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防治油菜重要病害根肿病,研制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为材料的试验结果表明:按包衣比[包衣剂质量(g)∶种子质量(g)]≥1∶50包衣油菜种子,15%氟啶胺包衣剂对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油菜苗高、根长和鲜重没有显著影响。用包衣比1∶200、1∶100、1∶50和1∶25包衣的种子,盆栽试验中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43.7%、46.4%、83.5%和92.5%;田间小区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22.2%、53.6%、44.5%和54.5%。初步结果说明,可用15%氟啶胺的包衣悬浮剂按包衣比1∶100~1∶50处理种子防治油菜根肿病。  相似文献   

2.
大豆作为前作植物对油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前作大豆对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影响,采用大田轮作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研究大豆、白菜、油菜分别作为前作,调查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和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比较分析了不同前作的根系分泌物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大豆,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4.00%和19.26、土壤休眠孢子含量为1.45×106个/克土壤,显著低于前作为油菜、白菜和撂荒对照的相应量。大豆、油菜和白菜根系分泌物均可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与根肿菌休眠孢子共培6 d后,大豆根系分泌物培养的休眠孢子萌发率为29.82%,显著高于白菜(15.52%)、油菜根系分泌物(14.83%)和营养液(6.48%)培养下的萌发率。据此推测,前作种植大豆,后茬油菜根肿病发生和危害减轻,原因应与大豆根系分泌物刺激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因缺少寄主植物而死亡,导致诱发病害的初侵染源(土壤中休眠孢子含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油菜根肿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寻找对油菜根肿病菌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拮抗微生物为主要目的,采集茶树、红豆树、银杏树、白菜和油菜的根际土壤及根、茎、叶、枝条等样品进行分离,通过测定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接种这些微生物后的萌发率来筛选拮抗菌株,并在室内盆栽及大田试验中评价了10株拮抗微生物的防治效果。实验共分离出细菌421株、真菌155株、放线菌368株,使休眠孢子萌发率低于45%的菌株仅分别占5.46%、0.65%、4.35%。其中放线菌A316、A10和真菌T1对根肿病的生防潜力最大,对休眠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7.11%、72.54%、69.01%,室内盆栽防效分别为73.60%、70.94%、67.10%,大田防效依次达65.84%、59.59%、61.24%。  相似文献   

4.
防治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油菜内生细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对十字花科根肿病有生防作用的菌株,本文从油菜根内组织分离内生细菌,通过根肿菌孢子裂解、盆栽防病试验证明其功能,并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NA基因序列鉴定其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从油菜品种KT1004和Y05-84-5-1根部分离出51株内生菌,其中YN201305和YN201310对十字花科根肿病菌有明显裂解和抑制作用。盆栽试验表明,应用浓度107 CFU/mL的菌液,在播种时和播种后间隔5d,浇灌1次,共浇灌4次。45d苗龄调查结果,二者对大白菜品种鸿源83的根肿病防治效果分别达65.12%和77.92%。经鉴定,YN201305为短小芽孢杆菌,YN201310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50%氟啶胺处理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4.8%和18.8%,而50%戊唑醇处理后,有机质含量则显著增加,增幅高达76.8%;50%戊唑醇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全氮最高增幅为77.8%;有效磷最高增加了1.3倍;速效钾最高增幅达2.1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50%氟啶胺处理后,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92.8%;50%戊唑醇处理后,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较喷施前减少41.9%;杀菌剂处理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比较2种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多样性发现,CK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最低,2种杀菌剂处理后,AWCD均降低,且戊唑醇对AWCD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总体上,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cInt...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药剂对盆栽榕树基质线虫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阿维菌素和40%毒死蜱乳油对盆栽榕树基质线虫和根结线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100mg/kg的2%阿维菌素处理后15天基质线虫防治效果达到99.67%,处理后45天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仍达到95.7%。使用100mg/kg的2%阿维菌素灌根防治根结线虫时对榕树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5年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市3502农场、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合肥试验基地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试验基地同时开展了3种新型杀菌剂(70%代森联、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与传统杀菌剂50%多菌灵的田间对比试验,以评价它们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年份3个试验点花生叶斑病均发生严重;在3个试验点杀菌剂处理小区花生叶斑病的扩展速度均慢于对照小区,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小于该试验点的对照小区。与常规药剂多菌灵相比,喷施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在石家庄试验点防治效果分别提高21%和1%,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提高13%、9%和15%、10%;在襄阳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的防效提高10%~34%,比多菌灵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增加9%~17%和9%~18%;在合肥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防效提高6%~10%,但荚果和籽仁产量不及多菌灵处理。  相似文献   

