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油橄榄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本试验采用溶剂浸提法制备油橄榄叶提取物,再与灰葡萄孢作用,通过测定菌落直径、菌丝生物量探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泄露量考察油橄榄叶提取物对菌体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并基于平板培养体系,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研究提取物对灰葡萄孢细胞膜通透性、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灰葡萄孢对油橄榄叶90%乙醇提取物具有高敏感性,经油橄榄叶提取物处理后其菌落直径和菌丝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20%、8.91%,膜电导率、核酸以及蛋白质泄漏量显著增加;孢内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增加,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NO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下降。综上,油橄榄叶90%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灰葡萄孢细胞膜受到损伤,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并诱导ROS在胞内积累,...  相似文献   

2.
从北京市房山区百合资源圃采集红芯百合(Fangio)植株样品,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进一步以百合灰霉病菌—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ACCC36423、百合叶尖干枯病菌—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ACCC37263和百合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F01139等几种主要百合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拮抗菌株;并对拮抗菌株进行产 1-氨基环丙烷 -1-羧酸(ACC)脱氨酶活性、产生长素(IAA)、溶磷、产铁载体等多种植物促生特性测定;最后通过形态观察及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其种属。结果从百合茎部分离获得一株内生细菌菌株 FJb-2;该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葡萄座腔菌和尖孢镰刀菌均有较高拮抗活性,对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率范围为 60%~ 81%;该菌株产 ACC脱氨酶活性为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诺沃霉素A在番茄灰霉病防治的应用,进行了离体和果实生测试验。诺沃霉素A离体条件下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药剂浓度设置为2.5、1.25、0.625、0.312 5和0.156 25μg/m L求出毒力回归方程为Y=0.8037x+5.160 7,抑制中浓度0.631μg/m L,相关系数r为0.999 7。用1.25μg/m L诺沃霉素A处理菌丝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灰葡萄孢菌丝形态发生异常。在番茄果实条件下,诺沃霉素A对番茄灰霉病仍然具有良好防效。将番茄果实刺破后用50和100μg/m L浓度浸果10 min,结果表明防效分别达到68.29%和100%,与对照药剂多菌灵防效相当。在试验浓度下诺沃霉素A对番茄表皮没有产生药害。诺沃霉素A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对子囊菌核盘菌抑制率为86.11%,对半知菌多主棒孢、茄链格孢、胶孢炭疽菌和茶褐斑拟盘多毛孢抑制率分别为91.11%,82.78%,77.22%和86.46%,对担子菌立枯丝核菌抑菌率为85.56%。对卵菌纲辣椒疫霉和细菌劳尔氏菌无效。诺沃霉素A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具有良好防控效果,对表皮无损害且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有望成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一种新型杀菌剂。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胨冻样芽孢杆菌XDB1和D4B1对烟草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XDB1和D4B1的发酵原液和无细胞提取物具有相同的抑菌效果,而经121℃处理30分钟后,抑菌活性丧失。D481菌株的抑菌活性高于XDB1,钾长石作为基质时的活性高于土壤矿物。但是,XDB1和D481对立枯丝核病菌(R..solani)、西瓜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腐霉(Pythium sp)、小麦全蚀病菌(G.graminis)、烟炭疽病菌(C.gloeosporides)、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烟草黑胫病菌(P.nicotianae、串珠镰刀病菌(F.moniliforme)和水稻稻瘟病菌(P.grisea)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物防治病虫害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大豆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大豆上的主要病害,为了控制灰霉病和黑斑病对大豆的危害,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采用土壤稀释法从江西省东乡野生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64株拮抗菌,经反复筛选及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A2、A6、A10、F7和G6对大豆灰霉病菌和黑斑病菌有稳定拮抗作用。通过菌株发酵滤液和化学农药抑菌效果比较,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率远超化学农药,其中拮抗菌的发酵滤液对灰霉病最佳抑制率达91. 7%,对黑斑病最佳抑制率在60. 9%~87. 0%之间;而灰霉病特效素和苯醚甲环唑对灰霉病和黑斑病的最佳抑制率仅为68. 0%和47. 3%。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分子鉴定,5株菌分别为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绛红产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ochromogenes)、圈卷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nsochromogenes)、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和类芽孢杆菌(Panenibacillus sp.)。本研究为大豆灰霉病和黑斑病的生防菌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极性的提取溶剂制备凤尾兰提取液,研究提取液对几种果蔬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抑菌成分的较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溶剂的凤尾兰提取液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同。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提取液及对照对各供试菌均无抑制作用,而正丁醇、95%乙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对蒜薹灰葡萄孢、指状青霉和葱腐葡萄孢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95%乙醇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但它们对意大利青霉无抑菌圈,对葡萄灰葡萄孢有抑菌圈不明显。凤尾兰抑菌成分的较佳提取条件为:以45%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20(g/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 h。  相似文献   

7.
