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从而为金花茶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以3年生的12个金花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西本地品种普通金花茶和越南引进品种多毛金花茶具有较低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表明其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强;与其他品种相比,普通金花茶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和较高的光化学转化效率,其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并且生长更旺盛;越南引进品种罗斯曼金花茶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光照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越南引种金花茶的F_v/F_m值表现正常,表明6种越南引种金花茶适于在广西种植。普通金花茶和多毛金花茶的F_v/F_m和F_v/F_o值最高,表明其捕获激发光能的能力最强,并且其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最大。12种金花茶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具有显著差异,越南引种金花茶表现出了对广西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以16种中国金花茶(Camellia Section Chrysantha Chang)与7种越南金花茶为研究对象,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9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状况,并对23种金花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叶片长宽比和叶柄长/叶全长,越南金花茶其它叶表型指标的平均值均显著大于中国金花茶。不同种间的变异系数差异程度也不同,范围在9.10%~31.76%之间,其中,武鸣金花茶(Camellia wumingensis)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9.10%),柠檬黄金花茶(Camellia limonia)的变异系数最大(31.76%)。主成分分析中,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37%,说明它们包含了9个叶片性状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叶宽的载荷量最大,其次是叶面积和叶子鲜重,是区分金花茶不同种最主要的叶片性状。聚类分析中,除了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塔姆岛金花茶(Camellia tamdaoensis)和箱宁金花茶(Camellia phanii)之外,其它的中国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进一步说明中国金花茶与越南金花茶叶表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越南多毛金花茶(Camellia hirsuta Hakoda et Ninh)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光照处理对多毛金花茶光合特性、叶解剖结构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为越南金花茶引种栽培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上旬,将越南多毛金花茶置于不同光照强度(10%、20%、30%、40%、50%,通过覆盖不同层数的遮荫网获得)的遮荫棚内生长,处理时间2个月。[结果]不同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不同,20%、3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多毛金花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同时蒸汽压亏缺降低,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而叶绿素a/b的值最低,30%光照更有利于多毛金花茶叶片中叶绿素b的合成。20%、30%光照处理下的多毛金花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更厚的叶片厚度,这2个处理的叶片结构可能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并且光合能力更强。在适当的遮荫条件20%~40%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结论]在20%、30%光照处理下,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气孔密度相对较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得到提高,胞间CO_2浓度和蒸汽压亏缺降低,CO_2和水蒸气进出气孔阻力变小,同时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光合速率得到有效提高。越南多毛金花茶适宜在20%~30%光照强度的环境下生长。  相似文献   

4.
金花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金花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采用ABTS法和DPPH法测定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金花茶组植物总黄酮、茶多酚、总皂苷、茶氨酸的含量均与其抗氧化能力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茶多酚是金花茶组植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立了"一测多评"分析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测定不同金花茶组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来推测其他主要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正被誉为"东方魔茶"的"国宝"金花茶,有很高的观赏、药用、保健价值。林业科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引进和选育更加优良的品种。近年来,广西林科院从越南引进了金花茶新品种。引进的新品种有何特点?培育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突破?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广西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韦晓娟。记者:据悉,全世界95%以上的野生金花茶生长在广西防城港市,为什么还要引进越南的金花茶品种?  相似文献   

6.
