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6,(10):33-34
通过施用不同药剂对烟草花叶病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供试各药剂的药效较迟,前期防效较不明显,但中后期药效稳定,施用东旺毒消和2%嘧肽霉素防治的发病率与病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施用8%宁南霉素的效果略次。各处理生育期基本一致,各处理对经济性状有一定的提高,以施用宁南霉素的C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是粳稻上发生非常普遍的病害。该文就不同时期及不同药剂防治粳稻稻曲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用药2次药效都在81.82%以上,由高到低依次为75%肟菌酯·戊唑醇WG、325g/L苯甲·丙环唑SC、125g/L氟环唑SC、24%腈苯唑SC、40%己唑醇SC;不同时期75%肟菌酯·戊唑醇WG在破口前10d、破口初期各用药一次防效优于仅在破口前10d或破口初期用药1次。  相似文献   

3.
50%乙·二是公主岭八达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玉米田高效除草剂,防治禾本科和阔叶杂草,2013年友谊农场在第三管理区进行了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除草剂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防除玉米田前期杂草,对玉米虽有一定抑制作用,后期可恢复。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成更多干物质和高产奠定了基础。其中,667 m2喷施75 g处理,开花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75 g处理可促进干物质合成,增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比;75 g处理增加了开花后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四川省剑阁县进行了烟草病毒病的田间药效示范试验。结果表明,25%甲噻诱胺悬浮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效果优于对照药剂8%宁南霉素水剂。烟草伸根后期用药一次,旺长期用药一次,共计施药2次,效果良好。25%甲噻诱胺悬浮剂在烟草上茎叶喷雾,对烟草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防雨旱棚方法研究了高产小麦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三个生育时期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反应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等方面;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对水分敏感性强,产量受后期水分影响较大;根据各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产量等指标得出高产冬小麦合理节水灌溉指标主要为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分蘖前期为45%~50%,分蘖后期到孕穗前期为55%~60%,孕穗后期至灌浆期要维持60%~65%左右。这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合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用药适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但在生产中施用2次的成本较高,为探明该药剂用药1次防治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时期,进行了在水稻破口前、破口期和破口后3个时期分别用药1次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期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次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10%联苯菊酯乳油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10%联苯菊酯乳油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联苯菊酯乳油对茶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药效快,对若虫杀伤力强,生产上使用时建议在成虫第1次盛发期高峰前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土壤水分对向日葵生长状况的影响,2012年在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灌溉试验,对供试向日葵采取不同的水量处理,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和向日葵生长指标。结果表明:苗期水分亏缺和过湿灌溉都将导致向日葵生长高度、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在该时期较其它处理低,亏水处理即使后期复水,作物生长补偿虽然明显,但最终在所有处理中各个观测指标最低。苗期的过湿灌溉在后期的适宜灌溉下,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水分对向日葵叶面积的影响可以看出:生育前期干旱,推迟叶面积最大值的出现日期,前期不缺水,中期水分影响叶面积的高低,后期水分影响到叶面积的衰减速率。地上干物重的积累与土壤水分的含量成正相关。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间适宜水分为:二对真叶到花序形成期土壤水分应以55%~70%为宜,花序形成到开花后一周是向日葵的需水关键期,土壤水分保持在70%~90%为宜,开花后一周到成熟期土壤水分以55%~70%为宜。  相似文献   

10.
施氮对大豆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了施氮对大豆籽粒的蛋白质积累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均随种子发育而增加,但不同时期蛋白质积累速度有一定差异。籽粒形成前期(开花后30 ̄50d)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开花后50 d,东农42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绥农14、东农163开花后60 ̄67d出现下降,后期呈现增长。施氮抑制籽粒形成前期蛋白质的合成,随着籽粒形成,抑制现象逐渐消逝。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种对施肥量反应不同,东农42的需氮量高于东农163和绥农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出防治梨火疫病化学药剂和防治适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4种市售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采用常量喷雾方法进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分析不同时期施药最佳防治时期,运用定向涂抹法防治发病严重部位。【结果】铜制剂对梨火疫病的防效相对较优于农用抗生素,其中氢氧化铜、噻菌铜和松脂酸铜的防效分别为96.2%、68.5%和66.7%;香梨初花期施药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盛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且铜制剂的防效高于其它药剂,其中初花期施用氢氧化铜对梨火疫病的防效可达96.2%;针对已发病的梨树枝干,可使用植物杂源多酚进行涂抹防治,病斑抑制率达到了92.1%。【结论】初花期可喷施铜制剂进行保护,有效阻止病原菌入侵;盛花期可使用非铜制剂进行防治,避免产生药害;果实膨大期可使用植物杂源多酚或噻霉酮涂抹剂定向涂抹。  相似文献   