爵床提取物的抑菌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 var.procumbens L.)是一种传统中药。为探明爵床提取物的抑菌杀虫活性,采用冷浸和超声波提取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获得了爵床甲醇、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等溶剂提取物;并应用抑菌圈法研究了5种提取物对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asparagi)、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测定了甲醇提取物对柑橘炭疽病、芦笋茎枯病、草莓灰霉病和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等4种植物病菌及白蚊伊蚊(Aedes albopictus)、家蝇(Musca domestica)和菜青虫(Pieris rapae)等3种害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8 mg.mL 1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醇提取物对柑橘炭疽病菌、芦笋茎枯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均达50%以上。爵床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杀虫活性,对柑橘炭疽病菌、芦笋茎枯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94 mg.mL 1、4.61 mg.mL 1和5.27 mg.mL 1,EC90分别为63.69 mg.mL 1、58.01 mg.mL 1和54.57 mg.mL 1;0.25~1.00 mg.mL 1爵床甲醇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病菌显示强抑菌作用,0.125 mg.mL 1显示中度抑菌作用,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062 5 mg.mL 1;爵床甲醇提取物对白蚊伊蚊、家蝇和菜青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195 8 mg.mL 1、0.351 4 mg.mL 1和0.287 7 mg.mL 1,LC95分别为0.988 4 mg.mL 1、3.053 2mg.mL 1和2.584 4 mg.mL 1。因此,爵床提取物作为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纳他霉素采前处理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能,为开发鲜食葡萄无硫保鲜技术提供方法依据,该文主要通过活体损伤接种抑菌试验及相关生物测定,研究纳他霉素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作用效果,通过采前/采后浸果试验及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研究纳他霉素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室温25℃还是低温0℃条件下,500 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可显著(P0.05)抑制巨峰和玫瑰香葡萄表面接种的灰霉病菌生长,且可使接种菌落的菌丝、生长点及孢子的显微形态发生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改变。无论巨峰还是玫瑰香品种,经采前浸果处理的葡萄在贮藏80 d后,霉烂率、脱粒率、失重率均低于采后浸果处理,果肉硬度均高于采后浸果处理。采用500 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进行采前浸果处理,可明显抑制贮藏期间葡萄果实表面灰霉菌种群数量的增加,降低巨峰和玫瑰香葡萄贮藏期间霉烂率、脱粒率及果梗褐变指数。至贮藏结束时,经纳他霉素采前处理的巨峰和玫瑰香葡萄表面灰霉菌数量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且分别较对照减小73.66%和78.71%;经纳他霉素采前处理的巨峰和玫瑰香葡萄霉烂率分别较对照减小40.77%和50.36%,脱粒率分别较对照减小43.93%和43.20%,果梗褐变指数分别较对照减小50.86%和48%。此外,500 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对整个贮藏期内葡萄果穗乙烯生成速率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葡萄果梗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通过直接或间接诱导葡萄果实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提高,从而增强对采后灰霉病的抗性。综上所述,适宜纳他霉素采前处理有利于控制鲜食葡萄贮藏期间灰霉病的发生,提高果实品质,在鲜食葡萄贮藏保鲜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9.
