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北省洪湖市农业银行自2010年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项目试点单位以来,通过精心准备、认真实施,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做到了三个“100%”,即为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办理新农保社保卡79800张,新农保社保卡发放到户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政法快讯     
《当代农业》2010,(19):52-52
我国社保卡将发至农民工从全国社保卡应用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我国社保卡发放进度将加快.并将扩展社会保障卡发放人群.在面向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参保人员发卡基础上.对符合条件农村参保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也要纳入发卡范围。  相似文献   

3.
<正>一、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1.发生世代二点委夜蛾在安阳县一年发生4代,一代主要发生在我县的小麦田,危害小麦,危害较轻,一般年份很难调查到,二代二点委夜蛾主要发生在夏玉米,危害夏玉米,其次寄主田块是花生田、红薯田。三、四代二点委夜蛾在夏玉米田、绿豆田、花生田、谷子田、大豆田、苹果园及杂草上均有危害分布。二点委夜蛾倾向于寻找有地面遮盖物、隐蔽阴凉的地块栖息,选择适宜栖息环境对其生存繁  相似文献   

4.
信息荟萃     
《农村新技术》2013,(1):55-56
江苏推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江苏省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对房建、市政、装饰、园林、轨道交通等工程的500多万"建筑大军",实行"实名制"管理,即向民工统一发放类似南京"市民卡"的社保卡,在当地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公交刷卡、公园门票等市民待遇。南京已实行建筑领域施工作业人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6,(6):79-81
本研究旨在验证应用扫描昆虫雷达预测二代黏虫成虫发生的可行性,从而为吉林省三代黏虫成虫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二代成虫的发生峰期,雷达的回波数量在20∶00和21∶00最多,雷达仰角增高,雷达的回波点减少。20:00的雷达观测时间点,仰角3°、5°、8°、12°的回波点数量之和,与诱蛾器、探照灯的数量变化趋势上趋同,可将此段时间的雷达监测结果作为二代黏虫成虫发生情况的预测数据指标。  相似文献   

6.
二点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二点叶蝉是玉米鼠耳病的一种重要介体昆虫,以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为食。研究表明该种群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嫩绿性等特点,若虫共5龄。二点叶蝉对玉米的选择性最强,画眉草的选择性最弱。四川北部地区该虫la发生3代,以越冬代和第l代危害严重。室内饲养二点叶蝉种群时,以5~7叶龄的玉米最佳。  相似文献   

7.
二点叶蝉是玉米鼠耳病的一种重要介体昆虫,以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为食.研究表明该种群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嫩绿性等特点,若虫共5龄.二点叶蝉对玉米的选择性最强,画眉草的选择性最弱.四川北部地区该虫1 a发生3代,以越冬代和第1代危害严重.室内饲养二点叶蝉种群时,以5~7叶龄的玉米最佳.  相似文献   

8.
利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是控制玉米田二点委夜蛾二代幼虫发生的一种最佳防治措施,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污染环境、防效高,应大力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为研究二点委夜蛾是否有向冷凉地区扩散的习性,证明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为害玉米以后是否迁移到其他地区,在河北省易县选择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进行了定点诱测试验。其中,在平原地区设置2个测试点,利用诱虫灯诱集,作为对照(CK);在低海拔地区设置1个测试点、在高海拔地区设置3个测试点,均利用性诱剂进行诱集。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主害代没有发生的春玉米区,8~9月也没有发现其成虫;7月发生为害的平原区,8~9月有成虫活动,且7月发生越严重的区域,8~9月成虫量越高;高海拔地区未诱测到二点委夜蛾成虫。在河北省易县,二点委夜蛾主害代以后的时期,成虫未向高海拔冷凉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由于该虫发现时间短,因此可以借鉴的资料有限。2005年以来,作者对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持续研究,目前澄清了年发生世代和幼虫为害习性。在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全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5月底,1代成虫6月~7月上旬,2代成虫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3代成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幼虫主害期为夏玉米苗期(6月~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对玉米损害不大。幼虫对玉米苗的为害方式主要是咬食茎基部和根部,破坏输导组织,从而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幼虫对高温敏感,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天敌是蚂蚁。  相似文献   

11.
甘蔗二点螟是甘蔗的主要害虫。本地地处湘北蔗区,甘蔗二点螟每年发生3-4代,以第一代发生危害最重,如防治不好,造成的枯心率在5-20%,最高田块可达50%以上。二点螟在甘蔗上的发生危害比较复杂和特殊。一是发生盛期长,盛期内高峰多。这是由于二点螟主要在蔗蔸、种蔗茎内以幼虫越冬,甘蔗播种后,上部蔗茬、上面蔗蔸及地膜覆盖的种茎内的越冬幼虫由于温度较高发育进度快;而土壤下面的蔗蔸、下部蔗茬、套作甘蔗茎内的越冬幼虫由于温度低,发育进度慢。在本地,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15日,长达20多天,…  相似文献   

