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试验主要通过用不同配比的鲜猪粪和鲜牛粪做基质饲养蚯蚓,研究不同的猪牛粪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采用鲜猪粪与鲜牛粪比例分别为0:1、1:0、1:1、1:3和3:1,5种不同配比作为蚯蚓的饵料,每个处理有12个重复.研究结果表明:鲜猪粪与鲜牛粪比例为1:3时,蚯蚓的平均蚓重、 日增重倍数、 日增殖倍数均最高,且在此比例时蚯蚓产卵期最早,比其他比例提前了15天,故鲜猪粪与鲜牛粪比例为1:3是一个较为适合的蚯蚓饵料比例.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平菇菌渣和奶牛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试验研究了菌渣、牛粪、菌渣+牛粪(1∶1)饲养蚯蚓的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蚯蚓的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不同,菌渣饲喂效果最佳,牛粪饲养效果较差;用平菇菌渣和奶牛粪便饲养蚯蚓,日增重倍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畜禽粪便基料配比对太平3号蚯蚓养殖的影响,为畜禽粪便合理配比及大田蚯蚓养殖提供可行性参考,试验以牛粪养殖蚯蚓为对照,不同种类粪便两两组合,设计不同组合比例的粪便基料,利用花盆室内养殖法进行小规模预试验,观测、分析和比较太平3号蚯蚓在不同组合与配比基料中的取食、排粪、逃逸情况及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指标,从而获得2种粪便的最佳组合与配比,并在此基础上获得3种和4种不同粪便的最佳组合与配比。结果表明:2种畜禽粪便组合时采用猪粪∶羊(牛)粪为6∶4,鸡粪∶羊(牛)粪为2∶8,3种畜禽粪便采用猪粪∶鸡粪∶牛粪和牛粪∶鸡粪∶羊粪为3∶2∶5,牛粪∶猪粪∶羊粪为3∶4∶3,4种畜禽粪便采用猪粪∶鸡粪∶羊粪∶牛粪为3∶1∶2∶4的比例配制基料养殖蚯蚓效果最好,其取食量大、排粪多、逃逸数量少,适应性较强,与牛粪养殖蚯蚓相比差异较小。说明不同种类畜禽粪便采用适当比例进行组合养殖蚯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太平二号”蚯蚓食性复杂,喜食畜禽粪便,能够降低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蚯蚓对硒也有很强的富集作用。该试验在半发酵牛粪中添加不同比例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 SS)与富硒酵母(selenium-enriched yeast, SY)的混合硒(10 mg·kg-1,SS∶SY=1∶1,1∶2,1∶4)养殖蚯蚓,探究硒元素对蚯蚓生长繁殖和蚯蚓粪肥力(N、P、K)的影响,选择富硒蚯蚓的适合养殖浓度及复合硒比例,在蚯蚓处理牛粪的同时提升蚯蚓富硒效果。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牛粪基料中添加硒元素,蚯蚓的日增殖倍数与日增重倍数较低(P<0.01),试验组中以SS组生长繁殖较好;(2)试验组蚯蚓蚓体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组中,SY组蚓体硒含量显著高于SS组(P<0.05);(3)SY组与混合Ⅲ组(SS∶SY=1∶4)蚓粪中N含量最高,混合Ⅰ与混合Ⅲ组蚓粪的P含量最高,混合Ⅲ组蚓粪中K含量最高;(4)各试验组蚓粪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以混合Ⅰ组蚓粪硒含量最高,SS组蚓粪硒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太平三号蚯蚓对家畜粪便利用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蚯蚓牛粪养殖为对照,利用花盆室内养殖法进行小规模饲养,观测太平三号蚯蚓在不同畜禽粪便基料中的取食、排便活动、适应性及生长与繁殖等生物学特性指标,研究太平三号蚯蚓对各种畜禽粪便的利用效果,为不同畜禽粪便合理配比进行蚯蚓大田养殖提供科学数据及可行性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蚯蚓用猪粪养殖生长较快,个体重较大,但产茧量和孵化率较低;鸡粪基料中的蚯蚓逃逸和死亡数较多,不适合养殖蚯蚓;太平三号蚯蚓对各种畜禽粪便的适宜度及综合利用效果顺序依次为牛粪、羊粪、猪粪、兔粪、鸭粪和鸡粪。太平三号蚯蚓对各种畜禽粪便的利用效果不同,利用牛粪、羊粪、猪粪进行蚯蚓养殖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蚯蚓对不同粪料利用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动物粪便的酸性特点和营养物质含量不同,蚯蚓在多种畜禽粪便中的生长表现也各不相同。利用日本爱胜赤子蚯蚓,对牛、猪、鸡等多种畜禽粪便进行单一粪料与按不同比例混合粪料利用情况的比较,结果显示:蚯蚓在单一的牛粪或猪粪中能较好地生长,但在鸡粪中生长较差;在混合粪料中,蚯蚓在不合鸡粪的粪料中生长最佳,在含有鸡粪的混合粪料中,牛粪比例的增加,可提高蚯蚓的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7.