毛叶枣灰霉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叶枣灰霉病菌是半知菌类葡萄孢属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病菌生长、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是5~28℃,产孢温度范围是5~20℃,最适于菌丝体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分别为20℃、15℃和20℃;病菌在pH值3~9时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5~6,其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是2~10,最适为5~6;在饱和湿度下孢子才可萌发;马铃薯葡萄糖液和枣叶汁可显著促进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张琛  陈思博  胡本进  吴晨源  张瑛  滕斌 《核农学报》2019,33(12):2347-2353
为探究化感水稻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来自化感水稻6173中分离得到的12株内生真菌菌株,以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恶苗病菌为指示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研究了内生真菌菌株的抑菌活性,再采用牛津杯扩散法对初筛获得的抗性菌株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并对筛选到的抑菌菌株抗菌物质的热稳定性及其对非化感水稻93067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EF-04抑菌活性强,其对纹枯病菌抑制率达到50.6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效果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18.6 mm;菌株REF-04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抗菌成分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其发酵液能显著提高水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本研究筛选获得的水稻内生真菌REF-04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同时还能促进水稻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提高,其作为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4株红螺菌(荚膜红假单胞菌PSB-2、球形红假单胞菌PSB-3、胶质红假单胞菌H1和沼泽红假单胞菌H10)的去细胞上清液(CFS)抑制水产养殖病原菌的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养殖水体环境对红螺菌拮抗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红螺菌在细胞生长稳定期后能有效分泌拮抗物质,其去细胞上清液(CFS)对20多株水产养殖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从抑菌活性看,荚膜红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其他菌株:荚膜红假单胞菌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64 AU/mL,而其他红螺菌株多为4~16 AU/mL.在养殖水体的生态因子中,水体pH、NH4 -N与NO2--N对红螺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大,pH7~9,NH4 -N低于5 mg/L、NO2--N浓度低于7mg/L时抑菌活性较强,而养殖水体温度与溶氧变化对红螺菌的抑菌活性基本无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婷  陈召亮  乔勇进 《核农学报》2011,25(2):286-291
以灰葡萄孢病菌(Botrytis cinerea)分生孢子为研究对象,采用0.5、1.0、2.0和3.0kGy剂量电子 束辐照灰葡萄孢分生孢子,分别测定5℃和25℃培养条件下辐照对灰葡萄孢分生孢子的萌发活性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5℃和5℃培养条件下,2.0kGy处理分生孢子完全萌发时间比对照分别延迟了5和9d;2...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生防菌株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深化对生防菌抗菌机制的认识,本研究从玉米(Zea mays)植株体内分离拮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内生细菌,对其抗菌物质及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内生菌株YY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YY1发酵液的硫酸铵沉淀物具有抑菌活性,且在硫酸铵50%饱和度时抑菌活性最强,说明YY1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蛋白类物质。该菌株及其蛋白粗提液均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等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用蛋白粗提液处理菌丝、分生孢子、原生质体后经显微观察发现,大斑病菌的基内菌丝由丝状畸变为串珠状,当蛋白粗提液浓度为0.78μg/μL时,可完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并导致原生质体裂解。通过抑制孢子萌发过程中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和玉米大斑病菌不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突变体的抑制率统计,初步判定该抑菌过程主要通过cAMP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本研究为寻找玉米大斑病菌新的防治方法和途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并提高壳聚糖抑制真菌的活性,本研究利用蜡状芽孢杆菌ncps116发酵所制备的壳聚糖酶来酶解壳聚糖,测定不同酶解时间壳聚糖产物的抑菌活性,并监测酶解产物中还原糖的含量;之后选取抑菌活性提高最显著的壳聚糖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最低抑菌活性和最适pH,并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酶解产物对病原真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经0.5~12 h酶解能够显著提高市售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在酶解24 h内抑菌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与还原糖浓度相关,还原糖浓度过低(≤44.24 μg·mL-1),酶解不充分,抑菌圈直径13 mm;而还原糖浓度过高(≥1 900 μg·mL-1),酶解完全,抑菌圈直径10 mm,抑菌活性均较差。其中,酶解6 h的壳聚糖产物抑菌活性提高最显著,对3种病原真菌(棉花黄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活性提高4~8倍,还原糖浓度为383.34 μg·mL-1,在pH值4.0~4.7时抑菌活性最高;此外,酶解产物能导致真菌菌丝断裂、褶皱、菌丝末端囊泡等畸形生长,并长期抑制孢子生长和菌丝伸长。综上所述,酶解是提高壳聚糖抗菌活性的有效手段,这为推进亮聚糖在防腐保鲜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丹  张静  贾晓曼  翟浩 《核农学报》2020,34(6):1221-1229
