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野外自然生长的白榆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白榆天然下种更新的分布特征是距离母树越远,更新植株分布越少,白榆天然下种更新的有效距离为60m。白榆天然下种更新幼树分枝数量、各级枝平均长度、各部分生物量也随地径的增大而增多。白榆适应性较强,在瘠薄环境下也能生长,光照不足或过于潮湿的环境不利于白榆的天然下种更新。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金叶榆和白榆的抗寒性差异,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对低温胁迫下金叶榆和白榆一年生枝条的萌芽率、相对电导率、伤害率、POD活性、MD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金叶榆和白榆枝条的萌芽率均呈下降趋势,白榆的下降幅度高于金叶榆;伤害率和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趋势,白榆枝条的伤害率和相对电导率上升幅度均高于金叶榆;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呈上升趋势,白榆的MDA含量一直高于金叶榆,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低于金叶榆。综合分析表明,金叶榆的抗寒性高于白榆。  相似文献   

3.
利用Pilodyn对白榆活立木进行探测,室内测定白榆木材的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对白榆Pilodyn值与木材的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宽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榆Pilodyn测定值与木材外侧基本密度、全株木材基本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6和-0.607,整株木材基本密度对白榆Pilodyn...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白榆的经济价值、林学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原州区白榆分布、生长现状,从种子的采收、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原州区荒山白榆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5.
《农村实用科技》2006,(3):21-21
目前常用的繁殖方法主要有嫁接和扦插两种,以嫁接为主。中华金叶榆是我国乡土树种白榆的变异品种,和白榆亲合力最好,因此在培育中华金叶榆苗木时,常以白榆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可采用以大规格白榆为砧木的高枝嫁接方法直接培育工程苗,也可采取在一年生或二年生白榆实生苗上嫁接培育中华金叶榆幼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白榆育苗及造林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总结出白榆育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7.
白榆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为促进我国多倍体白榆的人工杂交培育和选优,以二倍体、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叶片为试材,测定叶片表型指标、显微差异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分析不同倍体间的变异程度及基因倍性发生改变对白榆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叶长、叶宽、叶面积都显著高于二倍体白榆,可见白榆在叶长、叶宽、叶面积这些形态学特征方面表现出多倍化后的巨大化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四倍体及三倍体白榆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这些指标都高于二倍体白榆,巨大化特征表现十分突出,置于相同放大倍数视野下观察,出现了倍性增加气孔器密度稀疏的现象,可见气孔器密度与倍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三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白榆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都显著高于二倍体白榆,说明倍性的增加会使白榆的Pn及Tr增加。白榆叶绿素a (Chl a)含量高于叶绿素b(Chl b)含量,并且Chl a、Chl b及总叶绿素(Chl)含量随着倍性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白榆育苗及造林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总结出白榆育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方法分析了优良白榆种源在我区的引种适生情况,通过计算将优良白榆种源在我区引种适生情况划分为最适区、较适区,不适区三个区系,为优良白榆种源在我区的引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开采区的白榆(Ulmus pumila L.)和梭梭[Haloxylon ammedendron(C.A.Mey.)Bunge]叶绿素荧光响应与粉尘覆盖的关系,为干旱荒漠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榆和梭梭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表面的气孔结构和滞尘量,并利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测定植物滞尘颗粒、土壤粉尘和煤粉尘粒径。【结果】①粉尘污染使白榆和梭梭的F_v/F_o和F_v/F_m下降,并对梭梭叶片有显著性影响。②粉尘沉降初期,梭梭的F_m、F_o和F_v变化幅度比白榆大,但未对白榆和梭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造成显著性影响。③白榆中层叶片的F_v/F_m比下层高;随着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梭梭叶片的F_v/F_m逐渐上升。粉尘扩散高度和距离对白榆和梭梭的F_v/F_m均有显著影响④以白榆和梭梭气孔表面单位面积的粉尘颗粒面积与叶表面积比表示植物的滞尘能力,白榆的滞尘能力为14.38%,梭梭的滞尘能力为20.16%。⑤土壤粉尘、煤粉尘和植物叶面尘平均粒径排序为:土壤粉尘(15.93μm)煤粉尘(5.37μm)白榆叶面尘(1.83μm)梭梭叶面尘(1.18μm),因此煤粉尘比土壤粉尘更容易被白榆和梭梭的叶表面吸附。【结论】粉尘在水平和垂直距离上分别会对梭梭和白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造成影响,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白榆(Ulmus pumila)适应盐碱环境的机理,以高盐、中低盐、非盐碱3个土壤盐分立地条件下生长的白榆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盐分浓度下新叶、老叶、新枝、老枝和根5个营养器官中4种金属盐离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榆体内K 、Na 、Ca2 和Mg2 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并存在显著差异;白榆各部位K 、Na 含量随着生长地区土壤盐分的增加而增加;K /Na 幼嫩器官显著高于成熟器官,茎叶显著高于根部;含盐中低等土壤中生长的白榆K /Na 高于高盐和非盐碱土壤中生长白榆.白榆器官中K 、Na 、Ca2 对盐碱的敏感性高于Mg2 ,K 和Na 是4种金属盐离子中白榆在盐渍生境下进行渗透调节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AFLP标记研究银白杨×白榆的亲子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0条可统计的谱带,其中1 470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带百分率为72.06%.结果表明:①银榆杨中既含银白杨的基因又含有白榆的基因,且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②银榆杨含有的银白杨基因成分比白榆基因成分多,从聚类分析(UPGMA)结果看出,银榆杨属于偏母本型的杂种;③辽宁产地的银白杨是银榆杨杂种的母本得到进一步证实.在所有白榆样本中,尽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对银榆杨杂种子代的遗传距离没有显著差异,但辽宁产地的白榆2号(LP-2)与银榆杨杂种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最小,它是银榆杨父本的可能性最大;④银榆杨中白榆的基因在4个白榆样本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辽宁产地的白榆而言,北京的白榆与银榆杨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该文还对银榆杨杂种的形成与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榆树杂交育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榆(Ulmus Pumila.Linn)是我省常见的乡土速生用材树种之一,由于白榆有多种优点,早被人们所重视.1974年以来我省孟县、获加等县,从生产实际出发,对白榆进行调查,按形态特征划分出了一些白榆的自然类型,从中选出了一些优良单株,开始在生产中应用。为探讨这些自然类型和优良单株的遗传性状,除进行当代和子代测定  相似文献   

