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冬油菜品种在新疆地区综合性状的比较,筛选适合新疆种植的冬油菜品种.[方法]应用灰色评判分析法,对10个冬油菜品种的10项性状进行综合评判,将众多性状视为灰色系统,综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以综合性状的优劣对品种做出评价.[结果]陇油9号、陇油7号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847,为一级品种;陇油6号、天油4号、陇油8号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介于0.703 ~0.785,为二级品种;其余5个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677,为三级品种.[结论]陇油9号、陇油7号为新疆冬油菜生产应用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
新疆绿洲生态区冬油菜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冬油菜在新疆绿洲生态区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应于大面积种植的优良抗寒冬油菜品种,挖掘新疆冬油菜发展潜力。【方法】采用多点试验,对冬油菜在新疆不同地区的越冬率、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明显高于甘蓝型冬油菜,不同试点越冬率差异显著。经过主成分分析,白菜型冬油菜陇油9号在参试试点的综合得分排名均为第1;甘蓝型冬油菜DWKL-4排名均为第2。【结论】参试品种中白菜型冬油菜陇油9号、甘蓝型冬油菜DWKL-4生态适应性较强。新疆绿洲区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的试点,冬油菜越冬率较高,主要农艺性状优良,生态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冬油菜是秦州区主要农作物之一,油菜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冬油菜的产量,是冬油菜生产的关键性增产措施。为此,天水市秦州区种子管理站引进陇油7号、天油5号等五个冬油菜品种,在秦州区华歧镇设置比较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陇油7号天油8适宜秦州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2014~2016年拜城县种植优质、健康"双低"油菜品种陇油7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冬油菜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播前准备、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为陇油7号大面积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环县开展了油菜品种比较试验,并对8个冬油菜品种的物候期、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和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冬油菜品种在环县冬油菜生产区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其中陇油9号产量最高,为2 747.5 kg/hm~2,较对照延油2号(2 040.4 kg/hm~2)增产34.7%;其次为陇油7号,产量为2 252.5 kg/hm~2,较对照延油2号增产10.4%;其他品种的产量均较对照延油2号减产。建议将陇油9号、陇油7号在环县及周边冬油菜生产区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其余品种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6.
宁夏银北地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9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宁夏银北地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冬油菜在该地区完全可以越冬。参试的9个品种中,以陇油6号抗寒性强、越冬返青率高,陇油8号、陇油9号和天油2号产量高,综合性状好,这几个品种可以进行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对8个冬油菜参试品种的物候期、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和测定,结果表明,陇油9折合产量2747.5kg/hm2,较对照延油2号折合产量2040.4kg/hm2增产34.7%;陇油7号折合产量2252.5kg/hm2,较对照增产10.4%。其他品种折合产量较对照均减产,建议陇油9号、陇油7号在环县及周边冬油菜生产区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应以淘汰。  相似文献   

8.
旱作冬油菜越冬期生理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冬油菜越冬期生理特性与其抗旱性的关系,筛选抗旱性较强的冬油菜品种,以9个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油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越冬期冬油菜叶片中的POD和CAT活性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天油2号、天油4号、天油8号叶片POD和CAT活性增幅大于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冬油菜叶片SOD活性在越冬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在越冬期都呈现上升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来看,9个冬油菜品种中,天油2号、天油4号、天油8号为强抗旱品种,延油2号、宁油2号为中抗旱品种;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为弱抗旱品种,陇油6号为抗旱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9.
对引进的12个冬油菜品种开展品比试验,重点调查分析了各品种的越冬率、产量和农艺性质等指标,初步筛选出三个抗寒、高产冬油菜新品种:0737、陇油6号和陇油7号,其产量在140~160.4 kg/666.7m2之间;越冬率在80%~100%之间,可见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强产量高,在拜城县种植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幼苗生理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旱棚盆栽试验,以4个抗旱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天油2号、天油4号为材料,用人工控制浇水的方法模拟干旱环境,测定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生化指标、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4个油菜品种的幼苗叶片叶绿素质量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对电导率增大,根系的主根长、侧根数、根系干重、根冠比上升,根系活力下降。干旱胁迫后,抗旱性强的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主根长,侧根数多,根干重较重,根冠比大,根系活力稳定;弱抗旱冬油菜品种天油2号主根较短,侧根数少,根干重轻,根冠比小,根系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中抗旱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天油4号各指标居于陇油7号和天油2号之间。  相似文献   

11.
