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低温胁迫对紫萼玉簪根系3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萼玉簪(Hosta ventricosa)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以及入冬自然降温过程采样的试验,测定2种低温过程中根系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低温胁迫试验中,紫萼玉簪根系的MDA质量摩尔浓度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各项指标在0℃胁迫的变化幅度均大于4℃胁迫的。自然降温过程中,SOD活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MDA质量摩尔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现上升趋势,但变化速度较慢。当地温自然降至2~3℃时,三项指标变化趋势均趋于稳定,认为紫萼玉簪根系基本进入越冬休眠的地温温度为2~3℃。  相似文献   

2.
冬季低温对花椒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 a生花椒树花芽为试材,对自然降温过程中花椒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5项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各个抗寒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花椒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抗寒性强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过程中,花椒花芽中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冬季最为寒冷的时间达到峰值,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较为滞后,而MDA含量在冬季最低温度来临之前已经开始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抗寒指标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MDA含量与其他指标表现为负相关,与SOD活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3)。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表明花椒的抗寒性经历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选取徐州地区广玉兰叶片为材料,在人工低温胁迫条件下,探讨其细胞质膜相对透性、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抗寒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广玉兰细胞质膜相对透性随温度下降而呈"S"型曲线变化,与温度成负相关;不同温度处理下SOD活性变化呈双峰曲线,且与温度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草莓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草莓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草莓叶片生理特性发生明显变化:水分胁迫下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积累增加,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两种不同抗蚜玉米(Zea mays L.)品种郑单958(抗蚜)、蠡玉16(感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三叶期受到不同密度(0、10、20、40、80头·株-1)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刺吸胁迫后,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蚜虫刺吸胁迫过程中,郑单958和蠡玉16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且郑单958的增长幅度小于蠡玉16;两个品种幼苗Chl含量则是随着蚜虫密度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蠡玉16下降变化率明显大于郑单958;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则与MD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郑单958的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百分率均低于蠡玉16。因此,叶绿素含量与蚜虫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与蚜虫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变化率可以作为抗蚜性的一个指标,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与玉米抗蚜性呈负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蚜虫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酶活性都是增加的;而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随蚜虫密度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抗感蚜玉米品种苗期的酶活性与蚜虫的密度相关,且PPO、PAL起着主要保护作用;而SOD、POD、CAT只有在蚜虫密度较低的状态下才能发挥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低温胁迫下西洋杜鹃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西洋杜鹃的抗寒机制,以西洋杜鹃‘粉红’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粉红’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较正常水平有缓慢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总体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规律;胁迫温度越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越高,温度低于3 ℃,即对‘粉红’产生较严重伤害,且温度越低,伤害程度越严重,经过0℃低温胁迫4天,可大大提高‘粉红’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在耐冷性鉴定基础上,测定了10℃和25℃下8个苦瓜品系苗期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25℃处理相比,低温胁迫后,丙二醛相对增加量与冷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冷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鉴定苦瓜品系耐冷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M26、M9T337、71-3-150、60-160、BP 5种苹果(Malus)矮化砧木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测定不同砧木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及SOD、POD活性。结果表明:砧木的抗寒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SOD、POD活性呈负相关;71-3-150、60-160和BP砧木抗寒性较强,M26和M9T337抗寒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浓度(5、10、15、20、30、50 mg/L)Sb(Ⅲ)和Sb(Ⅴ)处理下鱼腥草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表征鱼腥草对锑胁迫作出生理响应和抗氧化调节反应。结果表明,MDA含量随胁迫浓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SOD、POD、CAT活性均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锑浓度与SS含量呈正相关,与SP含量呈负相关,Pro含量随锑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到稳定水平的趋势。鱼腥草在锑胁迫下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共同作用下增强其对锑的耐受性,减缓所受伤害。另外,鱼腥草体内的SOD活性、SS含量、SP含量对Sb(Ⅲ)、Sb(Ⅴ)的胁迫敏感度较高,可将这3个指标作为鉴定鱼腥草在锑胁迫下生理长势的首要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10.