12.
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是危害较严重的两种果树害虫,且化学防治导致"3R"问题日益突出。为探索安全有效的生物源农药绿色防治技术,通过田间调查和防治试验,在陕西省白水县和乾县苹果园进行两种害虫动态监测及生物源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苹果黄蚜1 a中的大发生时期在5-6月,百梢虫量最高达1 552头,建议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上中旬。金纹细蛾幼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下旬和11月中旬,百叶虫斑数最高达17个。金纹细蛾成虫1 a发生4代,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下旬,第3代危害最严重,单个诱捕器诱虫量最高达1 344头。4月下旬是金纹细蛾越冬代成虫羽化的盛期,是应用性诱剂诱杀防治的关键时期;而6月中下旬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生物源农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仍在80%以上,1.8%阿维菌素微乳剂、0.3%印楝素乳油、6%鱼藤酮乳油也有较好防效。0.3%印楝素乳油对金纹细蛾持效性长,药后15 d防效仍达81.25%,1.8%阿维菌素乳油和2.2%甲维·氟铃脲乳油药后15 d防效也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大豆开花落花及时空分布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大豆开花、落花全过程,分析不同品种开花、落花特点和规律,为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6个品种的72株植株逐日(42 d)观察开花、落花及节位。【结果】材料开花过程呈现每天开花数量“少-多-少-极少”的变化规律,可分为初花、盛花、慢花、末花4个阶段:初花期阶段很短(3 d左右),每天开花量4朵以下,阶段开花量5.73朵,占总花量4.09%,开花集中在植株中部节位;盛花阶段每天开花多在5—12朵,持续时间较长(12—18 d),阶段花量108.75朵,占77.60%,开花由中部向上下两端延伸分布,其中以中部最多;慢花阶段每天开花1—5朵,持续时间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阶段花量21.24朵,占15.16%,分布在植株各个节位;末花阶段每天只有部分植株开花,平均不足1朵,直至开花结束,阶段开花4.42朵,零星分布在植株上。初花期3 d后至终花期或终花期后落花普遍发生,落花节位遍及开花的所有节位,落花率为末花阶段(77.96%)>慢花阶段(65.54%)>初花阶段(51.76%)>盛花阶段(36.97%);每天平均落花3—9朵的不正常脱落高峰与该阶段阴雨寡照的气候有关。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最早开花部位为中部,随后向上部、下部扩展,开花3—7 d以后扩展到底部,9—15 d扩展到顶部。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最早开花部位是中下部(7—10节位),随后向下部、上部扩展,初花2—3 d后达到最下部,随后向上部扩展,初花24—26 d以后扩展到顶部。【结论】大豆不同开花阶段每天开花数量差异明显,开花节位、持续期有所不同,不同阶段花的脱落率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4.
海阳市苹果和桃树开花期间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剑锋  孙青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98-12600,12616
通过对近7年苹果、桃2个经济品种果树开花期的物候观测,对海阳市果树开花时期的气象条件、4月下旬出现晚霜冻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资料分析,由于地形的影响,海阳市4月份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地区果树的始花期比南部地区早5~8d;≥0℃累积积温和气温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日期是果树始花期的重要气象指标,4月中、下旬晚霜冻是果树开花时期重要气象灾害;针对晚霜冻产生的天气背景及致灾原因提出了晚霜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油茶开花习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花期变异、授粉习性、落花落果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多年多点试验研究表明:①影响油茶花期因子有遗传因子和气候因子,前者决定花期类型,如早、中、晚花类型,性状稳定;气候因子主要是9月平均气温决定“入秋”早迟和花期早迟,进而影响授粉条件和次年产量。②油茶自花不孕.辅助授粉坐果率普遍高于自然授粉,随着花期推迟两者差距越大,说明开花授粉受花期气候和授粉媒介双重影响。不同单株间双列交配,出现一些平均坐果率高的母本、父本植株和坐果率高的特殊交配组合.说明单株间花粉活力和交配亲和力存在差异。③油茶花期长,在正常情况下,花后10d开始落花,高峰在花后30d内。早、中花类开花时气温高,花期集中,坐果率高,落花也集中:晚花类相反.花期长,坐果率低。落花分散。3—10月为落果期,前期落果主要为受精不良、胚珠发育停滞;8-10月为后期落果高峰期,落果数可占总落果量的50%,对产量影响极大,主要是病害引起。  相似文献   