12.
甘蔗二点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发生及为害特点1.1 发生情况甘蔗二点螟(Chilotraca inluscatellus Snellen)属磷翅目螟蛾科。在本县一年发生五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蔗头、蔗茎和残茎上越冬。第一代发生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为5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为7月上中旬至8月下旬;第四代为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第五代9月下旬至翌年3月。其中一、二、三代发生量大,一、二代发生期正值甘蔗苗期,为害严重。第一代为害主茎苗,第二代为害主茎苗、无效分蘖苗和蔗茎,造成枯心和螟害节;以后各代均为害蔗茎,造成螟害节。二点螟发生量大,占蔗螟发生量的75%以上,为甘蔗生长期的主要害虫。常年因二点螟为害造成枯心率为5%~8%,螟害节率为7%~23%,受害后蔗茎产量减少约3%~5%,糖分降低1%以上(绝对值),且降低了蔗糖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是危害玉米的新害虫,在河北省辛集市一年发生四代,第二代幼虫是为害玉米的主害代。清除玉米苗周围的麦糠、麦秸等覆盖物,就可有效控制危害。也可用毒饵诱杀法进行防治。一代成虫蛾量很大时可用药剂防治成虫。第三、四代幼虫对玉米正常生长不产生影响,以四代老熟幼虫越冬,主要越冬场所是田间覆盖物多并不再耕翻的地块,如北瓜地、果园落叶下、轮沟道边杂草等。破坏越冬场所、恶化越冬环境,有利于长期控制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田间幼虫发生数量与降水量有关,降水量过大不利于幼虫存活。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诱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泰安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发生在麦田,第二至四代发生在花生田,主要为害叶片.二、三代棉铃虫发生轻重与虫源基数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微电脑程序对其发生因子的筛选,组建了二、三代棉铃虫发生预测式.中产花生田棉铃虫为聚集分布,可采用"Z"字型9点取样法调查.二、三代防治指标分别为百墩花生三龄前幼虫40~50头和30~40头.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刘冯 《河南农业》2014,(11):F0002-F0002
<正>5月8日,河南省农民负担监督卡全省发放工作启动会暨商丘市发放交接仪式在商丘市隆重举行。会议采取视频电视会的形式安排部署2014年全省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工作。河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马国明,商丘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思杰,河南省邮政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军政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连杂1号是小青口雄性不育两用系和小狮头配制的杂种二代,经筛选出的一个抗病、优质、高产的杂交组合,比对照小狮头增产25%。株高51.7厘米,开展度63.8厘米,外叶10.2张,球叶49.8张,外叶绿色,叶柄青白,叶球形状为矮桩。单株重  相似文献   

17.
不要小看一张小小的实名制卡,它不仅具有普通银行卡全部的金融功能,而且具有工资发放、参加工伤保险、技能培训、身份认证、门禁考勤等一系列服务和管理功能。据了解,北京市已将免费为农民工发放实名制卡列为市政府58件实事之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简化,尤其连续秸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玉米苗期害虫呈上升态势,这一阶段害虫种类繁多,老虫危害逐年加重,薪虫不断增加,已成为玉米整个生育期病虫草防治的关键环节。主要种类有:地下害虫、瑞典蝇、蓟马、二代粘虫、二代棉铃虫,以及近几年新增的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等。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二点委夜蛾在孟津县局部发生。二点委夜蛾是危害夏玉米幼苗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夏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孟津县植保站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二点委夜蛾防控工作,及时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危害,以保秋作物丰收。一、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危害形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该害虫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二点委夜蛾1年发生2代。成虫有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测,6月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在我县一年发生4—5代.其中2—4代数量较多,在后季稻从秧田开始发生危害,到大田后期仍有威胁.后季稻在我县栽培面积最大,占全县稻田90%以上.因此,必须探索稻卷叶螟在后季稻田发生规律,以便指导防治工作.一、二代稻纵卷叶螟在后季稻秧田期的发生比前季稻大田偏晚,早播秧田受害较重1978年后季秧田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孵化高峰期为7月20日,比前季稻大田二代第二孵化高峰期(7月15—16日)晚4—5天.其原因与水稻生育期有关.后季稻秧苗6月20日左右开始播种,而二代稻纵卷叶螟常年在6且底7月初就出现第一发蛾高峰,此时秧苗只有2—3张叶片,苗矮苗小,不易招诱成虫产卵,故避过了二代前期害虫的危害.7月中旬初,秧苗已长至5叶左右,生长比较茂密,适宜成虫产卵,故二代后期的成虫成为后季稻秧苗的主要虫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