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松杉灵芝、韩芝、赤芝3种不同灵芝品种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灵芝品种种植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20~40 cm土层下松杉灵芝的种植地土壤物理性质最好,并能有效地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种植地土壤含水量;3种不同灵芝品种对种植地1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影响较大,对种植地0~10 cm以及2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高英旭 《防护林科技》2017,(12):93-94,100
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整体产业化落后、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自主选育品种缺乏、合理栽培技术欠缺、仿野生与野生品质差异大、科技支撑力量不足等,本文从松杉灵芝仿野生菌包栽培、出芝管理、采收管理、提高松杉灵芝野生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们的无序采集,野生松杉灵芝资源逐渐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量,利用棚室,以木屑为主进行替代料栽培生产松杉灵芝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不受自然条件限制而且产量高、品质好,是一种简单、易掌握的栽培模式。棚室代料栽培松杉灵芝,单袋产量干质量可达20~25g,且芝型美观,着色好,采收及时,可提高灵芝的产量和品质,是一种较为简单、易掌握的栽培方式,是灵芝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外太阳辐射日总量变化范围为127.0 MJ.m-2.d-1~216.5 MJ.m-2.d-1,林内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变化范围为8.4 MJ.m-2.d-1~14.2 MJ.m-2.d-1;2)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4.2℃和13.4℃;3)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2.7%和86.8%;4)林下土壤5 cm和15 cm层的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1.8℃和10.2℃,地表层的温度波动比下层温度的波动大。植被覆盖是造成林外和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野生灵芝分离得到的母种为材料,研究其在不同营养条件、培养温度与p H值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基本培养基基础上,在分别单独添加碳源、氮源、无机盐时,1%葡萄糖、0.1%蛋白胨、0.15%硫酸镁是松杉灵芝菌丝利用的最优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其菌丝长势浓密、洁白、整齐,干重分别为301.4 mg、282.8 mg和261.0 m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分别单独处理外界环境因子时,在25℃和p H值5~7条件下其菌丝长势浓密、洁白、整齐,干重分别为355.6 mg、573.0 mg、595.3 mg和608.0 mg;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p H值6左右。  相似文献   

6.
【目的】木质纤维素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白腐菌对降解木质纤维素具有特殊的优势。研究3种白腐菌的生物学特性、酶学活性以及菌种间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分析3种白腐菌木质纤维素酶的表达与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高产木质纤维素酶菌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为白腐菌木材降解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芝栓孔菌、火木层孔菌和松杉灵芝3种白腐菌为研究材料,测定在不同培养温度下固体培养基中菌落的生长速度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物量变化,利用比色法测量白腐菌5种木质纤维素酶活性,运用目标区域扩增多态性( TRAP)分子标记分析3种白腐菌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在不同温度下(23,28℃),3种白腐菌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为云芝栓孔菌>火木层孔菌>松杉灵芝,云芝栓孔菌和火木层孔菌在28℃的生长速度高于23℃,而松杉灵芝在23℃培养生长更快;液体培养基中云芝栓孔菌的生物量高于火木层孔菌和松杉灵芝。3种白腐菌木质素相关酶活性受木屑诱导显著提高,木质素酶活性最高的是漆酶,其次是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最低的是锰过氧化物酶;纤维素酶的表达在3种白腐菌中无显著差异,但外切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高于内切纤维素酶活性,玉米秸秆为碳源诱导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高于木屑碳源样品。云芝栓孔菌更偏好于木质素酶的表达,而火木层孔菌和松杉灵芝则更偏好于纤维素酶的表达。TRAP分子标记扩增结果显示,木质素酶相关基因的6对引物共产生10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79条,多态性百分比为72.47%;纤维素酶相关基因的11对引物共产生198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4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70.70%。【结论】通过生长速度、生物量、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的检测以及 TRAP 分子标记结果表明3种白腐菌在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3种白腐菌木质素酶活性的大小与其酶基因多态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3种白腐菌纤维素酶活性大致相同,其基因多态性也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云杉为主体的祁连山水源林 ,处在“冰源水库”和河川水系之间 ,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 :林冠遮蔽使青海云杉林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减少 71 .0 2 % ,林冠层净辐射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5 8.0 % ,林内净辐射仅占林冠层总辐射的 1 9.0 % ;覆盖率为 40 %的青海云杉林林内1 4时平均气温低于林外 0 .4℃ ,2时平均气温高于林外 0 .1℃ ,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低温度、缩小温差作用越明显 ;森林作用使林内蒸发仅为林外的 6 0 .71 % ,风速仅为林冠处的1 3.33% ,而林内年平均湿度比林外高 1 6 .6 7% ,特别是最低湿度要比林外高 5 3.5 7%。  相似文献   

8.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任青山 《林业科学》2002,38(3):57-62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采伐迹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内A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A层土壤容重,分别为0.74和0.93,B、C两层,林内和林外分别为0.94,1.34和0.99,1.22。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林内A层均大于林外A层,B层则相差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水量最高,林内,林外分别为75%和63%,50cm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为30%-45%,并依此区分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在冬季1、2月达到最高,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并依此界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4个时期,林内A层,B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A层,B层,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A层比林外A层要少,分别为10min和45min,B层所需时间要长,分别为70min和45min,总体表明,林内土壤物理性状优于林外,说明森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物理性能向不良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9.
