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水温效应、养分特征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有机碳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增强其稳定性;秸秆覆盖还田更能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土壤温度受季节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规律,而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依据国内外对稻麦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所引起的生态效应、环境物理效应和环境化学效应3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环境效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温能力;秸秆还田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均有增加,尤以钾素的增加最为明显;秸秆还田为微生物提供能源与营养源引起土壤酶的活性变化,对转化酶影响最大,对脲酶活性也有促进作用,对中性磷酸酶作用不大;秸秆还田后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并表现出秸秆还田数量越多、时间越长,增加量越多的规律;作物秸秆还田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检索文献获取秸秆腐熟还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信息并形成数据集,并对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均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且明显增加后茬作物产量。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优势各异,水稻、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水稻和玉米秸秆采用腐熟还田更具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上进行了为期 4年的定位试验 ,探讨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 ,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优于单施化肥。稻草还田产量最高 ,稻草 >油菜秆 >麦秸草 >单施化肥 ,并且作物产量随着稻草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以稻草还田最佳 ,且土壤养分的增加量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田间养分平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翻耕还是免耕,秸秆还田均能增加作物产量;翻耕还田处理效果显著高于免耕还田处理。秸秆还田能够缓解土壤养分耗竭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 cm、黏土2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 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相似文献   

7.
作物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为了验证稻草还田对油菜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摸索出秸秆还田对提高农作物在生产中的影响提供一定的依据开展试验。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4 a年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后茬水稻产量,且水稻增产率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连续实施秸秆还田3~4 a,土壤有机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秸秆还田开展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且秸秆还田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随着实施年限的增加而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秸秆全部还田对减施化肥、增加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麦—稻轮作秸秆全部还田化肥减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区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区;随着秸秆还田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缓效钾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经济效益。配合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整施肥结构,水稻土麦—稻全年连作区种植作物,可以适度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对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数量众多,秸秆内含有大量有机质和作物必需的C、N、P、K等多种营养元素,是一类最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综述了秸秆还田和土壤C/N平衡的作物增产效应、蓄水保墒效应、生物生态效应和改土培肥效应,长远来看,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适宜C/N水平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量,改善土壤结构,减缓地力衰竭,对土壤培肥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秸秆还田长期田田试验的前3季产量结果和1年后土壤农化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稻一麦两熟制下.秸秆在下李作物上原位还田,并辅以快速腐解茵,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尤其是在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其增产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舍量,并能改善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的供应能力,秸秆原位还田及快速腐解是一项很好的提升土壤肥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万山汞矿区的汞污染稻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探究了小麦-水稻轮作情况下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及小麦与水稻在重要生育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灌浆期、乳熟-收获期)甲基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中甲基汞含量,且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甲基汞及作物甲基汞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其中,小麦秸秆还田后土壤甲基汞含量增加127.1%,水稻秸秆还田后土壤甲基汞含量增加25.1%,这可能缘于迥异的种植条件。同时,作物秸秆还田后小麦、水稻植株体内甲基汞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麦根部、地上部(茎叶)和籽粒甲基汞含量分别增加124.6%、79.2%和169%,水稻根部、地上部和籽粒甲基汞含量依次增加40.1%、61.7%和25.9%,表明作物甲基汞吸收累积量的上升可能主要源于土壤甲基汞含量的上升。因此,汞污染地区传统农艺措施中惯常采用的秸秆还田可能会显著增加人体甲基汞暴露风险,在汞污染地区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措施时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3.
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长兴县稻麦套播下秸秆直接还田现状,开展了不同秸秆量机械粉碎还田对农田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影响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麦稻轮作秸秆机械粉碎直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对土壤中全钾含量的提高作用尤为明显;水稻秸秆适量(10t·hm~(-2)左右)覆盖还田,能增加小麦产量,而超量(15t·hm~(-2)以上)覆盖还田,会减少小麦低节位分蘖,导致小麦减产;稻麦2季不同秸秆量还田,均增加了水稻产量,小麦秸秆适量(9.34t·hm~(-2)左右)还田增产更加明显。但是,秸秆覆盖还田也为病虫害提供有利的越冬场所,从而加重了小麦与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连续3年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郊区奉贤、金山和崇明3个区典型地块中,连续3年对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进行监测,检测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容重、有机质、p H值和CEC值。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有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4.37%,速效钾平均提高了4.55%,全氮平均提高了3.59%,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值降低了5.79%。土壤固碳(C)量为2 062.06 kg/hm~2,秸秆还田后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103.10 kg/hm~2,N肥减施量为5.16 kg/hm~2。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比对照产量增加4.5%,对作物增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碳排放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以期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到近20 a出版的关于黄土高原地区耕作措施与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相关文献(共计46篇),采用Meta分析方法,以传统耕作(CK)为对照,分别分析免耕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深松耕(SS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在作物生育期,相比传统耕作,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分别显著减少农田土壤碳排放16.4%和12.9%,深松耕显著增加农田土壤碳排放31.4%,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碳排放6.2%.相比传统耕作,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作物生育期分别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量19.2%和5.2%,而对豆类作物农田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减少玉米、小麦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量8.5%、14.5%和11.2%.而深松耕在作物生育期显著增加玉米和小麦农田土壤碳排放量37.7%和23.9%.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豆类、小麦和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但影响不显著.【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采用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的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作物生育期农田土壤碳排放量;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深松耕处理显著促进农田土壤碳排放.因此,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低碳生产的适宜耕作措施,且种植玉米和小麦作物减排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秸秆全部还田对减施化肥、增加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麦-稻轮作秸秆全部还田化肥减量试验。试验设五个处理,分别是: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100%,秸秆还田+常规施肥100%、90%、80%、70%。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区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区;随着秸秆还田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缓效钾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经济效益。配合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整施肥结构,水稻土麦-稻全年连作区种植作物,可以适度减少化肥用量(10%左右),对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寒地稻秸还田与施钾肥对土壤水溶性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或施钾肥可增加作物产量,而土壤溶液是作物自土壤吸收养分的主要媒介,养分含量直接反映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对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和产量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高量秸秆还田(S2)、低量秸秆还田(S1)和不还秸秆(S0)三个处理,盆栽试验在高量秸秆还田(S2)和不还秸秆(S0)基础上设置5个钾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育时间延长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逐渐降低,对数方程对土壤溶液中速效钾的变化动态拟合效果良好。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增施钾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钾浓度,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并没有改变水稻生育期间土壤水溶性钾浓度变化趋势。秸秆还田和增施钾肥均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在钾肥施用量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增产作用显著;秸秆还田量达到6.25 t·hm-2后继续增加秸秆量水稻产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呼吸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通过对比秸秆覆盖于地表和掩埋到地下20cm 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和 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有助于增加作物的根粗和根体积,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微 生物数量,促进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和转化;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土壤呼吸作用,出现暂时的高土壤排碳,但是综 合考虑土壤排碳和作物固碳的相互作用以及秸秆还田配套的人力物力财力,秸秆覆盖于地表最终有利于生态系统 的固碳减排.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7年连续进行小麦、玉米2季作物收获后还田地块的"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的结果表明,东平县及宁阳县2个试验点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77、2.14g/kg,有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67、13.33mg/kg,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pH值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对土壤含水量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东平县及宁阳县2个试验点秸秆还田使小麦株高分别增加8.11、5.52cm,叶长分别增加2.60、2.52cm,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一、存在的问题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就是把秸秆切碎后直接撒在地表或深翻到地下。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元素,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但如果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掌握不完善,将对下茬作物冬小麦苗期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出现弱苗甚至不出苗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秸秆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