14.
白榆嫁接圆冠榆技术的应用,可以大量快速繁殖圆冠榆,为生产提供大量苗木。本文详细介绍了白榆嫁接圆冠榆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污泥作为白榆等8种木本观赏植物的栽培基质或基质组分,研究了不同基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对平枝构子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对白榆、金叶美国梓、金叶接骨木、蒿柳、火棘、皂角的生长存在抑制作用。从栽植成活的角度看.污泥均可作为白榆等8种栽培基盾或基质成分.  相似文献   

16.
1979年,我们选择的一株16年生细皮白榆优树,全高19.90米,胸径34.8厘米,主干高8米,主干形率0.89,干形通直园满,生长势强。这株细皮白榆于1980年被省白榆良种选育协作组评为河南省优树,编号为豫榆8010。一、细皮白榆8010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7.
对平安县退耕还林选择树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浅山地区选择的沙棘、白榆、柽柳、山杏、杨树、沙枣、油松、柠条和樟子松中,油松和樟子松不宜作为退耕地造林树种;脑山地区选择的云杉、红桦、白榆、沙棘和杨树中,白榆不宜作为退耕地造林树种;其他树种均可用作平安县退耕还林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8.
白榆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也称榆树或家榆。白榆是东北、华北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其抗性强,特别是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的特性,曾使之成为东北、华北和淮北平原栽培最为普遍的当家树种。此外,白榆对烟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也较强。一、白榆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白榆(Ulmus pumila L),别名家榆、榆树、钱榆,是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5m,胸径可达1~1.5m,在干旱贫瘠地方长成灌木状。枝条开展,树冠近圆形或卵圆形。小枝灰色。叶椭圆状披针形,叶缘具不规则复锯齿或单锯齿,无毛或叶下面脉腋有  相似文献   

19.
三、白榆自然类型简述(一)钻天白榆:树高达25米以上,主干通直,高大、圆满,树冠内主干明显;树皮浅纵裂,浅褐灰色,或浅灰褐色。干枝比小于3∶1,树冠呈圆柱状,幼时呈尖塔形。侧枝细,枝条平伸,枝角30—50°自然整枝良好,是白榆自然类型中的优良类型。生长在我省扶沟县翟庄大队的一株18年生钻天白榆,树高17.55米,胸径19.9厘米,单株主干材积为0.08243立方米。该类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白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6个混合盐(等浓度NaCl和NaHCO3溶液)浓度[0(CK)、10(T1)、30(T2)、50(T3)、70(T4)、100(T5) mmol·L-1]对白榆幼苗进行不同时间胁迫处理,分析混合盐胁迫下白榆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白榆幼苗生长对盐胁迫反应敏感,当盐浓度(10 mmol·L-1)较低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胁迫35 d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白榆幼苗的总生物量、株高及地径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当混合盐浓度高于50 mmol·L-1时,各处理间降幅趋于稳定。不同盐浓度胁迫下,根冠比值均大于对照组;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均逐渐增大,而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混合盐浓度为100 mmol·L-1时,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均为最小值。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白榆幼苗可通过渗透调节及提高保护酶活性主动适应逆境,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盐能力。研究结果旨在为白榆在盐碱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