蚯蚓在腐熟猪粪中的生长优于牛粪,而蚯蚓的繁殖,则在牛粪中优于在腐熟猪粪中。将新鲜猪粪和牛粪按比例混合形成混合粪,在最适温湿度和接种密度条件下养殖蚯蚓,可以减少猪粪发酵时间和成本。为改善在这种混合粪中蚯蚓的繁殖生长情况,我们研究了用混合粪养殖蚯蚓的同时添加EM菌的效果。将试验分为4组,EM菌的添加量分别为0%、1%、0.5%、0.25%,每组设置12个重复。结果表明:EM菌添加量为0.5%时,蚯蚓在由新鲜猪粪和新鲜牛粪组成的混合粪中生长繁殖效果较好。但绝大数情况下,未添加EM菌组在日增重倍数和日增殖倍数上都优于其他添加EM菌组,说明用混合粪养殖蚯蚓不需要添加EM菌。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蚯蚓基质发酵前各原料和发酵后基质不同比例的营养价值成分,构建蚯蚓基质营养体系。试验前测定原材料和发酵后配置成基质的风干样品的营养价值成分,设计试验分组:其中,牛粪+蘑菇菌糠质量比为1:0、1:1、1:2、1:3和0:1,牛粪+青贮秸秆C/N为20、25、30、35、40;鸡粪+蘑菇菌糠和鸡粪+秸秆青贮也按上述试验组设置。猪粪+蘑菇菌糠质量比为1:0、1:1、1:2、1:3和1:4,猪粪+青贮秸秆C/N为25、30、35、40、45,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根据蚯蚓生长繁殖情况筛选出适宜的基质试验组。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牛粪+菌糠质量比1:1、猪粪+菌糠质量比为1:3、鸡粪+菌糠质量比为1:2比较适宜蚯蚓生长,并繁殖较快。牛粪+秸秆C/N比在30~35之间、猪粪+秸秆C/N比为30、鸡粪+秸秆C/N比为25比较适宜蚯蚓生长,并繁殖较快。总体看,粪便与菌糠较粪便与秸秆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粪经蚯蚓摄食处理和堆积发酵处理后成分的差异,为牛粪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参考。选择牛粪经蚯蚓摄食处理(蚯蚓粪)和堆积发酵处理(有机肥)后的产物各5份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常规营养物质、氨基酸和重金属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蚯蚓粪的水分、全氮、全磷、粗蛋白、粗纤维、铜含量显著低于有机肥(P<0.05);除缬氨酸外,蚯蚓粪的氨基酸总量及其中16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有机肥(P<0.05);蚯蚓粪中粗灰分、钾、铬、镁含量显著高于有机肥(P<0.05);钙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蚯蚓粪和有机肥中均未检出粗脂肪。结果表明,蚯蚓粪的肥料价值比有机肥差,不适于单独用作肥料,与堆积发酵相比,蚯蚓摄食处理更适于对牛粪进行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模拟蚯蚓养殖试验,旨在选择不同畜粪(牛粪、猪粪和羊粪)配比基质下饲养蚯蚓的最佳组合。试验共设3种不同原料配比的处理,7 d预饲期,50 d正式试验期,每个处理150条蚯蚓,室温条件下进行养殖试验。通过测定蚯蚓增重、蚯蚓茧数、蚯蚓增加条数和蚯蚓长度指标,来筛选牛粪、猪粪和羊粪混合养殖蚯蚓的最佳优化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从对蚯蚓存活的影响来看,组Ⅰ的蚯蚓死亡数和逃逸数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组Ⅲ的蚯蚓死亡数和逃逸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从对蚯蚓生长性能的影响上来看,在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组Ⅰ的增重倍数和总长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组Ⅲ的增重倍数和总长度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从对蚯蚓增殖的影响上来看,组Ⅰ的成蚓、幼蚓和蚓茧数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组Ⅲ的成蚓和蚓茧数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综上所述,处理组Ⅰ(牛粪∶羊粪∶猪粪=80∶10∶10)为最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1.
