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农村》2005,(1):2-2
目前,“地栽黑木耳”在湖北省房县试种成功。过去黑木耳栽培取材主要是林木资源,投入大,效益低,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地栽黑木耳”从试种地已采3茬的情况看,“地栽黑木耳”投入产出比在1:2,5以上,整个生产周期只需60~80天,比普通椴木缩短30天以上。“地栽黑木耳”不仅生育期短,出耳快,早上市,而且避开了普通椴木栽培黑木耳大面积上市的高峰,抢住了商机,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又称光木耳。利用多种农、林副产品作代料栽培黑木耳是继段木栽培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各地利用代料栽培黑木耳的方法有“块栽法”“、袋栽法”和“瓶栽法”三种。其中以“袋栽法”为普遍。但“袋栽法”用于光木耳则常因杂菌为害而导致减产。为此,近年来我们研究推广了光木耳瓶栽技术,对解决代料栽培光木耳的杂菌为害问题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特别在豫南稻区,以稻草为主料栽培光木耳,只有采用“瓶栽法”才能保证成功。一栽培季节光木耳属中温偏低型菌,在豫南气候条件下,适宜出耳期在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下旬,最佳出耳期为秋季的9…  相似文献   

3.
为黔东南州发展黑木耳产业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黑木耳为试材,黔东南州16县市1988—2017年气象数据为研究对象,观测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气候指标,分析露地袋栽黑木耳生长的气候条件,探讨露地袋栽黑木耳在黔东南州的生长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袋栽黑木耳在15.0~18.5℃时,完成催芽需要14d;袋栽黑木耳出耳阶段适宜气温为15~25℃,20℃左右时生长最快,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适当光照,品质更好;黔东南袋栽黑木耳温度、湿度条件优越,最适宜时间是春季和秋季,海拔560m以上地区冬季有15~40d的低温不适宜期,835m以下地区夏季存在20~100d高温不适宜期。湿度条件好,在黑木耳生长期内,根据天气适当浇水即可满足黑木耳生长的需求。温度满足条件下,黔东南可一年四季种植生产黑木耳,实现不同地区错季栽培、四季供应。  相似文献   

4.
目前正是代料袋栽黑木耳的出耳期,受今年早春低温气候影响,代料袋栽黑木耳菌袋下地晚,如果出耳期管理跟不上,黑木耳就不能在7月初采收,导致黑木耳质量差,市场价格低,栽培户的经济效益下滑。下面就根据今年特殊气候条件介绍黑木耳出耳期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生产周期短、效益高,但还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出耳管理是指黑木耳菌丝由营养(菌丝体)生长转入生殖(子实体)生长,进而分化形成耳基、耳片(子实体)至采收晾晒的全过程管理,是黑木耳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调控温度、湿度和保持空气新鲜,创造适合黑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使黑木耳子实体早分化、早出耳、健壮生长,达到高产、优质.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可分为原基形成期、耳片分化期、耳片生长期和采耳期4个时期,各期的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袋栽黑木耳及食用菌的迅速发展,“天保”工程的推进,传统的用锯末屑做培养料己远远满足不了各地栽培户的需求,而且原料价格越来越高。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黑木耳及食用菌栽培原料,是摆在食用菌科技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牡丹汀市黑木耳协会、林口县食药用真菌研究会会长,中国农村奔小康专家服务团高级技师聂林富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刻苦攻关,于1997年利用山区陈旧的树叶代替锯末屑栽培黑木耳及食用菌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技术的发明,产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前景广‘阔。该技术连续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农村报道”、大众科技报、黑龙江农村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播发和刊登,深受全国各地食用菌栽培户的一致好评和认可,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各地区推广应用。树叶袋栽黑木耳新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科学实验》2006,(6):30-31
地栽黑木耳在湖北省房县试种成功。过去黑木耳栽培取材主要是林木资源,投入大、效益低,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地栽黑木耳从种地已采三茬的情况看,地栽黑木耳投入产出比在1:2.5以上,整个生产周期只需60—80天,比使用普通椴木缩短30天以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我国的黑木耳产量逐年下降,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发展地栽黑木耳产业。目前市场收购价格在每公斤50元以上,每袋可收获干耳8钱,纯收入1、00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清醒认识和把握这一机遇,必将成为农民收入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2005年开始,针对传统栽培技术中存在的弊端,开展了以玉米芯为主要培养基质、以日光温室为出耳场所的立体袋栽黑木耳技术研究。经过为期3年的栽培试验,我们打破了黑木耳只能用阔叶木屑作培养基质的局限,而以资源丰富的玉米芯取而代之。培养效果较为理想,生物转化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新时空系列     
6月中旬,河北省辛集市农业局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袋液体菌种地栽黑木耳开始采收,那一袋袋一朵朵沉甸甸黑油油的黑木耳,吸引当地群众涌来观看。据初步测定,黑木耳每袋单产干耳在45克左右,其中最好的袋单产为67克干耳。  相似文献   