以正交试验好气培养土壤方法分析了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和高寒草甸下土壤N矿化及其与温度、湿度、土层和海拔的关系.结果显示:以土壤N矿化量极差计,土层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对土壤N矿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湿度影响较小;以土壤N矿化比例极差计,温度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对土壤N矿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湿度,土层影响较小.温度和温、湿度交互作用对土壤N矿化量影响显著,对土壤N矿化比例影响却不显著(P<0.05).35 ℃下土壤N矿化量比5 ℃和15 ℃下高,而25 ℃与5 ℃和15 ℃下差异不显著;35 ℃下土壤N矿化比例比15 ℃下高,15 ℃与5 ℃和25 ℃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湿度下土壤N矿化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为20%时土壤N矿化比例比60%时低(P<0.05).海拔高度3 200 m处森林土壤N矿化量比3 500 m处高寒灌丛草甸土壤中低(P<0 05),3 600 m与3 400 m、3 200 m及3 500 m与3 600 m差异却不显著(P<0.05).015 cm土层土壤N矿化量比1535 cm土层高,但两个土层土壤N矿化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Q10在0.72.0,5℃升高到15℃较低,15℃升高到25℃及25℃升高到35℃下较高.说明祁连山高寒草甸和山地森林土壤N矿化受温、湿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樟树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樟树人工林林地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通气度减弱.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和降雨的分布状况,与降水的年动态变化一致,6月份达到最高.依此确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相对稳定期、积累期3个时期.阴坡0~20 cm、20~40 cm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阳坡同层土壤,0~20 cm层达到稳渗所需时间阴坡比阳坡短,分别为56 mim和64 min;20~40 cm层达到稳渗所需时间阴坡比阳坡长,分别为48 mim和32 min,阴坡、阳坡0~20 cm层的初渗速度和稳渗速度均大于20~40 cm层.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傻松口蘑这一珍稀野生资源,笔者对宽甸县东部山区傻松口蘑发生地植被、降水量、土壤、海拔高度、地理定位、温度、湿度、光照、物候等环境因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傻松口蘑的生长环境:50~60年生的蒙古栎林、郁闭度0.60~0.65;年降水量900~1 000 mm;暗棕色森林土,菌床土壤含水率18%~20%,pH值5.8~6.2;海拔455~475 m的山脊梁两侧,坡度为50°~60°;9月份地表以上50 cm温度8~18℃;3:00~9:00有雾气笼罩时,空气湿度达85%以上;晴天地表光照强度2 900~3 700 lx。  相似文献   

12.