冬油菜是会宁县种植的主要作物,冬油菜品种在一个地方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冬油菜的产量,为了筛选在较高海拔环境条件下越冬率和产量表现较好,适宜在会宁地区种植的品种,2019年,会宁县柴家门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引进12个冬油菜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会宁县种植冬油菜陇油12号越冬率和产量均表现最好,分别达到97%和2393kg/hm2。  相似文献   

12.
选用9个冬油菜品种进行引种和栽培试验,连续两年对9个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越冬率和产量测定,对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品种进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和陇油8号在榆林地区可以安全越冬,667秆产量可达到158~169kg。播期试验表明,8月15日至8月25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高,8月20日播种越冬率最高(92.3%),8月15日之前播种随播期提前,越冬率下降;8月25日之后播种,随播期推迟越冬率下降,9月3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下降明显。密度试验表明:密度50000株·667m-2时越冬率最高(91.3%),密度大于50000株·667m-2后,随密度增加越冬率降低;密度小于50000株·667m-2时,随密度下降越冬率降低。结论:榆林地区种植冬油菜可以安全越冬,并取得高产,适宜榆林地区种植的冬油菜品种为陇油6号和陇油7号,最适播种期在8月20日左右,最佳播种密度为50000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苗期抗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特性进行研究,了解不同生理指标与白菜型冬油菜品种耐旱性的相关性,筛选耐旱品种或种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油菜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逐渐增加,丙二醛(MDA)质量分数先降低后增加。MDA与苗期干旱胁迫后幼苗成活率呈极显著相关,POD与幼苗成活率呈显著相关,可作为鉴定白菜型冬油菜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指标。综合来看,8个品种中天油7号对干旱反应敏感,表现为不抗旱;陇油7号对干旱反应迟钝,为强抗旱品种;天油2号、陇油9号、天油5号为弱耐旱抗品种,陇油6号、陇油8号、天油8号为中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4.
冬油菜是会宁县种植的主要作物,冬油菜品种在一个地方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其产量。为了筛选在较高海拔环境条件下越冬率和产量表现较好、适宜在会宁地区种植的冬油菜品种,2019年会宁县柴家门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引进12个冬油菜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油菜陇油12号在会宁县种植越冬率和产量均表现最好,分别达到97%和2 394.44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影响北方冬油菜农艺性状的气象因子,以新疆自治区阿勒泰、乌鲁木齐和喀什为研究试点,选择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天油2号、天油4号、天油7号共6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适定性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的株高、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纬度降低越冬率增加,农艺性状变劣,其中千粒重、株高和角粒数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5.86%、6.23%和12.63%,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8.25%;参试品种间,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和陇油7号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小,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等变异系数较大;农艺性状与越冬率显著正相关(P<0.05),角粒数与各种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积雪天数、年降雨量和最大积雪厚度对农艺性状具有正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7,最冷月最低气温、地面极端低温、负积温和年均气温对农艺性状具有负效应,累积贡献率达到-0.871。因此,在北方寒区,选择强抗寒冬油菜品种有利于保持农艺性状稳定,获得较好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白菜型冬油菜光合日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冬前低温时期白菜型冬油菜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限制因子。【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冬前低温(-1℃)下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并分析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主要因子。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天油4号、天油7号和宁油4号幼苗为材料,测定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Ci)等指标的日变化,并记录测定时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冬前低温(-1℃)下,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无典型的"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与羧化效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气孔导度和瞬时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呈"V"型曲线,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日变化无典型规律。