8.
试验在田间测定了甲霜灵、甲霜灵+代森锰锌、代森锰锌、霜脲氰+代森锰锌、双炔酰菌胺、恶唑菌酮+霜脲氰、氟啶胺、氰霜唑、霜霉威+氟吡菌胺和中药中提取的苦参碱10种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除甲霜灵以外其它9种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双炔酰菌胺、氰霜唑和霜霉威+氟吡菌胺,其次为氟啶胺、恶唑菌酮+霜脲氰、苦参碱、霜脲氰+代森锰锌、代森锰锌、甲霜灵+代森锰锌。除甲霜灵和苦参碱以外其它处理与对照比较,增产11.11%~45.66%。晚疫病烂薯率为2.94%~12.33%。根据病害发展曲线,病害发展前期使用10种药剂处理,均可达到显著防治效果。病害发展后期,建议选择双炔酰菌胺、氰霜唑和霜霉威+氟吡菌胺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油菜根肿病流行规律及栽培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枝江市问安镇龚桥村为例,采用普查和抽查方法,研究2008-2017十年间江汉平原油菜根肿病流行规律,分析土壤条件、栽培措施等因素对其爆发的影响。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开展无病苗分期播种移栽、苗床消毒、根际施肥用药等田间试验,优化防治技术。调查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油菜根肿病扩散蔓延速度快,3~5年内连片发作,危害严重;机械作业是该病远距离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土壤酸化是其流行爆发的基础。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培育无病苗后移栽到病田避病效果明显,菜籽产量损失小,9 月中下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重病田块能获得2 500 kg / hm2左右的正常产量;根际施用氰氨化钙和氰霜唑显著降低根肿病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50%、90%,两者同时施用防效达100%;苗床氰氨化钙焖棚、火土灭菌、氟啶胺、氰霜唑淋土防治效果分别为100%、96%、76%、62%。基于江汉平原地区水稻土对根肿病极度敏感,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背景下,提出油菜根肿病防控应以预防为主。为了减少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建议可将氰氨化钙等碱性钙肥丸粒化,作为种肥和底肥集中施用于根际周围;在此基础上无病和轻病田用氰霜唑种子包衣后直播,重病田块用氟啶胺进行苗床消毒,培育无病苗后移栽。  相似文献   

10.
几种化学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6,(3):175-180
近年来,粉痂病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针对该病害没有有效的防治药剂和措施。为筛选出有效的药剂防治马铃薯粉痂病,于2015年在阴山北麓地区开展马铃薯粉痂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并采集带菌土样进行室内盆栽药剂筛选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带菌薯次之;4.5 L/hm2氟啶胺拌土、120倍或150倍液氟啶胺浸种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治有较好效果,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下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20倍液氟啶胺浸种结合3 L/hm2沟施和4.5 L/hm2块茎形成期灌根处理对粉痂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病指防效为36.4%。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一种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害,杀菌剂防治该病仍是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措施。本试验采用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噁霜·锰锌、烯酰吗啉和多菌灵4种农药,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进行2次施药防治晚疫病。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68.75%氟吡菌胺和霜霉威SC 1000倍、64%噁霜·锰锌WP 300倍、50%烯酰吗啉WP 1500倍和50%多菌灵WP 500倍施用2次后,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6.8%、70.0%、71.0%和62.0%,前3种杀菌剂的防效明显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苯嘧磺草胺与氟啶草酮混配的除草作用及对棉花的安全性,从而为新疆棉田杂草防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以生产上常用的42%(质量分数,下同)氟啶草酮悬浮剂288.0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二甲戊灵乳油950.00 g·hm-2为药剂对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70%苯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单用及其与42%氟啶草酮悬浮剂和33%二甲戊灵乳油混配对棉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并评价其对棉花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苯嘧磺草胺15.75~42.00 g·hm-2+氟啶草酮216.00 g·hm-2+二甲戊灵950.00 g·hm-2处理对新疆棉田常见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优异,明显优于二甲戊灵单剂950.00 g·hm-2处理。在添加一定量苯嘧磺草胺的情况下适当减量使用氟啶草酮的除草效果与常用剂量氟啶草酮相当,且用于新疆棉田土壤处理对棉花安全。  相似文献   