16.
花期不同GA3处理对巨峰葡萄果实及种子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东  孙其宝  俞飞飞  陆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22-9523,9600
为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巨峰葡萄,研究GA3对葡萄果实重量、种子数量及青果数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都明显提高了葡萄的青果数,其中以初花期37.5 mg/L的GA3处理青果数为最多,达51.0个,但初花期12.5 mg/L、盛花期25.0 mg/L、末花期25.0~50.0 mg/L的GA3处理果实青果数相对较少;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无籽果比率,降低了1~4籽果数,初花期以50.0 mg/L的GA3处理的效果最佳,盛花期和末花期以37.5 mg/L的GA3处理的效果最佳;各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平均单果重,25.0 mg/L GA3处理的平均单果重最小。各GA3处理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单果重,增加了果实小青果数。  相似文献   

17.
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花期变异、授粉习性、落花落果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多年多点试验研究表明:①影响油茶花期因子有遗传因子和气候因子,前者决定花期类型,如早、中、晚花类型,性状稳定;气候因子主要是9月平均气温决定“入秋”早迟和花期早迟,进而影响授粉条件和次年产量。②油茶自花不孕,辅助授粉坐果率普遍高于自然授粉,随着花期推迟两者差距越大,说明开花授粉受花期气候和授粉媒介双重影响。不同单株间双列交配,出现一些平均坐果率高的母本、父本植株和坐果率高的特殊交配组合,说明单株间花粉活力和交配亲和力存在差异。③油茶花期长,在正常情况下,花后10 d开始落花,高峰在花后30 d内。早、中花类开花时气温高,花期集中,坐果率高,落花也集中;晚花类相反,花期长,坐果率低,落花分散。3 - 10月为落果期,前期落果主要为受精不良、胚珠发育停滞;8 - 10月为后期落果高峰期,落果数可占总落果量的50%,对产量影响极大,主要是病害引起。表8参9  相似文献   

18.
为给裸燕麦(莜麦)的生产调控决策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以品五(晚熟品种)和坝莜一号(早熟品种)2个裸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不同时期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根系干重的比值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地上部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分为2个阶段:拔节期至开花期的线性增长阶段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缓慢增长阶段。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莜麦的根冠比呈下降趋势。莜麦中期根系干重与地上部总干重呈显著相关,后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生物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筛选豫东平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生物制剂,以‘郑麦7698’为试材,研究枯草芽孢杆菌WP、氨基寡糖素AS、申嗪霉素SC、低聚糖素AS、井冈?蜡芽菌SC 5种生物制剂和井冈?多菌灵SC、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重发年份,2次用药可以明显提高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应该进行2次用药。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盛期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处理为处理⑥井冈?多菌灵,病穗防效为78.21%,病指防效达到80.55%;处理⑦多菌灵、处理③申嗪霉素、处理①枯草芽孢杆菌次之,病指防效均在75%以上,无显著性差异。增产效果以处理⑥井冈?多菌灵最好,增产率为26.51%;处理⑦多菌灵次之,增产率为25.03 %。豫东平原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首选井冈?多菌灵,多菌灵仍可继续应用,枯草芽孢杆菌、申嗪霉素可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花是植物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对植物的生物量有重要的影响。紫花苜蓿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饲草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与开花时间密切相关。紫花苜蓿的最佳刈割时期是初花期,此时产量和品质最佳。前期获得一个与花期相关的编码基因HMG-Y,通过分析其结构及表达模式,探究其在开花调控途径中的功能,为揭示开花调节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同源克隆MsHMG-Y,并对其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利用qRT-PCR检测不同组织和不同开花时期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MsHMG-Y受光照、赤霉素(GA3)、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后的表达模式;观察过表达MsHMG-Y紫花苜蓿的表型,并分析开花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MsHMG-Y与蒺藜苜蓿MtHMG-Y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MsHMG-Y在花、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父本和母本中均为花中表达量最高,叶中表达量最低;在早花表型父本的初花期表达量最高,在晚花表型母本的花芽分化期相对表达量最高。光周期分析表明,延长光照到16 h后,MsHMG-Y表达水平下调,延长光照到28 h后,MsHMG-Y表达水平持续低于对照组,说明该基因受光诱导后下调表达。外施50 μmol·L-1 GA3、100 μmol·L-1 SA、100 μmol·L-1 MeJA后,与对照组相比,MsHMG-Y表达水平均上调,其中,GA3诱导1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3.5倍;SA诱导6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24倍;MeJA诱导3 h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11倍,说明该基因受3种激素诱导。表型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过表达MsHMG-Y紫花苜蓿开花较晚,促进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下调,抑制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其中,表达量变化显著的有促进开花基因MsPHYAMsGIMsFTa1,分别降低了4.9、3.9和2.8倍,抑制开花基因MsTEM1MsSVP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2.5和1.9倍。【结论】MsHMG-Y受光周期及外源激素GA3、SA和MeJA的诱导表达。MsHMG-Y对延迟苜蓿开花的调控机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