林清  魏安民 《中国牛业科学》2011,37(6):77-78,88
鉴于牛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主要介绍了牛粪的蚯蚓处理方法。着重介绍了蚯蚓品种选择、生活习性、养殖方法、生长繁殖、饲养管理、收集等方面的技术,并对蚯蚓粪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配比基料对蚯蚓的平均重、日增重倍数、日产茧数和日增殖倍数的变化,试验将小麦秸秆切碎腐熟后加入腐熟的牛粪中,分别以小麦秸秆和牛粪混合物碳氮比为20,25,30物料配制成不同饲料饲喂大平2号蚯蚓,饲养期为30 d。结果表明:小麦秸与熟牛粪按碳氮比为20配比的平均蚯蚓重和日增重最大,按碳氮比25配比的日产茧数和日增殖倍数最好。蚯蚓在整个饲养期内生长良好,说明小麦秸与牛粪混用饲养蚯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饵料是养好蝎的基础。钳蝎这种肉食性动物,人工饲养需要大量的饵料,因此,饵料的来源和数量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养蝎者进行了大量探索,并选出了几种较好的饵料。我们从1983年起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用蚯蚓作饵料试养成功,基本上解决了钳蝎的饵料问题。具体方法如下:一、蚯蚓(大平二号)饲养法牛粪、马粪、鹿粪等都可以作蚯蚓饵料。把鲜畜粪堆起来,让其自行发酵2周左右,无臭味、松软、呈茶黄色、酸碱度适宜(6.8~8.2)时,即可使用。为了保险起见,可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石漠化区旱地施用改良剂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返青及增产效果的影响,进行外源添加牛粪炭、蚯蚓粪、保水剂、长效有机复合肥和秸秆粉等改良剂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出苗生长期,与对照比较,施用蚯蚓粪处理的黑麦草出苗时间缩短50.00%,出苗率和分蘖数(60 d)分别提高了46.24%和46.34%,且都优于其他改良剂处理。添加复合肥对黑麦草的株高和单株鲜重增加量最大。返青恢复生长期,添加秸秆粉处理的返青时间、株高、鲜重和分蘖数等指标表现最好。本研究得出,施用不同改良剂对黑麦草生长适应性的提高效果为蚯蚓粪复合肥、牛粪炭、保水剂CK秸秆粉,返青恢复性为秸秆粉复合肥、蚯蚓粪、保水剂CK牛粪炭。因此,施加改良剂可促进多年生黑麦草生长。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9,(12):34-39
集约化畜禽养殖中,饲料中均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如硒、铜(Cu)、锰(Mn)、砷(As)等,导致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使用后,粪便中重金属残留影响土壤和水环境质量。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泰州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鸡粪、鸭粪、鹅粪、猪粪和牛粪)中铜、锌(Zn)、铅(Pb)、铬(Cr)、镉(Cd)、镍(Ni)、砷等7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猪粪和鸡粪中Cu、Zn、Cd含量高于其他3种粪便,牛粪和鹅粪中Cr含量较高。Cu、Zn和As在猪粪中的残留水平最高。Cu和Zn在不同粪便中的含量差别较大,猪粪中Cu的平均含量571.3 mg·kg~(-1)、中位数为370.8 mg·kg~(-1),明显高于其他畜禽粪便,鹅粪和牛粪含量最低;Zn在猪粪中的平均含量高达578.3 mg·kg~(-1)、中位数为506.9 mg·kg~(-1),鸡粪和鸭粪其次,鹅粪和牛粪的平均含量最低。参照德国腐熟堆肥重金属限量标准,除牛粪外,其他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均有超标现象,其中猪粪Cu、Zn、Cd严重超标,鸡粪Zn、Cd、Ni严重超标。根据我国畜禽粪便安全使用准则中在pH6.5土壤中使用限量标准,猪粪中As、Cu、Zn均超标。  相似文献   

16.
