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调查栀子果实成熟度与果实大小、栀子苷含量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不同成熟度的果实样品百果重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变化,栀子苷含量积累随果实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药用栀子果实适宜的采摘时期为果实1/2~3/4变红时。  相似文献   

2.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栀子果实的质量,对6个产地的栀子果实的鲜重、长度、直径进行测定,对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含量进行测定,构建了栀子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对栀子样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地为浙江温州的栀子的果实质量最大,直径最长,农艺性状显著区别于其他产地,且其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6个产地栀子的定量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7。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有效区分了不同产地的栀子药材,将6个产地的栀子分为4大类。通过上述分析,明确浙江温州所产的栀子综合性状最优,为综合评价不同产地栀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栀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栀子中京尼平苷酸、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绿原酸、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等6种有效成分的测定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不同产地栀子成分含量的测定,为栀子全国生产区划提供了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度法、HPLC法对3个栀子品种混-1、B13-1、C13-1果实、果仁、果皮中的栀子黄色价、栀子苷含量、总皂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B13-1、C13-1果实的栀子黄色价较高且数值相当,混-1果实的色价相对较低;C13-1果实中的栀子苷含量最高(3.86%),B13-1次之(3.14%),混-1最低(2.84%);3个品种的栀子黄色价、栀子苷及总皂苷的含量均以果仁中最高;3个栀子品种中,品种B13-1任何部位的栀子黄色价都是最高的;C13-1果实中栀子苷、总皂苷含量较其他品种高,B13-1果仁中栀子苷含量较其他品种高。  相似文献   

5.
栀子黄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日用品、饲料和染料工业。栀子苷具有促进胆汁分泌、镇痛抗炎活性、抗肿瘤活性、抗血栓、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等药理作用,同时还可作为色素中间体。栀子蓝色素是常用的天然蓝色素,利用栀子蓝色素可进一步开发多种食品与药品的天然着色剂。概述了黄栀子果实的主要提取物栀子黄色素、栀子苷和栀子蓝色素的开发利用价值,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陇西县6个黄芪主栽区土壤基础肥力因子和黄芪甲苷的测定分析,探究土壤肥力对黄芪品质的影响,为黄芪GAP基地建设、有机种植、合理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相关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芪甲苷和土壤肥力因子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与速效钾和pH值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黄芪甲苷和水解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黄芪甲苷含量偏低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相关土壤肥力供给,以利于黄芪甲苷的积累,同时及时补充速效钾等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对黄栀子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4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连续施入磷、钾肥对我国道地药材黄栀子养分吸收、累积、产量和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能显著提高枝杆和果实的含N量,也有利于根系、枝杆P含量的积累。增施磷肥和适量的钾肥有利于P素养分向果实中转移,有利于根系K含量的提高,显著提高果实的K含量。适宜的钾量有利于N养分向果实中转移。黄栀子吸收磷和钾在果实中的分配量较少,分别仅有14.3%和20.3%。增施磷肥显著提高黄栀子果实对N、P、K养分的吸收,对黄栀子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施钾肥具有显著提高N素利用率的作用。增施磷、钾肥会显著增加黄栀子中药用成分藏红花素和栀子甙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云南保山烟区气象因子与烤烟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描述统计、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保山烟区主要气象因子与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保山烟区气候条件适宜,气候特点有利于优质烤烟的种植;②光、温和水气象因子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气温>降雨量>日照;气象因子对蛋白质、钾氯比、还原糖和总氮影响较大,其中7月的气象因子对化学成分含量影响最大;③烟叶蛋白质与5~7月气温、9月日照时数和7~8月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还原糖与5月降雨量和5~9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7月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氮与5月气温、9月日照时数和7~8月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钾氯比与8~9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7月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气温、降雨量对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分别为:还原糖>总氮>蛋白质、总氮>还原糖>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青海省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因子,即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平均温度、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等22年资料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最主要综合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的≥0℃年积温、3~8月≥0℃积温、3~8月平均温度的影响,贡献率是59.167 98%;第二主成分中的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和3~8月均温的作用,贡献率为25.51548%;第三主成分中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3~8月降水量、3~8月日照时数因素,贡献率为9.301 132%。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形成是众多自然因子综合作用下相协调的产物,其中热量因子是牧草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10-2012年对常德丘陵地区3个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类型区栽培的湘林22号油茶长势及果实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利用多元统计法研究油茶生长及果实经济性状与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个生态类型区湘林22号油茶生长及果实经济性状差异较大;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有效积温、年平均气温是影响湘林22号油茶生长及果实经济性状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是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纬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植胶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对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在大区域尺度上研究跨纬度分布特征,以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为影响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纬度上升而有升高的趋势,与年累积温度和年均蒸发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大区域尺度上,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武汉市1966-2015年的气候数据资料及统计年鉴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和MTT突变检验法对武汉市50 a气候进行分析,选取5个城市化指标,建立城市化指数模型并与气象要素做相关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50 a的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分别为1983、1980、1994、1988年。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无明显相关性。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拟合曲线的拟合程度较高,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日照时间对河北怀来霞多丽葡萄成熟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河北怀来霞多丽葡萄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度、日照时间对霞多丽葡萄成熟度指标的影响。【方法】根据2004—2008这5年的田间试验结果与气象材料,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月最高温度、5月平均温度、5月最低温度、7月最高温度、7月日照时间对霞多丽葡萄糖度的积累有显著影响。5月活动积温、6月最高温度对霞多丽葡萄总酸含量有显著影响。5月活动积温、8月日照时间、8月最高温度、9月最高温度对霞多丽葡萄糖酸比值有显著影响。4月活动积温、7月日照时间对霞多丽葡萄的pH具有显著影响(在0.05水平上)。【结论】不同时段的温度和日照时间对怀来地区霞多丽葡萄的糖度、酸度、糖酸比、pH等成熟度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出保山低热河谷区域早植烤烟生产的气候特点及其规律,为优质早植烟生产拟制科学、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比较分析了伊洛瓦底江支流保山龙川江区域早植烟大田期1-7月和夏烟大田期5-9月的光、热、降雨等自然气候条件。结果表明:(1)保山具有典型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征,热量丰富,尤其是保山低热河谷区域光热等自然条件总体适宜优质烟叶周年生产。(2)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夏烟均好于早植烟,≥10℃活动积温、≥10℃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温)、最低气温(夜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夏烟分别高7.0%,27.5%,4.4℃,2.7℃,6.5℃,27.4%,9个百分点。而日温差、大田期日照时间、日照率则早植烟高于夏烟,分别高39℃,1.6h/d,17.5个百分点。夏烟在整个生育期内除了第3,第4月降雨较多,其他各月降雨变化范围、气温、日照时数变化较平稳,而早植烟则随移栽后时间变化较大,降水量和气温逐渐增加,日照时数逐渐降低。(3)冬春季早植烤烟生产期具有一定的冷害低温等风险,应针对性地加强其生长发育规律、干物质和品质要素形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采取调整移栽期、设施工厂化育苗、膜下栽培、大苗移栽、合理水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额济纳旗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额济纳旗地面气象站近50a的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累积距平法和小波分析法,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额济纳旗气温先减小后增加,其减小阶段平均每年累积距平值减小0.698℃,增加阶段平均每年累积距平值增加0.911℃,研究时段内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幅度为1.61℃;降水和相对湿度整体趋势变化不明显,但中间年份波动性较大;蒸发量、风速和日照时数都先增加后减少,其先后平均每年累积距平增、减值分别为236.72、294.26mm,0.55、0.40m/s,48.87、53.37h,且整体呈减少趋势;额济纳旗近50a气温、蒸发量、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86年、1978年、1980年、1986年、1969年;气温、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在它们各自的不同时段都存在较明显的周期,其周期分别为:5~8a和12~16a、3~5a和6~10a、6~8a和10~16a、5~6a和8~12a.  相似文献   

