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2006-2007年贵州省粳稻品种(组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滇杂35和对照品种毕粳37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5在贵州山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可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滇杂40系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抗病不育系楚粳23 A与抗病优质恢复系南34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09001)。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连续两年在同一生态区百亩示范片经专家现场验收,达到了中国超级稻产量目标。介绍了滇杂32及示范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滇杂32”达到超级稻产量目标的栽培技术措施及产量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4.
滇杂37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与优质抗病恢复系引恢1号组配育成的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株型理想、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0001).  相似文献   

5.
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偏粳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6.
滇杂32是由云南省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一型不育系组配育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生育期和落粒性适中的特性。2004年建水县种子公司在临安镇陈官村积极做好滇杂32制种的试验、示范,为今后在临安镇扩展制种摸索经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滇杂31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榆密15A和优质抗病的恢复系南34组配育成的,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表现出杂种优势强、稳产高产、抗病性强、米质优、食味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为加快滇杂31的推广应用,更好地发挥其优良种性,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粳稻面积30万hm2左右,占全省粳稻面积的58%,海拔1450~1850m)和云南温凉粳稻区(粳稻面积18万hm2左右,占全省粳稻面积的35%,海拔1850~2200m)进行滇杂31栽插密度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  相似文献   

8.
滇杂32单产超14.9 t/hm2分蘖成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原优质杂交粳稻滇杂32进行高产栽培研究,实收产量14·902t/hm2。攻关田分蘖成穗的分析结果表明:滇杂32高产需要较多的有效穗(469·7万/hm2)和较高成穗率(83·30%);分蘖成穗的经济产量是构成产量的主体,占88·86%,又以1、2次分蘖成穗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33·32%和42·96%;单株经济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955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0·3406*)、穗实粒数(0·3512*)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了滇杂32高产栽培的重点是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和成穗;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获取最大群体效益。  相似文献   

9.
滇杂46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利用育性稳定的合系42-7 A不育系与强恢复系南46组配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型紧凑,剑叶挺直,耐倒伏;生育期和株高适中,全生育期174 d,熟相好;蒸煮品质好,食味佳、冷饭不回生;田间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强;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产量高;适应性和适应范围广。于2011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1007)。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示范表明,2001年滇杂31表现出杂种优势强、稳产高产、抗稻瘟病、米质优、食味好、落粒性和熟期适中等特点。2002年示范面积33.3hm2,平均单产11.48t/hm2,最高单产13.89 t/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2%。2003年示范面积超过500hm2,实收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20%左右,田间生长清秀,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示范表明,2001年滇杂31表现出杂种优势强、稳产高产、抗稻瘟病、米质优、食味好、落粒性和熟期适中等特点.2002年示范面积33.3hm2,平均单产11.48t/hm2,最高单产13.89 t/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2%.2003年示范面积超过500hm2,实收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20%左右,田间生长清秀,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在丹寨县推广优质高产粳稻品种,对新引进的楚粳28、滇杂58、滇杂47、滇杂31、江西优3号(CK)等5个粳稻品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滇杂58和滇杂31在植株长势、分蘖情况及产量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优于江西优3号(CK),可在丹寨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 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偏粳型保持系实现杂种优势利用是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的一条重要途经。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通过人工制保选育出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A,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用其配制的新组合滇杂32,杂种优势强,米质优,抗稻  相似文献   

14.
洪汝科 《种子》2009,28(12)
滇杂36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和恢复系南36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滇杂 32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黎榆A×南34配组而成的一个中熟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 ,在云南牟定县作一季中稻种植 ,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好、熟期和落粒性适中 ,作插秧栽培。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冷凉山区水稻生产水稻生产水平,对黔南州冷凉山区滇杂31“浅肥密嫩”丰产栽培配套技术规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1不同栽插密度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1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1不同栽插密度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1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 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洪汝科  段红平 《种子》2006,25(3):74-75,83
通过剪叶和剪穗进行减源缩库的试验,研究了水稻新组合滇杂31号和滇杂32号的源库关系。结果表明:滇杂31号、滇杂32号源库关系仍然不协调,库大源显得不足。剪叶处理稳重变化趋势随着剪叶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叶位上表现为剑叶的光合产物对穗部产量贡献最大,每片叶的贡献从上往下减少;2个组合表现为同样的趋势。剪穗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结实率,随着剪穗数量的增加,结实率提高幅度增大,但组合间有差异。如何协调源库关系是各个组合高产的关键。因此,进行了攻前期、控中期、稳后期栽培技术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优质抗病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1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l是用育性稳定的滇I型不育系榆密15A和优质抗病恢复系南34组配育成,具有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应性广的特点,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