普遍。今后本省稻米改良的重点应以籼稻为主。  相似文献   

16.
籼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国内88个和国外122个为材料,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分析籼稻品种间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品种间差异很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明显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又明显大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密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不密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均有显著影响(R2=0.957~0.974),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可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显示,籼稻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比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大40%~70%。作者认为,籼稻品种的选育应在保持较高氮素累积量的基础上,重点改良提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籼稻品种高产与高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籼稻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产量约占稻谷总产的四分之三.但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早籼稻米品质远未达到人民群众的要求,多数品种米质不够理想。因此,调整品种布局,发展优质稻生产,现已成为农业领导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农业生产上,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通过提高各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总产量,是我国在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滨海盐碱地是我省丰富的土地资源,仅辽河下游的营口地区就有300~400万亩。解放以来,党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在勘察设计开发同时,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营口地区种稻面积已达160万亩,单位面积产量已达850斤,有近百万亩稻田,水稻单产稳定在900斤以上。多年实践表明,综合改良措施在改造和利用滨海盐碱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综合改良措施我省辽河下游的滨海盐碱地,成土母质为海滨沉积物。属于以氯化物为主的浅色草甸盐土。五十年代初,本地区处于综合改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及育种目标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3 0 % ,稻米是我国 50 %以上人口的主食。多年来 ,经过育种单位和生产部门的不懈努力 ,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的科技人员 ,经过多年的努力 ,培育出辽粳 3 2 6、辽粳454、辽粳 2 94等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优良水稻品种 ,为我省水稻生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 当前辽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1 992~ 1 999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送国家指定米质检测中心———中国水稻所谷化室分析检测 6 1个品种 (系 ) ,其中包括 5个审定品种 ,分析结果见表 1。从表 1可以看出选育的品种 (…  相似文献   

20.
中籼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诗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899-900,935
笔者从安徽省肥东县中籼稻“压劣扩优”的需要出发 ,于 2 0 0 2年对引进的 13个中籼稻新品种 (组合 )进行比较试验 ,经产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对不同品种 (组合 )的综合评价 ,筛选出产量高、米质佳、抗病力强、生育期适宜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丰优香占” ,并提议优先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