金花茶组植物品种选择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广西和越南引进的金花茶组不同品种栽培试验表明,金花茶组植物适合福建生长,但受经纬度、海拔及气候影响,防城金花茶、凹脉金花茶、金花茶品种最适宜福建生长,其观赏及药理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分析金花茶花朵和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金花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金花茶花瓣、雄蕊、老叶和新叶中花青苷、类黄酮及儿茶素类成分与含量。[结果]花青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均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其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仅存在于紫红色新叶中。类黄酮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和染料木苷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叶片中首次发现。金花茶花瓣与雄蕊中花青苷相差不大,但却低于叶片尤其新叶;花朵中儿茶素类远高于叶片尤其新叶。金花茶花瓣和雄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3-O-葡萄糖苷均相差不大,但却远高于叶片。金花茶新叶中主要类黄酮成分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及总类黄酮明显高于老叶。[结论]金花茶中共鉴定出2种花青苷、6种类黄酮和2种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等类黄酮是金花茶花朵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是金花茶新叶呈现紫红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来自广西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不同杂种无性系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GC)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杂交无性系DH42-6、DH19-6、DH32-26和DH32-29分别检测出34、34、30和32种化学物质。其中,挥发性成分超过1%以上的化学成分分别有7、8、5和7种,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1.418%、89.598%、95.420%和92.676%。按主要挥发性成分分类,这4种尾巨桉杂交无性系可分为两种生化类型,一种为1,8-桉叶素型,主要产生的无性系为DH19-6和DH32-26;另一种为γ-松油烯型,主要产生的无性系为DH42-6和DH32-29。不同无性系叶片主要成分的差异导致其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含量有所差异。DH19-6和DH32-26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单萜醇酯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9.973%和46.290%;DH42-6和DH32-29叶片挥发性成分中的单萜类物质为主要成分,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达到91.010%和83.745%。尾巨桉不同杂种无性系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后续研究桉树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提供树种来源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和收获时间对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总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情况,为其药用价值和科学栽培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3个低海拔地区的8年生圆齿野鸦椿,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采集其叶片、枝条和果实,选择高海拔地区6年生的野鸦椿和圆齿野鸦椿,于2014年8月分别采其叶片和枝条,对其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8月采集的叶片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野鸦椿高于圆齿野鸦椿,且其含量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但是,8月采集的枝条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野鸦椿低于圆齿野鸦椿。2)圆齿野鸦椿不同部位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且2个月份采集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叶片>枝条>果皮>种子,均以叶片中的含量为最高,依次为9.06%(农大)、7.14%(清流)和6.85%(邵武)。3)11月采集的圆齿野鸦椿样品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3月所采样品中的含量,其叶片中的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可提高172.91%。4)圆齿野鸦椿叶片、果皮和种子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试验地的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还与年均无霜期呈正相关关系,其枝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各地理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圆齿野鸦椿的叶片采收期长于野鸦椿;低海拔、较少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圆齿野鸦椿植株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累积,这3个因子可以作为圆齿野鸦椿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指标;夏季采摘野鸦椿叶片,秋冬季采摘圆齿野鸦椿叶片,所采叶片的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开发与利用靖西大果山楂(Crataegus jingxienis),分析靖西大果山楂叶、鲜果以及酒和酒渣中的营养成分、化学成分和活性成分等,探索有效成分在叶、鲜果及酒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片中营养元素的积累高于鲜果;鲜果中,钾和钙元素含量高,也富含三萜类、黄酮类、维生素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成分;不同年份、不同产地鲜果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山楂酒的品质受原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评价优选金花茶超声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以超声波法提取金花茶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金花茶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就不同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对金花茶花中各种活性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并以总黄酮、多酚、总皂苷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其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提取工艺条件下金花茶花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存在明显差异,试验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提取温度为50℃,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50min。按此工艺条件超声提取,总黄酮的平均得率为15.88%,多酚得率为4.83%,总皂苷得率为12.28%。对金花茶提取工艺条件的综合评价平均分值为13.69,说明所选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活性成分、矿质元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研究了制作工艺对金花茶花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制作工艺处理金花茶花活性成分茶多酚、茶多糖、黄酮和维生素E、维生素C含量分别升高249.28%、1 129.29%、390.16%和181.09%、47.02%,茶皂苷、咖啡碱含量分别下降4 530.36%和101.85%;矿质元素中K、Na、Ca、Mg、P含量分别升高719.06%、112.04%、592.57%、796.86%和872.27%;微量元素中Fe、Mn、Zn、Cu、Se含量分别升高248.74%、227.55%、350.30%、774.25%和477.78%;氨基酸总量增加972.72%。该工艺提高金花茶营养成分,可以用于制作金花茶花茶。  相似文献   

13.
