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明确分离获得的菌株为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藤仓镰刀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藤仓镰刀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0 20 mg/L;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藤仓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03 60、1.751 97 mg/L。综上,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的病原菌为藤仓镰刀菌(F.fujikuroi),且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敏感。本研究结果为百香果果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火龙果溃疡病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火龙果溃疡病,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对火龙果溃疡病病菌进行鉴定及抑菌药剂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P1与新暗色柱节孢相似性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株就是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13种药剂中40%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烯唑醇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50 7、0.131 7、0.183 2和0.173 1mg/L。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宁河区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从天津市宁河区采集的辣椒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通过形态学与对病菌核糖体DNA的ITS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天津市宁河区辣椒主产区的辣椒炭疽病病原为尖孢炭疽菌和平头炭疽菌,二者的分离比率为0.711∶0.289。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尖孢炭疽菌菌丝抑制效果较好,其EC_(50)值分别为0.022 8、0.123 2、0.361 2、0.716 8μg·mL~(-1);咪鲜胺、咯菌腈和多菌灵对平头炭疽菌菌丝抑制效果较好,其EC_(50)值分别为0.066 7、0.193 7、0.240 0μg·mL~(-1)。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可以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4.
陈龙  王勇  李旭双  陈典 《北方园艺》2015,(6):110-113
以采自于黑龙江省双城、大同、甘南、五常等地的大蒜干腐病病样为供试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测定,同时进行4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并选取这2种药剂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基,进行抑菌试验,制作毒力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蒜干腐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wn oxysporum Schlecht),60%纯白多菌灵和根萎停对大蒜干腐病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经毒力回归方程计算,防治尖孢镰刀菌时根萎停的EC50值为29.65mg/L,60%纯白多菌灵的EC50值为69.82mg/L,表明根萎停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对砂梨果实轮纹病病原菌迚行分离纯化后,采用形态学、病原菌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3种方法迚行鉴定。结果表明:砂梨果实轮纹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Genebank登彔号MG595271;对生产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迚行筛选,30μg/mL硫磺多菌灱悬浮剂是防治砂梨果实轮纹病最经济、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番石榴褐斑病菌的致病性以及病原菌的分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常用杀菌剂对番石榴褐斑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359 9mg/L;45%咪鲜胺EC50为2.943 8mg/L,效果次之;80%代森锰锌和75%百菌清,EC50则分别为191.566 7和415.001 8mg/L;80%克菌丹抑菌效果最弱,EC50为721.024 4mg/L。  相似文献   

7.
新疆轮台县杏树侵染性流胶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轮台县杏园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采集22份不同样地的流胶病病害样品,对病部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菌种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病原菌,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比对,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轮台县杏树流胶病主要为害枝干部位,5月中旬始发,6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杏园内有生理性流胶病和侵染性流胶病。分离菌株L9具有致病性,人工接种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经鉴定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引起轮台县杏树侵染性流胶病的病原菌。对于轮台县侵染性流胶病的防治应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树势。  相似文献   

8.
以采自吉林鲁家镇、四家子镇、乐山镇3地的甜瓜枯萎病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同时进行病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测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比较了21种杀菌剂单剂及3种混配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该试验共获得7个具有致病性的菌株,表明该病菌为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室内药剂筛选出了4种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即450g/L咪鲜胺EC、50%多菌灵WP、400g/L氟硅唑EC、30%氟菌唑WP;混配剂30%氟菌唑WP和50%多菌灵WP按2∶1配比毒力作用最强,其次为30%甲霜灵WP和50%多菌灵WP按2∶1配比。  相似文献   