正1)饲料配方。牛粪50%、纸浆污泥50%或牛粪100%或一切禽畜粪混合100%或牛粪、猪粪、鸡粪各20%、稻草屑40%,鸡粪需要先用来养蛆后或放置1年以上才可以用来养蚯蚓,否则蚯蚓会全部逃走或死掉。2)饲料发酵。用稻草、秸秆先铺1层厚10~15 cm的干料,然后在干料上铺4~6 cm粪料,重复3~5层,每铺1层用喷水壶喷水,直至水渗出为好,若采用垃圾,1层垃圾1层粪地堆。长宽不限,并用  相似文献   

17.
蚯蚓生物堆肥作为一种新型的堆肥方式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我国已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为奶牛粪蚯蚓生物堆肥技术发展推广提供了良好条件。奶牛粪经蚯蚓过腹处理得到的蚯蚓粪和蚯蚓均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本文以1 000 头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例,设计了该技术模式的一般工艺流程,并对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奶牛粪蚯蚓生物堆肥技术模式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蚯蚓在不同成分污泥中的生长繁殖状况,选择出最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污泥处理。蚯蚓养殖20d后,结果发现各处理组基料的含水率、pH值、C/N、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蚯蚓在NF(冲刷奶罐污泥+牛粪,5:5)和CF(城市生活污泥+牛粪,5:5)中5d后全部死亡;在CJ(城市生活污泥+秸秆,7:3)和CW(城市生活污泥)中可正常生长,未出现死亡现象,但是活动状态相对于NJ(冲刷奶罐污泥+秸秆,7:3)和NW(冲刷奶罐污泥)中的蚯蚓较为迟缓。蚯蚓增重各组排序为:NWCWNJCJNF=CF;蚯蚓产茧数排序为:NJCJNWCWNF=CF。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水质变化及3种不同的饲养模式(水陆混养、全舍饲、笼养)对莱茵鹅(1年龄)和太湖鹅(1年龄、2年龄)粪中埃希氏大肠杆菌数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水陆混养模式中莱茵鹅粪中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数在0·3×104~6·53×105CFU/g,并与水质变化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968),太湖鹅粪中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数则在0·3×104~2·92×105CFU/g,并与水质变化没有相关性;3种饲养模式之间鹅粪中埃希氏大肠杆菌数差异显著(P<0·05),全舍饲模式下粪中埃希氏大肠杆菌数均值最高,水陆混养其次,笼养最少。单从这方面来看,笼养似乎更好,但是笼养会不会对鹅的生产性能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温度对牛粪养殖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采用花盆室内养殖法进行小规模饲养,观测牛粪养殖的蚯蚓在15,20,28℃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取食活动、蚓茧孵化及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指标。结果表明:牛粪养殖蚯蚓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8℃,蚯蚓逃逸和死亡数量少,较为活跃,采食量和排便量增加,增重快;蚓茧孵化率达80%~92%,幼蚓长到成体需要70~80 d。随着温度的升高,蚯蚓产茧和生殖环带出现日龄缩短、孵化时间减少和孵化率升高的现象,幼蚓到成蚓周期为70~8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