探讨金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为金花茶的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的8种金花茶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气孔特征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塔姆岛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最大为422.95μm,与其他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具有显著差异性,普通金花茶、罗斯曼金花茶、箱田金花茶的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大,凹脉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和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小,气孔密度值最大的是普通金花茶,最小值为凹脉金花茶;8种金花茶呈现不同的抗旱性。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可以作为反映金花茶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抗旱能力,结果为抗旱性最强的3个品种为普通金花茶、塔姆岛金花茶、多毛金花茶,抗旱能力最差的为凹脉金花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金花茶花瓣4个典型发育期3大类化学成分的时序动态变化,以确定金花茶花瓣营养与活性成分最适采收期,为金花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总黄酮、总多酚采用比色法分析,膳食纤维采用酶解法分析,抗坏血酸、可溶性糖采用色谱法分析,氨基酸采用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矿质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不同发育时期金花茶花瓣总黄酮、总多酚、总膳食纤维、可溶性糖、水解氨基酸和抗坏血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1.1%、1.59%、54.8%、22.9%、2.57%和0.294 mg·g~(-1);在检测的7种常量元素中,主要常量元素为K(12.7 g·kg~(-1))、Ca(2.97 g·kg~(-1))、Mg(1.78 g·kg~(-1)),在检测的8种矿质微量元素中,主要微量元素包括Mn(188 mg·kg~(-1))、Fe(38.4 mg·kg~(-1))、Zn(5.93 mg·kg~(-1));Fe和Zn在初谢期最高,而Se在盛开期最高(0.048 9 mg·kg~(-1))。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排序为盛开期花蕾期半开期初谢期,其它营养成分排序为盛开期初谢期半开期花蕾期。[结论]金花茶盛开期花瓣营养及活性成分全面,协同性好,适宜开发多种功能性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5.
研究百花花楸活性成分季节变化,以期为百花花楸活性成分药用价值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百花花楸不同季节枝、叶、果为原料,采用化学系统鉴别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总黄酮、总多糖、总萜进行定量。百花花楸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有一定区别,主要在皂苷、蒽醌、及甾醇类;随季节总黄酮、总多糖及总萜有一定变化,一般来说7、8、9月为最佳采摘季节。百花花楸活性成分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且常见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尤其果实和叶,有一定食用及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以来从广西防城港、南宁和越南收集引进金花茶原生植株或穗条进行繁育,通过多年调查及评价,在福建上杭建立智能温室、塑料大棚和仿野生金花茶种质基因库0.2 hm~2,收集保存35个金花茶品种,其中:广西品种28个,越南品种7个。共保留823株优树。  相似文献   

17.
金花茶源产于广西,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及经济价值,喜生于湿度大、光照适度的生态环境,极适宜林下种植。分析了广东肇庆金花茶引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筛选适宜本地的优良品种、规范苗木市场、建立示范基地、技术宣传推广及产品加工等方面对金花茶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世界金花茶植物名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广西首次发现开黄色花朵的山茶花———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已知世界上的金花茶有42种5变种,除越南北部产10多种和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各产1种外,其余29种5变种均产于广西南部和西南部,广西成为金花茶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被誉为金花茶的故乡。1越南金花茶(多瓣山茶)Camellia petlotii(Merr·)sealy,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北太省,生于海拔900~1 150 m的山坡杂木林中。2东京金花茶C·tonkinensis(pitard)Con-hon Stuart,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河内附近,生于杂木林中。3黄花茶C·…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析不同植株类型和不同染病程度的文冠果叶片成分差异,于2012年8月采集其叶片测定了12种成分(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有机酸和6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文冠果叶片干物质含量38.80%,干物质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17.56%和9.81%;6种微量元素中钙含量最高(达2.218%),其次为镁(0.507%),其它4种含量均小于0.04%。不同植株类型(毛枝型和光枝型)上的叶片间成分无显著差异。不同病虫害危害程度除对叶片铁含量有显著影响以外,对其他成分含量并无显著影响。叶片12种成分在文冠果群体中变异程度不一且差异较大,其中钙变异最大,其次是维生素C,次之是铁和有机酸,锌变异最小最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在广西林科院的育苗基地,从越南引进的塔姆岛金花茶、箱宁金花茶、厚叶金花茶、多瓣山茶等新品种狗年花开更旺,尤为逗人。"从邻国引进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品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金花茶物种多样性,而且为下一步金花茶育种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种源储备。"广西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韦晓娟说。近年来,立足"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之战略定位,借助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地缘优势,广西与东盟林业合作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