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断奶后不同日龄绵羊(小尾寒羊和滩羊羔羊)小肠pH及其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酶制剂和代乳料研制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无病的小尾寒羊和滩羊各36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45日龄断奶,分别于80,120,160和200日龄屠宰取样,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的pH值及其主要消化酶活性。【结果】绵羊小肠内容物pH值随日龄增长缓慢上升,从偏酸性转变为中性;小尾寒羊和滩羊小肠内容物pH值差异极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位内容物pH值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日龄增长,绵羊小肠内容物中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P<0.01),并存在品种(P<0.05)和部位(P<0.01)间的差异。绵羊小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随日龄增长逐渐上升(P<0.01),没有表现出品种之间的差异,但部位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绵羊内容物中淀粉酶、乳糖酶活性随日龄变化而变化,但pH值较稳定;小肠内容物中pH值和乳糖酶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中pH值、乳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在部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2.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贵州麒麟鸡小肠黏膜的免疫状态,揭示其与生长速度缓慢的关系,剖取10只健康成年贵州麒麟鸡小肠,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对其肥大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麒麟鸡小肠各段均有肥大细胞分布,其主要分布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少量分布于黏膜下结缔组织中,多为圆形、卵圆形或长梭形;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为(11.63±2.67)个/mm2,空肠为(37.88±8.17)个/mm2,回肠为(8.75±1.98)个/mm2,十二指肠、回肠与空肠中肥大细胞数量差异均极显著(P <0.01),十二指肠与回肠间差异不显著(P >0.05)。贵州麒麟鸡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可能与其十二指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有氧运动对育肥期滩羊小肠结构的影响,选取同期断奶和体重为(16±2)kg的滩羊母羔羊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全舍饲)、试验1组(每日运动10 km)和试验2组(每日运动5 km),试验期6个月。试验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5只试验羊屠宰取小肠组织,H.E.染色和嗜银细胞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生理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十二指肠和回肠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1组空肠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1组回肠和空肠肠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回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1组空肠、十二指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极显著增加(P<0.01),试验2组空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加(P<0.05),试验1组十二指肠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回肠和十二指肠肠绒毛杯状细胞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28日龄早期断乳仔猪为对照,研究了添喂大豆蛋白酶解物对21日龄早期断乳仔猪消化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胃内容物的胃蛋白酶总活性较对照组高3.22%,但差异不显著,十二指肠内容物胰蛋白酶总活性较对照组增高136.05%,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内容物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仔猪胃窦黏膜厚度、中部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以及中部回肠绒毛高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中部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和中部回肠的绒毛宽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值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外源酶制剂对采食米糠日粮小鹅小肠食糜理化性质的影响机理,将16只7日龄雏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饲以米糠(占30%)基础日粮,试验组添加0.2%的酶制剂.至21日龄捕杀,测定小肠食糜中的粘度和pH值.结果表明,对照组雏鹅小肠各段食糜粘度依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次序逐渐显著增加,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糜间pH值差异不显著,回肠食糜的粘度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分别高131.82%(p<0.01)和55.90%(p<0.01),而pH值则较十二指肠和空肠分别高7.68%(p<0.05)和8.83%(p<0.05).试验组各段小肠食糜上清的粘度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回肠的粘度较对照组下降了19.61%(p<0.05);而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度差异不显著;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食糜的pH值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空肠高1.65%,回肠低1.93%,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提示:酶制剂通过解除饲料中阿拉伯木聚糖等抗营养因子对消化的负面作用,改变了小肠食糜中理化特性,从而影响其化学性消化和吸收,提高了机体对饲料的转化效率,有利于雏鹅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选择农户散养的健康关中奶山羊20只,分别于0日龄、1月龄、2月龄、3月龄、12月龄5个不同阶段屠宰,对体量和消化系统采用解剖观测比较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①羔羊在0日龄~1月龄有较高的日相对生长率,接近5%,此后逐渐下降;羔羊平均日增重在1月龄到2月龄最大,达160 g/d。