相关分析表明羧化效率极显著(P0.01)影响白菜型冬油菜光合特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冬油菜光合特性强弱为:宁油4号天油4号陇油8号天油7号陇油6号陇油9号陇油7号。【结论】冬前低温阶段白菜型冬油菜光合作用呈"单峰型"曲线,羧化效率是限制光合速率的关键因子,超强抗寒品种的光合作用小于弱抗寒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 ELIP1基因在冬油菜抗寒中的作用,克隆白菜型冬油菜 ELIP1基因的CDS序列,并对其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和不同抗寒品种间在低温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LIP1蛋白编码19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0.472 8 ku,等电点9.24。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ELIP1基因在弱抗寒品种发生突变位置少于抗寒品种;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弱抗寒品种‘Lenox’和‘Neib’聚为一类,‘天油2号’‘天油4号’‘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和‘陇油9号’聚为一大类。qRT-PCR分析表明,冬油菜 ELIP1基因在不同抗寒品种间存在表达差异,低温下, ELIP1基因在超强抗寒品种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寒性相对较弱的品种,说明 ELIP1基因在冬油菜响应冷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4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静宁县旱地梯田的引种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静宁县旱地梯田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进行了白菜型冬油菜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平油1号折合产量3 888.9 kg/hm2,较对照品种天油4号增产185.2 kg/hm2,增产率5.0%,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宁油2号、陇油6号折合产量分别为3 842.8、3 750.2 kg/hm2,分别较天油4号增产3.75%、1.25%,综合性状好,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选择适宜张掖市民乐县种植的陇油系列品种,在民乐县开展了油菜品种引种试验,对6个陇油系列油菜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陇油2号表现最佳,其次为陇油1号和陇油4号。陇油2号可作为民乐县试推的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夜间低温对白菜型冬油菜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机理及品种间差异。【方法】采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夜间低温对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叶片气孔形态、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特性及产物分配与积累的影响。【结果】昼/夜温度为20℃/10℃时,与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相比,超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生长点较低,株型匍匐,叶色深,叶绿素含量、胞间CO2 浓度(Ci)、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处于同一显著水平。当夜间温度降至5℃处理7 d后,不同抗寒品种气孔导度(Gs)、CiPn下降,叶绿素含量、根/冠升高,表明低夜温下不同品种均有更多光合产物被优先输送到根部;天油2号叶片叶缘、叶尖呈卷曲状或水渍斑状,表现明显冻害症状,陇油7号叶色加深,叶片平展,生长点下陷,未见冻害;夜温降低处理后白菜型冬油菜叶片叶绿素均升高,不同品种叶绿素升高幅度明显不同,天油2号比对照升高6.0%,陇油7号升高9.6%;此时,天油2号大部分气孔关闭或半关闭,其叶片胞间Ci高于陇油7号,GSPn显著低于陇油7号,表明在夜间温度为5℃时,天油2号光合作用受到显著抑制,非气孔限制是引起其光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陇油7号在5℃低夜温条件下,叶片气孔大部分仍保持开放,叶片PnCi虽略有下降,但与对照(昼夜温度为20℃/10℃)处于同一显著水平,在5℃低夜温条件下仍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昼/夜温度为20℃/10℃时,白菜型冬油菜叶绿体紧贴细胞内壁整齐排列,基粒片层垛堞整齐紧密,基质片层整齐有序,叶绿体外形呈梭状或单面凹透镜形,内含淀粉颗粒,陇油7号淀粉粒数量和直径均大于天油2号;当昼/夜温度降为20℃/-5℃时,天油2号下部叶片已全部干枯,持绿叶片叶出现水渍状冻害,陇油7号心叶深绿色,下部叶变黄,但叶片平展,叶面呈块状泛红;天油2号相邻叶绿体融合、叶绿体外膜破裂、释放出內溶物,基粒溶解、基质片层断裂,叶绿体膜有序结构完全损坏;陇油7号叶绿体外膜完整清晰,保持部分基粒结构,基质片层结构较完整,其内仍有少量淀粉粒存在;-5℃低夜温处理后冬油菜不同品种Ci升高,叶绿素含量、GsPn下降;但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等存在显著差异,天油2号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陇油7号,其Pn迅速降低到0.210 μmol CO2·m-2·s-1,比对照下降256.2%,陇油7号Pn为0.434 μmolCO2·m-2·s-1,是天油2号的2.06倍,在-5℃低夜温处理后陇油7号仍有较高的光合速率;陇油7号根/冠显著高于天油2号,表明陇油7号更多光合物质被优先输送到根部保存。【结论】低夜温造成白菜型冬油菜叶绿体光合膜结构损伤,引起叶片Pn降低,昼/夜温度为20℃/5℃时,Pn的下降主要与气孔限制相关,而昼/夜温度为20℃/-5℃时,Pn下降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