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佛山方竹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云南省镇雄县有金佛山方竹林面积为3.23万hm2。多年来,由于竹农过度采笋,而忽视竹林的科学经营,导致大面积竹林低产低效。文章分析了镇雄县金佛山方竹低效林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措施,评估了低效林改造效果,以期为提升竹林质量、提高竹林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金佛山方竹是云南省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的主要竹种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且多为林下种植,但在不同林分中金佛山方竹的生长存在着较大差异。调查了5种郁闭度(0.5、0.6、0.7、0.8、0.9)的杉木林下种植的金佛山方竹生长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杉木林郁闭度的增加,金佛山方竹发笋量、笋地径、每丛株数、竹高及胸径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不同郁闭度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林下种植金佛山方竹的适宜郁闭度:当在商品林下种植时,上层乔木的郁闭度以0.6为最佳,当在公益林下种植时,上层乔木林郁闭度宜控制在0.6~0.7。  相似文献   

3.
贵州桐梓柏箐自然保护区金佛山方竹林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桐梓县柏枝山、箐坝自然保护区的金佛山方竹是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层片,生长繁茂,经济价值高。在保护该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以经营利用为目的,考虑影响金佛山方竹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金佛山方竹林进行类型划分,并提出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rs (Keng)Keng.f),属禾本科竹亚科,是金佛山特有植物,世界稀有竹类,其竹笋味美嫩脆,闻名中外。该文通过对金佛山方竹的采种、育苗、造林试验研究,得出结论:金佛山方竹可以通过人工繁殖造林,更新进入开花期的成熟林,并经过人工种植驯化,将其生长的海拔线降低200m。  相似文献   

5.
金佛山方竹适生土壤特性及其形态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实地调查了原生地金佛山方竹的形态多样性及其适宜生长地区的土壤特性。结果表明:1)金佛山方竹适应的土壤范围较广,可适应大娄山区pH值4.0~8.0的各类型土壤;2)金佛山方竹形态多样性表明其天然林是天然杂交群体;3)金佛山方竹特殊的叶形、秆形以及丰富多彩的笋箨及鲜笋颜色,为选育观赏型竹种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可为扩大金佛山方竹种植面积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钩梢对金佛山方竹分枝结构的影响,明确钩梢作用下金佛山方竹在枝条可塑性方面的策略,为金佛山方竹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顶箐山金佛山方竹为材料,使用不同钩梢强度(未钩梢、1/4钩梢、1/3钩梢和1/2钩梢)处理,通过测量并分析立竹枝条生物量、冠型特征(全高、枝下高、枝盘数、隐芽数)和冠形结构因子(枝分角、枝夹角、枝长和枝径)等指标,评价不同钩梢强度的作用效果,并运用Richards方程对枝条生长数据进行拟合,构建时间-发育预测模型。【结果】1)钩梢明显降低了金佛山方竹枝条的生物量,并且随着钩梢强度的增加,枝条总生物量降低越明显,其中对一级枝条生物量的影响最显著,对二级枝条生物量影响较弱。2)钩梢降低了金佛山方竹总株高、枝下高、枝盘数和隐芽数,钩梢强度越强影响效果越明显。3)对金佛山方竹施加较高强度(1/3和1/2钩梢)钩梢后,立竹下层枝条长度显著增加。4)金佛山方竹可塑性指数受到钩梢影响最大的性状为枝夹角,枝长。5)钩梢强度对立竹中下层枝条生长速率影响最大为1/2钩梢处理,但是1/3和1/4钩梢处理可以明显使立竹下层枝条的发育时间提前。【结论】钩梢处理降低了金佛山方竹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金佛山方竹分布区域、资源概况、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竹产业存在的竹笋类缺乏精加工、竹产业收入不高、原生竹资源退化严重、竹林基地管理粗放、科研工作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抓紧编制总体规划、依靠科技兴竹、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完善服务体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金佛山方竹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对1年生金佛山方竹生长的影响,为金佛山方竹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坡向和坡位对金佛山方竹幼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坡向和坡位均适合幼竹的生长;坡度对幼竹生长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坡度为45°时的幼竹生长表现最优;坡度与幼竹秆胸径、秆地径、秆高、节间数量和秆下部的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坡向与秆胸径、秆地径、秆上部及下部的节间长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坡位与幼竹各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金佛山方竹适宜的混交造林树种,营造了方竹混交林。2004年开展了金佛山方竹混交造林混交树种选择的试验初报工作,获得金佛山方竹与枫香、鹅掌楸混交造林推广模式。为了进一步探寻金佛山方竹适宜的阔叶混交树种,2008年又开展了金佛山方竹阔叶混交林混交树种选择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对金佛山方竹纯林、方竹阔叶混交林在竹林生长及竹笋产量方面8 a差异的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阔叶混交林在促进竹林生长,增加竹笋产量方面效果明显,适宜与枫香、鹅掌楸、厚朴、桦木、木荷、檫木等混交造林,阔叶树与方竹的比例宜1∶10~15。  相似文献   