②羔羊消化器官的绝对重量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大,但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相对重量达到峰值的时间略有不同;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的异速生长速度不一致,但多数快于体重。③羔羊从初生到12月龄,胆汁颜色由黄褐色逐渐变深至墨绿色,pH值在6.25~6.70范围内。④瘤胃pH值在5.70~6.70范围内,皱胃pH值随年龄增长由中性偏酸逐渐下降,最低值为2.75。十二指肠pH值始终维持在5.10~5.90范围内。空肠和回肠的pH值随日龄增长逐渐变大,2月龄以后维持在中性左右。同日龄不同肠段的pH值相比,回肠最高,其次是空肠,十二指肠pH值最低。0日龄各肠段的pH值差异不显著(P>0.05),1月龄小肠各段pH值差异显著(P<0.05),2月龄、3月龄、12月龄的十二指肠pH值分别和空肠、回肠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建立湖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湖羊消化系统中胃肠各组织的GnRHR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GnRHR mRNA在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部位均有表达,其中瘤胃GnRHR mRNA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1);网胃GnRHR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1),显著高于瓣胃、盲肠和直肠(P<0.05);皱胃GnRHR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瓣胃、空肠、回肠和盲肠(P<0.01),显著高于结肠和直肠(P<0.05);结肠GnRHR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直肠(P<0.05)。研究证实了GnRHR mRNA在湖羊消化系统中有表达,这为GnRH功能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酶学反应方法,检测了增生性肠炎阳性猪与阴性猪的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猪增生性肠炎阳性猪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同比阴性猪均下降,其中空肠、回肠的同比差异显著(P<0.05);(2)阳性猪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胰腺、十二指肠、空肠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阴性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阳性猪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猪增生性肠炎病猪空肠、回肠胰蛋白酶以及回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酶活性降低引起了增生性肠炎猪消化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研究卢氏鸡在笼养和地面平养方式下胃肠道的生长发育情况.选用1日龄健康卢氏鸡公雏240只,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组120只,设6个重复,其中一个处理组笼养,另一个处理组地面平养.测定肝脏、腺胃、肌胃、胆囊、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质量,计算相对体质量,以及小肠总长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长度和相对小肠总长长度指数.结果表明:① 21和42日龄时,笼养组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质量和相对体质量指数都比地面平养组的高,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21和42日龄时,地面平养组肝脏、腺胃、肌胃、胆囊的质量和相对体质量指数都比笼养组高,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 21日龄和42日龄时,笼养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相对小肠总长长度指数都比地面平养组的高,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猪增生性肠炎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PCR检验阳性猪(获得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与阴性猪(无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阳性猪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上皮内每100个柱状细胞间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比阴性猪稍...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黄淮白山羊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分布特点,取成年健康黄淮白山羊3头,经麻醉后颈静脉放血致死,立即取小肠和大肠各3段,投入到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72 h,制作组织切片,经HE和PAS染色后,观察黄淮白山羊小肠和大肠黏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黄淮白山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固有层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呈低柱状,黏膜下层中含大量的集合淋巴小结,盲肠、结肠和直肠的上皮细胞呈低柱状,大肠腺发达,腺体间弥散着淋巴细胞,直肠的固有层中可见淋巴小结,上皮之间的杯状细胞呈顶浆分泌的形式分泌黏多糖。黄淮白山羊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多糖以中性为主,大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多糖以酸性为主。大肠三段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P<0.01)高于小肠杯状细胞,大肠中结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P<0.05)高于盲肠和直肠,小肠中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P<0.05)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因此,黄淮白山羊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皮细胞由高柱状逐渐向低柱状变化,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肠,在结肠中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应用定量组织学方法对0、3、20、40、43、45、46、47、50、53、56和60 d玉山黑猪的十二指肠近端、远端、空肠及回肠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玉山黑猪各小肠段的绒毛密度出生时最大,随着日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断奶后2 d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在0~60 d各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近、远端绒毛于20 d高度达到最大,空、回肠绒毛于3 d达到最高;在0~60 d各段小肠绒毛的宽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绒毛宽度于40 d达到最宽,空、回肠绒毛宽度于43 d达到最宽。