辣椒耐热性与叶片质膜透性及几种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耐热性不同的3个辣椒品种湘研1,5,8号为试材,测定在自然高温条件下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MDA)与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X)活性.结果表明,品种间上述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辣椒耐热性与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呈负相关;与SOD和POX活性以及Pro含量呈正相关.电解质外渗率和上述4种物质的含量可作为辣椒耐热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品种农福806的幼苗分别进行10℃和5℃低温弱光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其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普通丝瓜幼苗对低温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5℃弱光处理期间(0~24 h),普通丝瓜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0℃弱光处理期间(0~10d),丝瓜幼苗的POD活性以及MDA、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他3个指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丝瓜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与POD、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ro含量与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SOD活性与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对6个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5℃下提取出3个主成分,在10℃下提取出2个主成分。转录组测序获得了7.13亿条Clean data,在3个低温处理组丝瓜幼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  相似文献   

12.
低温胁迫对广玉兰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求低温胁迫对广玉兰的影响机制,测定广玉兰体内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广玉兰抗寒能力较强,半致死温度为-10.39℃,致死温度为-21.76℃.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广玉兰成活率逐渐降低,叶片中MDA、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SOD、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低温胁迫中,丙二醛积累与相对电导率上升为影响广玉兰存活的负面因素;可溶性糖、脯氨酸调节渗透压成为广玉兰缓解低温胁迫的主要保护性因素,而POD、SOD酶活性受低温(≤-10℃)影响,去除活性氧自由基成为次要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邓恩桉的耐寒机理,为其抗寒优良种源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邓恩桉6个种源为试验材料,测定自然降温条件下邓恩桉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种源邓恩桉叶片中MDA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SOD活性随温度降低呈下降→上升→下降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种源GED9509MDA含量的升高幅度与SOD活性的下降幅度均最小,在邓恩桉6个种源中抗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罗甸县米槁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控水自然干旱22 d及复水15 d处理,研究米槁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米槁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MDA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都呈明显升高趋势,复水后降低;SOD、POD、CAT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可见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植物各项生理指标,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aERECTA基因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方法】以TaERECTA转基因小麦为材料,鉴定TaERECTA基因超表达水平,测定高温胁迫下转基因小麦幼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转基因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不显著.TaERECTA基因的超表达水平与SOD和POD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依据抗氧化物酶活性以及MDA和可溶性糖含量聚类分析,转基因株系可分为3组,分别与TaERECTA基因超表达水平一致.【结论】在高温胁迫下,TaERECTA基因参与提高小麦幼苗SOD和POD酶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年生盆栽油棕幼苗为研究材料,考察了盐胁迫对其质膜透性、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和盐胁迫时间的延长,油棕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增大,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和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从哈尔滨引种到日喀则的玉簪、胭脂景天、萱草3种宿根花卉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种宿根花卉在恶劣生境下,除叶绿素含量比较稳定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栽植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活性的升高增强了细胞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对膜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温对南果梨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低温条件下南果梨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为提高其抗寒性提供依据.以南果梨嫁接苗为试材,考察在自然低温和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枝条、根系、根颈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自然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南果梨枝条、根系和根颈韧皮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8.64%)和可溶性蛋白含量(8.33mg·g-1)最高,枝条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910μg·g-1).枝条中的SOD活性和MDA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人工低温处理比CK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除-15℃处理外,人工低温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比CK高,随着人工低温处理温度的降低.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和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半年生盆栽油棕幼苗为研究材料,考察了盐胁迫对其质膜透性、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和盐胁迫时间的延长,油棕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增大,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和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新品种在体细胞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新品种百棉1号和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棉酚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褐化愈伤组织的PPO活性、棉酚含量和MDA含量均高于正常的愈伤组织,而褐化愈伤组织的SOD活性、CAT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低于正常的愈伤组织。当细胞膜遭到破坏时,MDA的含量升高,遭到破坏的膜使PPO与棉酚在有氧条件下结合生成醌类物质,导致愈伤组织的褐化。而愈伤组织的褐化促使了SOD、CAT活性下降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