为探明植物精油对甜樱桃采后优势致病菌的抑菌效力及抑菌机理,以山东泰安地区主栽品种红灯为试验材料,从自然腐烂的甜樱桃果实上分离纯化优势致病菌,采用形态学方法并结合ITS序列法进行鉴定,选用丁香精油从体外熏蒸和接触2种作用方式研究其对主要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甜樱桃采后的3种主要致腐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一定浓度的丁香精油能显著抑制3种致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熏蒸处理较接触效果更好,对B. cinereaA. alternataC. gloeosporioide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0、100和100 μL·L-1;试验还表明丁香精油破坏了菌丝形态,其抑菌机理可能与精油疏水性造成的微生物膜系统结构破坏、及胞内主要内容物流失有关。综上所述,丁香精油作为甜樱桃贮藏前的熏蒸剂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内生菌的抑菌活性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看麦娘内生菌生物防治资源,通过离体拮抗试验、生防试验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研究了野生日本看麦娘内生真菌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株内生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拮抗作用,KMN-1和KMN-11菌株发酵液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6 572.97 mg·L-1、5 218.34 mg·L-1。进一步采用离体麦穗和田间小区系统研究KMN-1和KMN-11发酵产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KMN-1和KMN-11对小麦赤霉病均表现一定的防治作用。离体麦穗上,KMN-1发酵产物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8.13%、76.52%;小区生防试验中,2株内生菌代谢产物均可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经形态特征和分子学鉴定,初步确定KMN-1菌株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KMN-11菌株是变红镰孢(Fusarium incarnatum)。本研究表明从镰孢属和链格孢属内生菌中寻找生防菌株的前景广阔,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有潜力的农用抗生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板栗花资源的充分利用,本研究优化了板栗花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条件,并评价了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板栗花提取物对3种不同植物病原体的作用,包括小麦赤霉病菌(FG)、油菜菌核病菌(SS)和黄瓜枯萎病菌(FO),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曲线法优化板栗花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并通过萃取分相探究不同相的抑菌活性成分含量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板栗花抑菌活性成分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FG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经过严格的试验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5.00%(V/V)、提取时间50.00 min、提取温度65.00℃、液料比15.00∶1 mL·g-1,该优化条件下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抑菌率达到了45.27%。乙酸乙酯相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其抑制中浓度值(EC50)为2.51 mg·mL-1。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抗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保护地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秋  吴元华  于基成 《土壤》2004,36(5):573-575
利用稀释分离法从东北蔬菜保护地37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各种放线菌菌株543株,采用活体对峙培养法共获得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19株,将其中抑菌圈直径超过15mm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试验,以叶霉病菌作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测定各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其中发酵液抑菌圈直径超过15mm的菌株有5株。对编号为MY02、MY04的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试验,测得其对叶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4 mm、23 mm。同时进行了这两个菌株的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其活体还是其发酵液对番茄叶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强烈的抑菌效果。菌株MY02除茄子黄萎病菌外,对试验的其他10种病原真菌抑制率均接近或超过90%。同时菌株MY02、MY04对植物病原细菌也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番茄溃疡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果树根癌病菌、烟草野火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20mm、16mm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灰葡萄孢霉角质酶的酶学性质以及角质酶对植物角质层的降解作用,以灰葡萄孢霉为材料,采用角质诱导的方法得到角质酶发酵液,上清液经过分离得到角质酶粗提液,采用分光光度法探究温度、pH值、金属离子及有机溶剂对角质酶活力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探究角质酶粗提液对葡萄角质层的作用。结果表明,灰葡萄孢霉角质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7.5,此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热稳定性;Na+、Mg2+、Ca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而Zn2+、Cu2+、Fe3+对酶活有抑制作用;甲醇、丙酮、异丙醇对酶活具有促进作用,乙醇、乙腈和三氯甲烷对酶活具有抑制作用;角质酶粗酶液对葡萄角质层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稻鸭共养模式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原因,以稻鸭共养模式的鸭粪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抑菌活性及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途径。结果表明:鸭粪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抑制作用,24h内最高菌丝生长抑制率和EC50分别为88.64%、26.11mg·mL-1;鸭粪乙醇提取物经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两种组分,其中石油醚组分抑菌效果较弱,乙酸乙酯组分抑菌能力较强,其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率为89.70%,EC50为15.52mg·mL-1;对乙酸乙酯组分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种流份,其中第2流份有显著抑菌活性,在24h和48h内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58%和80.36%。GC-MS分析表明,鸭粪的抑菌物质主要为酚酸类和含硫醇有机物质,进一步纯化和鉴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