断奶对绒毛密度、高度、宽度等指标有短暂的影响,但2~3 d后就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断奶日龄和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对6月龄陕北白绒羔羊小肠形态发育和小肠道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间接阐明陕北白绒山羊最佳断奶日龄和饲养标准,为两年三胎体系中羔羊早期断奶和日粮配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54日龄左右健康、体重相近((10.73±1.03)kg)的陕北白绒山羊羔羊5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试验Ⅰ、Ⅱ、Ⅲ组羔羊分别于90、75、60日龄断奶,断奶后饲喂标准日粮;试验Ⅳ、Ⅴ、Ⅵ组羔羊均于60日龄断奶,断奶后分别饲喂消化能和粗蛋白水平为标准日粮85%、115%、130%的试验日粮。试验羊饲喂至6月龄,试验期间测定羔羊体重和采食量。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挑选1只羊进行屠宰(屠宰前未禁食),分别采集十二指肠中上部、空肠中段、回肠末端组织样品2 cm 2,制成石蜡切片观察小肠形态;采集小肠各段食糜用于测定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脂肪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结果】(1)断奶日龄影响4—6月龄羔羊生长,Ⅲ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2)断奶日龄影响6月龄羔羊小肠的组织形态,十二指肠的肌层厚度和空肠绒毛表面积Ⅲ组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十二指肠绒毛宽度、回肠绒毛宽度Ⅱ、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3)断奶日龄影响小肠内消化酶的活性,十二指肠和回肠中脂肪酶活、空肠和回肠中的糜蛋白酶活性Ⅲ组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4)日粮营养水平影响小肠组织形态,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绒毛表面积和空肠的绒毛高度、肌层厚度以及回肠的绒毛高度、V/C等指标Ⅴ和Ⅵ组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5)日粮营养水平影响小肠内消化酶的活性,十二指肠中糜蛋白酶活、胰蛋白酶活性V组和VI组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空肠中糜蛋白酶活和回肠中胰蛋白酶活V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就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小肠形态发育以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等指标而言,60日龄断奶最佳;4—6月龄断奶羔羊日粮消化能和蛋白水平按现行饲养标准的1.15倍设置为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采食高营养水平饲粮早期断奶羔羊禁饲状态下其皱胃、胰腺和小肠pH及消化酶活性.按同质原则将24只1月龄断奶杂交羔羊(无角陶塞特♂×寒滩♀)分为3组,接受3种高营养饲粮,3种饲粮精粗比分别为97.64∶2.36、91.88∶8.12、86.14∶13.86,能量水平分别为14.54、13.97、13.36 MJ/kg,粗蛋白水平分别为25.30%、23.03%2、0.73%.饲喂65 d后,禁食24 h屠宰,测定羔羊皱胃、胰腺和小肠pH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高营养水平饲粮对羔羊胰腺、皱胃和小肠各段黏膜和内容物pH影响不大,对消化道各段分泌的主要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十二指肠、空肠各段、回肠黏膜pH在6.55~6.86,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和空肠中段内容物pH为6.30~6.69,空肠后段、回肠内容物pH在7.22~7.73.胰蛋白酶活性在回肠最高,糜蛋白酶活性在各肠段无显著差异,α-淀粉酶活性在空肠中段和回肠最高,脂肪酶活性在空肠中段最高.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ld stress on the contents of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in duodenum, jejunum and ileum of chickens. A total of 80 15-day-old male chickens were treated by cold stress with the duration of the acute cold stress being 1, 3, 6, 12, and 24 h, and the chronic cold stress was 5, 10, and 20 days, respectively. Cold stress temperature was (12±1)℃. The chemical colori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the T-AOC, SOD activities and MDA cont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group, effects of acute cold stress on the T-AOC in duodenum, jejunum and ileum of chickens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 chronic cold stress, the T-AOC significantly (P0.05) decreased. Under acute cold stress and chronic cold stress, the MDA contents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in duodenum, jejunum and ileum of chickens. The effects of acute cold stress on the SOD activities in duodenum, jejunum and ileum of chickens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 chronic cold stress the SOD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P0.05) decreased in jejunum and ileum, but significantly (P0.05) de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d in duodenum.  相似文献   

17.