9.
果实黑点病严重危害威海市青皮无花果的生产,该病害在无花果近成熟期发生,发病时果皮产生大量黑斑,对果实外观品质影响较大,果实黑点病病原的鉴定和防治药剂的筛选对于其防控十分重要。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病菌分离物,根据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威海市青皮无花果黑点病病原菌初步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GenBank登录号为OP415640),命名为WH-4。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5种药剂在常规生产使用浓度下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450 g/L咪鲜胺水乳剂的抑菌效果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为74.1%;40%氟硅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差,菌丝生长抑制率为7.9%。同时,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0 g/L苯甲·丙环唑微乳剂、125 g/L氟环唑悬浮剂可作为防治由A. alternata引起的无花果黑点病的优选药剂。这些结果将为威海市青皮无花果黑点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从病样中分离病原菌并选择获得代表性的2个菌株,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致病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枣果实,发病初期果皮病斑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中央凹陷,边缘呈黄色晕圈。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炭疽菌菌株YY-02和YY-05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27,0.23μg/ml,2种药剂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三唑酮4种药剂对胶孢炭疽菌YY-02和YY-05菌丝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2.85、2.97、3.17、5.69μg/mL。建议在枣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和三唑酮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11.
2016—2018年以洛阳地区不同牡丹种植地的根腐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具有致病性的分离物进行鉴定,以明确引起洛阳地区牡丹根腐病发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从30份根腐病株中共分离获得15株病原分离物,离体致病性检测表明9株分离物具有显著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9株致病分离物为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rDNA-ITS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7株致病分离物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株致病分离物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因此,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是引发洛阳地区牡丹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2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引起根腐病的发生,其中茄病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2018年秋季起在重庆万州柑桔种植区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和筛选有效防控药剂,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患病样品中获得菌株,进行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目标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为柑桔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从尤力克柠檬病害样品上分离所得的病原菌WZ1菌株,对万州地区主栽的8个柑桔品种(尤力克柠檬、红桔、北京柠檬、塔罗科血橙、W·默科特桔橙、大雅柑、纽荷尔脐橙、北碚447锦橙)的叶、枝、果以及昭通苹果及砀山酥梨果实均具有致病性。50%甲基硫菌灵SC、30%碱式硫酸铜SC、50%啶酰菌胺WG、11.5%吡唑嘧菌脂EC、86.2%氧化亚铜WP、50%醚菌酯WP、3%噻霉酮ME、40%腈菌唑WP、99%噁霉灵DP、450g/L咪鲜胺EC、37%苯醚甲环唑WP、60%唑醚·代森联WP、25%嘧菌酯SC、250g/L戊唑醇EW、75%肟菌·戊唑醇WG、12.5%烯唑醇WP等杀菌剂,以及80%代森锰锌WP与50%啶酰菌胺WG 1∶64复配、80%克菌丹WP与37%苯醚甲环唑WP 1∶1复配,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明确早熟桃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评价其在不同桃品种中的致病力差异;筛选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方法】根据科赫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法测定5个桃品种的果实对该病原菌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5种药剂对桃软腐病病菌的毒力,通过贮藏试验验证药剂对桃软腐病的防效。【结果】分离获得了27株形态特征相同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LSU克隆与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病原菌为Gilbertella persicaria。室内离体接种48 h后,测量显示中油19号和中桃红玉的病斑直径最小。微孔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5种药剂中,吡唑醚菌酯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168mg·L-1。采后贮藏试验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处理抑菌效果最好。【结论】引起桃软腐病的致病菌为Gilbertella persicaria,且中油19号和中桃红玉较抗病。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该菌有很好的防效,在桃软腐病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以感染炭疽病的核桃病果为试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出炭疽病病原菌,研究了10%世高、15%三唑酮、12.5%腈菌唑、45%咪鲜胺4种杀菌剂在不同药剂浓度下对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复配使用的抑菌效果,以期筛选出防治核桃炭疽病较好的药剂。结果表明:单独药剂10%世高50 mg·L^-1、15%三唑酮150 mg·L^-1、12.5%腈菌唑300 mg·L^-1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浓度的45%咪鲜胺防治效果均较好,抑菌效果明显;15%三唑酮、10%世高、12.5%腈菌唑之间进行复配时发现抑菌率比单独使用有所降低;45%咪鲜胺112.5 mg·L^-1分别和15%三唑酮150 mg·L^-1、10%世高50 mg·L^-1、12.5%腈菌唑300 mg·L^-1复配使用,对核桃炭疽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具有较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45%咪鲜112.5 mg·L^-1与15%三唑酮150 mg·L^-1复配防治效果达100%。防治效果优异,可以推荐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南京市紫荆叶部常见的1种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验证其致病性,根据菌落特征、菌株形态及ITS序列分析将该病的主要病原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菌株(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初步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药剂。通过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筛选出对病原菌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农药噁霉灵,可作为备选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6.
选8种绿A生产可用杀菌剂对蓝莓炭疽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对引起蓝莓炭疽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氟环唑、丙环唑、咯菌腈。排除2种对两种病原菌抑制效果均差的药剂,将其余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 800倍液、125g/L氟环唑悬浮剂1 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 000倍液均对蓝莓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防治葡萄炭疽病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生物药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选取其中抑菌活性较好的4种药剂开展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丁子香酚、苦参碱、中生菌素、乙蒜素的EC50分别为0.50、20.03、22.05、33.04 mg/L,均低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的EC50值42.66 mg/L,抑菌效果较好,而多抗霉素的EC50为3 420.15 mg/L,抑菌效果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000~125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最佳,为91.41%~93.49%,显著优于对照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3%丁子香酚可溶性液剂1 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防效虽低于对照药剂,但也均在80%以上,可作为与常规化学药剂轮换使用防控炭疽病的有效生物药剂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柑桔炭疽病是常见的柑桔病害,虽然该病已被研究多年,取得显著成果,但对该病的探究仍需深入。本文以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为主要论述对象,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原菌的研究状况,包括炭疽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鉴定、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贡柑疑似急性炭疽病在广东、广西危害不断加重,生产上采用防治急性炭疽病的药剂和方法,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果农对控制该病的危害已失去信心。为了确定该病的病原,从各贡柑产区采集疑似急性炭疽病的病枝、病叶上分离得到柑桔链格孢菌和炭疽病菌,经科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引起该病的致病菌是柑桔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tri),不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20.
镰刀菌引起的魔芋茎腐病是魔芋栽培过程中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贵州省兴义市魔芋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9年从贵州省兴义市采集魔芋茎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rDNA-ITS与tef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3株镰刀菌纯培养物,经鉴定分属于2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菌株xymy-8没有致病性,茄腐镰刀菌菌株xymy-7、xymy-9有致病性,且致病性有差异,其中菌株xymy-7的致病性强于菌株xymy-9的致病性。试验结果为魔芋茎腐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