针对阿拉善盟几种常用沙生灌木种子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对发芽率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梭梭与花棒种子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20℃,小叶锦鸡儿为0~25℃;梭梭的适宜贮藏湿度为10%~30%,花棒和小叶锦鸡儿为10%~40%。在该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生理活动较弱,能长期地保持其生活力,发芽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灵芝Gnoderm lucidum Krst.多孔菌科.别名木灵芝、红芝、赤芝、万年蕈 。菌盖色彩有红、黄、紫、白、黑5种。表面革质有光泽,素有五灵芝之美称。美丽多彩的子实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含有机锗,具有促进机体功能代谢、延缓衰老的功效。除用于医药(有滋补、强壮、消炎、利尿、健胃等功效),还用于高级化妆品的保健添加剂、用酒浸泡灵芝,长期饮用也能收到延缓衰老的功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发灵芝资源前景广阔。1 生态及生长习性 灵芝子实体由菌丝形成,菌丝不透明,具有分隔及分枝,表面常分泌白色草酸钙结晶;子实体有菌柄,菌盖及菌伞下边的子实层三部分组成。成熟的子实体木质化,表面革质化有光泽,多为赤褐色和紫褐色。正常的菌盖多呈肾形,上有环状轮纹及辐射状皱纹。大小薄厚不一,一般5~12×10~20cm;厚2~3cm;菌盖下面有无数小孔,平均 4~5/mm2,管孔呈白色或淡褐色,内壁为子实层,孢子从子实层内产生,褐色,卵形.8~11×5~7μm,中央含个大油滴。菌柄侧生.长5~20cm,色与盖同。 灵芝是喜培养基质含水率高、偏酸和培养场所空气湿度大且清鲜的高温高湿型木腐真菌。菌丝生长温度4~40℃;要求基质的含水率达50×10~(-2)80×10~(-2);而子实体在18℃以上时才能分化和发育。菌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喷淋方式,对防火林带喷淋1 h,连续测量喷淋前52 h至喷淋后70 h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其进行差异性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水喷淋前后的林内土壤温度和湿度差异显著(P<0.05),喷淋后林内土壤温度下降最大值为1.8℃,降幅9.5%,降温效果维持114.4 min;林内土壤湿度升高最大值为11.3个百分点,增幅148.7%,加湿效果维持3 d.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韶关市曲江小坑果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状况及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果园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层土壤的3种微生物总数高于亚表层(p=0.001),是亚表层的4.03倍.(2)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均远高于同层的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前者约占微生物总量的80%,后两者各占微生物总数的10%左右.(3)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不同时间而变化,总体变异系数为8.7%,且不同土壤深度的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01).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变动系数(10.7%)为亚表层土壤变动系数(1.3%)的8.2倍.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麻竹林下仿野生条件栽培的"兴农"和"京平"2个品系的4个长裙竹荪品种的产量。结果显示:兴农D89与京平D89、兴农D1与京平D1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兴农D89、京平D89产量显著高于兴农D1、京平D1;温度、湿度、光照等相关环境因子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麻竹林分郁闭度为0.7时的竹荪产量高于郁闭度为0.9和0.5时的产量,表明光照过强或光照不足均抑制竹荪产量;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生长温度为23~29℃,低于22℃或超过30℃时竹荪产量均显著下降;竹荪生长的林内最适湿度为65%~80%,湿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17.
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珚H)=12.6 m、中层乔木珚H=6.3 m、灌木层珚H=3.2 m、草本层珚H=0.6 m),水平30 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 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 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 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9.0 h,而林内30 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2.28%)40~60 cm(12.96%±1.34%)60~80 cm(10.03%±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 cm以下,较带间(80 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生长条件土壤、湿度、温度和蜜环菌是天麻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1.土壤:必须结构疏松、通气透水性强、保温保温、pH值5.5~6.5之间的偏酸性土壤,而对肥力要求不严格。2.湿度:天麻生长期湿度宜控制在40%~50%,越冬期在30%左右。湿度小了天麻生长缓慢,湿度大了易烂麻,培养料中含水量多少、湿度大小以手握团不出水,撒手落地能散开为宜。3.温度:天麻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27℃、18~25℃是天麻蜜环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最低点是8~10℃,天麻开始生长。最高点是27~30℃,天麻生长缓慢。超过…  相似文献   

20.
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的水分调节功能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处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山地森林以独特的水文作用成9为山前平原及川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以典型山地森林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群落青海云杉林为例,通过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森林调节小气候的水文规律及功能,揭示了森林对降水的分配调节作用。森林通过林冠层截留降水使到达林内的降水量减少、强度降低、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减弱,避免林内发生地表径流引起水土流失;森林通过林冠层遮蔽减弱太阳辐射降低了林内土壤蒸发,保持林内湿度较高、土壤含有较多水分,为喜湿耐荫植物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阴湿环境,并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森林的蒸腾发散使同一高度林区上空的湿度比草地或裸地高,改变了局地大气环流,为降水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起到了增加林区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