猪小肠抗菌肽对雏鸡的促生长作用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测定猪小肠抗菌肽对雏鸡生长指标的影响,在结构上初步探讨猪小肠抗菌肽促进雏鸡生长发育的机理。【方法】选择体重基本一致的雏鸡60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试验组,在7、14、21、28、35、42日龄每只雏鸡分别肌肉注射猪小肠抗菌肽0.1ml(100 μg·ml-1);对照组,在相应日龄每只雏鸡分别肌肉注射灭菌生理用水0.1ml,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6周试验。在7日龄和49日龄,采用组织切片检测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黏膜厚度。【结果】试验组雏鸡平均日耗料量(29.82±1.05)g,对照组雏鸡平均日耗料量(28.85±0.79)g,二者无差异(P>0.05);试验组雏鸡平均日增重为(13.54±0.20)g,对照组雏鸡平均日增重为(11.10±0.19)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料重比为2.27±0.04,对照组料重比为2.60±0.05,二者差异极显著(P <0.01)。在49日龄,试验组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长度及其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V/C)高于对照组鸡,二者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鸡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厚度与对照组鸡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猪小肠抗菌肽可改善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结构,提高雏鸡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为阐明单色光影响肉雏鸡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s)灯作为光源,选用刚出壳AA肉公雏12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提供红(660 nm)、绿(560 nm)、蓝(480 nm)和白(400~700 nm)4种光源,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人工光照光强度均为15 lx,光照时间23 h,试验期7 d;分别于0、7 d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结构变化、杯状细胞数量以及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7日龄时,绿光组各项检测指标比其它光色组明显增高,与红光组相比,绿光组能够促进雏鸡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115.5%,P<0.05),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为71.8%,35.8%和27.2%,P<0.05),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207.9,93.9和63.9 μm,P<0.05),黏膜厚度(分别为262.2,184.6和185.6 μm,P<0.05)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分别为18.9%,54.5%和77.8%,P<0.05)。【结论】在15 lx光强度下,肉鸡生长早期(0~7 d)选用绿光照明,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提高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肉鸡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剂量鸡脾转移因子(TF)对蛋雏鸡肠黏膜组织学屏障发育的影响,选取200只体重和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5日龄SPF蛋雏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50只。给蛋雏鸡分别灌饮低(0.10 mL/只)、中(0.25 mL/只)、高(1.00 mL/只)剂量的TF,用药1周,停药1周,间歇给药,分别于12、26、40日龄取材肠道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比较不同TF剂量组肠道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剂量的TF后,与对照组相比:12日龄时TF应用组小肠绒毛高度均有所升高,隐窝深度降低,尤其二者比值变化显著:十二指肠中、高剂量组分别显著增加26.00%、26.96%,空肠高剂量组显著增加29.45%,回肠各剂量组均显著增加(19.74%~29.32%);26日龄,肠黏膜结构变化与12日龄相似,十二指肠中、高剂量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显著增加9.46%、9.90%,空肠只有高剂量组显著增加12.99%;回肠各剂量组显著增加(17.07%~25.60%);40日龄,十二指肠中、高剂量组比值分别显著增加17.97%、22.19%;空肠高剂量组显著增加28.68%;回肠各剂量组均显著增加(17.04%~25.56%)。因此,给蛋雏鸡灌饮高剂量TF可显著增加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且与应用剂量呈正相关,能够有效改善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