10.
金佛山方竹在重庆市、贵州省部分地区有分布,集中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贵州省桐梓县柏芷山、贵州省遵义县仙人山等高海拔山区。其传统经营历史悠久,为竹类资源中最好的笋用竹之一,目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提出金佛山方竹林的资产评估方法,对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提高金佛山方竹生态效益及其林副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重庆南川区有座金佛山,山上生长着一种独特悠久的以金佛山命名的方竹——"金佛山方竹"。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在重庆的推进,南川金佛山方竹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方竹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如今,南川已成为金佛山方竹高产栽培的示范基地、竹笋加工的集散基地。在中国退耕还林的历史画卷中,金佛山方竹特色产业写下了让农民"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的光辉篇章。独特悠久的金佛山方竹  相似文献   

12.
竹是贵阳市的市树,将贵州省的特色资源金佛山方竹推广应用于黔中竹海森林公园,对体现贵阳市市树竹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黔中竹海森林公园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林地(火烧迹地、落叶阔叶林下、常绿针叶林下及林间空地)进行金佛山方竹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造林宜选择2年生实生苗,适宜的乔木林郁闭度为0.3~0.5,栽植后前6年,每年抚育2次,第7年以后可以采笋,笋产量约167~261 kg/667 m2。研究表明,金佛山方竹在黔中竹海森林公园适合的林地中能够生长良好,既能造景又能发展林下采笋经济,值得进一步推广栽植。  相似文献   

13.
廖雄 《绿色大世界》2009,(4):58-58,62
金佛山方竹为贵州特产.大多生长于高山丛林中,生长时间均为每年的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基于金佛山方竹的生物学特性,对它的营养成分、采收时间、采笋和加工等进行了阐述,并对方竹笋的深加工技术和方法作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金佛山方竹为贵州特产,大多生长于高山丛林中,生长时间均为每年的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基于金佛山方竹的生物学特性,对它的营养成分、采收时间、采笋和加工等进行了阐述,并对方竹笋的深加工技术和方法作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磷钾配施能够促进金佛山方竹的生长,对保留林分和一年生竹胸径、高度和重量都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金佛山方竹的出笋量。不同氮磷钾配方对金佛山方竹质量、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增产最大的是处理9(N3P3K2),为对照的13.04倍,最低的是处理4(N2P1K2),为对照的4.05倍。密度为3500株/667m2的金佛山方竹林中,以处理9(N3P3K2)为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金佛山方竹的林分改造及丰产培育工程的实施,掌握了方竹的卫生状况、竹林结构对影响其生长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合理保护和扩大方竹这一珍稀竹类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提高林副产品利用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金佛山方竹的历史及生物学特性。重点阐述了重庆市南川区方竹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方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浅谈金佛山方竹的开发利用张祥德(南川市林业局南川市金佛山方竹是著名的“金山四绝”之一,即银杉、方竹、杜鹃王、大茶树,亦是我国竹类资源中一个较为独特的品种,其杆呈园角四棱形故又名四方竹,分布于金佛山海拔1400m~2200m的地段,总面积10万亩,总蓄...  相似文献   

19.
金佛山方竹无性系种群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镇雄县境内分布的金佛山方竹出笋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出笋期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左右;退笋多出现在出笋末期;平均出笋成竹率为76.92%;高生长遵循慢-快-慢的过程,持续时间约45d左右;昼夜总生长量达19.84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04倍。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地区金佛山方竹人工繁殖与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研究金佛山方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了金佛山方竹的种子繁殖技术、造林技术及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金佛山方竹低产林改造和人工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