16.
在安康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分析安康日照时数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系及时域动态,并通过与降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林地水热条件对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与12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2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3月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与4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5月日照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6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7月日照负相关显著;与9月和11月日照正相关极显著,与10月日照正相关显著;与秋季月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9月和7月日照是影响成苗效果的主要日照因子,4月、11月、3月和5月均温对成苗效果作用较大,12月、2月和11月降水量是影响成苗效果和对照有苗样方频度的主要降水指标,12月、4月、11月、8月、1月和2月降水量与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有苗样方频度依次相关。在安康林地水热条件下,RPA成苗效果模型值大于对照,证明使用RPA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油松成苗量和有苗样方频度。  相似文献   

17.
任道龙  易志学  吴放 《北京农业》2012,(18):157-158
近年来随着雷山县旅游事业的兴起,开发旅游气候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雷山县40年的温度、降水、湿度、日照等气候资源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的平均气温在15~16℃,高温日数较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321.5mm,降水多集中在4-9月;日平均日照时数为5h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7%~83%,季节之间变化幅度小。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雷山县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气候旅游资源条件非常优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不同生态区域板栗气候适应性评价及其适宜性种植区划,为板栗引种以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我国不同生态区域(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等4大区域)105个板栗品种(含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坚果单粒质量、果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和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等内在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选择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的12个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与板栗品质形成最密切的气候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板栗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利用气候适应性指数(CAI)对板栗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  结果  (1)不同生态区域板栗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单粒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地区可溶性糖最高,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最大。(2)影响板栗坚果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其次为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单粒质量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温差呈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生长季温差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温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负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3)根据CAI,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可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黄淮海北部区域CAI值达到0.90 ~ 0.96,为最适宜区;黄淮海东部、西北和西南区域CAI值为0.81 ~ 0.89,属较适宜区;而长江中下游区域CAI值最低,为0.71 ~ 0.77,属适宜区。  结论  生长季温差大、平均温度高、日照时数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板栗坚果甜、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沈阳地区1981—2010年气候资料,应用GIS和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对年日照、≥10℃积温、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沈阳地区日照时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夏季、秋季均呈现减少的趋势;≥10℃积温、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沈阳地区呈现出"暖干"状态;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趋势并不剧烈,但地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三年四个点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地上部各器官(茎、叶、鞘)的干物质累积均为“S”形变化规律,均适于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得出福建省甘蔗干物质累积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各地各年不同,但都在8月上旬-10月下旬附近或提早或推迟一至二旬。找到了影响甘蔗产量高低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期内的光温积(即旬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乘积的累加)、生长后期平均日照时数。提出了提高福建省甘蔗单产的农业技术措施必须是围绕着能够使甘蔗早日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以充分利用一年中光温条件好的时段的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