13.
氟啶虫胺腈是一种作用于烟碱类乙酰胆碱受体的杀虫剂,作用机制独特,尚未发现与现有杀虫剂存在交互抗性。为明确其在水稻上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本研究采用田间喷雾法,采用22%氟啶虫胺腈SC 37.5、75、112.5和150 m L/hm~24种不同剂量处理对防治沿海农区灰飞虱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2.5 m L/hm~2剂量下防治效果与吡蚜酮相当;22%氟啶虫胺腈SC 75~150 m L/hm~2剂量喷雾处理,能有效控制灰飞虱的为害,推荐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10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不同杀菌剂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市场上常用的10种杀菌剂单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均对苗期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为89.1%;其次为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1%和86.9%。杀菌单剂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五氯硝基苯悬浮种衣剂>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无害。以上试验结果可为应用新型药剂及复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王铜、爱可和戊唑醇)。此外咪酰胺比清水对照增产32.28%,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16.
戊唑醇等四种杀菌剂防治花生冠腐病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花生冠腐病(Peanut crown rot)致病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的毒力。结果表明:4种药剂中咪鲜胺、戊唑醇对菌丝生长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01、0.03mg/L,其次为醚菌酯、多.福(1∶1),EC50依次为0.13、0.24mg/L;另外,咪鲜胺、戊唑醇、醚菌酯、多.福对花生冠腐病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依次为0.01、0.02、0.09和0.11mg/L。温室盆栽试验中,播种期、团棵期接菌后对照发病率分别为97.50%、92.50%,且四种药剂处理后的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防效接近或在90%以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在播种期、团棵期处理防效均最高,分别为80.63%和77.48%,同时,从对花生产量影响来看,团棵期比播种期施药后增产率高,其中团棵期施用戊唑醇增产率最高为7.01%。因此,建议选用戊唑醇于花生团棵期灌墩施用防治冠腐病,以减轻其危害,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甘蔗梢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以便后续科学地指导病害防治,本文分别使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和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对甘蔗梢腐病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测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与菌丝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不同杀菌剂处理后,病原菌孢子和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烂、畸形、干瘪甚至穿孔。其中,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260μg/mL和0.042μg/mL;而62.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高达2504.060μg/mL。供试药剂中,三唑类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剂抑...  相似文献   

18.
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及根施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心叶甲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根区施药对防治植株高大的林木害虫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然而,根施杀虫剂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椰心叶甲鲜有报道。本研究测定了噻虫胺和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和协同增效作用,并田间测定了其复配剂的根施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成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其LC50值分别为2.50、5.26mg/L;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当二者的质量比为3∶1时,共毒系数高达209。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复配(质量比为3∶1)根施处理后对椰心叶甲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剂量为2 g/株和1.5 g/株时,处理后6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53%和83.80%。噻虫胺和氟氯氰菊酯为高效低毒杀虫剂,在根施防治椰心叶甲的应用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依据土壤环境因子对油菜根肿病发生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土壤环境因子对根肿病发生的影响,2012年-2013年从我国油菜主产区采集土样12份,在实验室接种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后播种北京新三号(高感白菜品种)。实验结果发现:湖北随州和安徽巢湖土壤样品在根肿菌孢子接种量(按每克土壤中的孢子数量计算)为103接种时发病率达到76.7%;而湖北武昌和阳逻、青海西宁和互助、甘肃民乐等地土样在接种浓度为105时发病率仅为0~3.3%。说明湖北随州和安徽巢湖根肿病发生风险高,湖北阳逻和武昌、青海西宁和互助以及甘肃民乐根肿病发生风险小。土样灭菌后进行接种实验和对土样的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初步明确在一些土壤中存在土壤生物因子抑制根肿病发生;使用SPSS软件进行路径分析发现,p H、速效钙、全磷、全钾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因素对根肿病发病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在10、50、100、200、500、1 000、2 000 μmol/L等7个浓度下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μmol/L的SNP可有效促进供试油菜种子的萌发,提高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促进油菜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而高浓度的SNP对油菜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SNP对油菜幼苗根的生长亦有抑制作用。总体来看,在100 μmol/L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