11.
张水科 《甘肃农业》2013,(24):96-97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把按特定的培养基配方拌好的培养料装入特制的塑料袋内,进行湿热灭菌后,通过无菌操作,然后把专门用于地栽的黑木耳菌种接入培养基内,经过培养,待菌丝长满袋后,划一定数量的V形口,摆在地面上,上盖草帘,保证出耳床内一定的条件,促使子实体形成、生长黑木耳的栽培新技术。作者就黑木耳的技术要点及过程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袋栽黑木耳的迅速发展,加之森林资源的减少,传统的用锯末屑做培养料已远远满足不了全国各地栽培户的需求,而且成本大幅度提高。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黑木耳及食用菌原料,是摆在食用菌科技人员面前重要课题。林口县科协食药用真菌推广中心课题组,经过多年刻苦攻关,于1997年利用树叶代替锯末屑栽培黑木耳获得成功。这一新技术的推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一)树叶袋栽黑木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福建农业》2012,(2):33-33
最近,四川省南江县凤仪乡永合村一社务工青年马成刚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液体地栽黑木耳”技术,通过精心培育,“液体地栽黑木耳”在当地试种成功,有望在南江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袋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即出耳阶段),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最终关系到经济效益,因此,成为黑木耳生产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就菇农提出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15.
地栽黑木耳是把黑木耳的菌袋摆放在室外的田块上进行出耳管理的一种技术.是近几年来宜君县新兴起的一种栽培方式,该技术以木屑、秸秆为原料,很好地解决了木耳产业和林业发展的矛盾,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木耳的历史.通过采取地栽技术,极大地扩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物转化率和产品商品性,经济效率高,有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袋栽黑木耳生产的出耳期栽培管理至关重要,如果管理不当,轻者会造成减产,重者甚至绝收。在此期间,尤其要注意主要病害的防治工作,否则会导致黑木耳质量差,市场价格低,栽培户的经济效益下滑。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邹莉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成功研发出全光照袋栽黑木耳袋顶出耳技术,改变了黑木耳只在菌袋四周划口出耳的传统生产方式。据了解,传统地栽黑木耳只在菌袋四周划口出耳,黑木耳收获后就停止管理,菌袋也失去利用价值。全光照袋栽黑木耳袋顶出耳技术,涉及袋栽黑木耳袋顶出耳处理方法,特征在于采用袋栽  相似文献   

18.
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是一项代表着黑木耳发展方向的创新栽培技术。打破了传统地摆栽培模式,改为吊袋栽培,在相同面积下,其悬挂数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5~6倍。而且省地、省水、省工,并能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可控性强。采用该技术生产的黑木耳品质好、无泥沙、除草剂污染,既干净又安全。比地栽春耳能提前一个月采收,比地栽秋耳采摘期能延后一个月。经过三年的生产实践,黑木耳棚室吊袋栽培技术现已成熟,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树叶袋栽黑木耳,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的优点。树叶在阔叶林区四季均可采集,取之不尽,用它代替锯末屑栽培黑木耳,节省了木材,保护了生态环境,是一项值得推广的高效益、环保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地栽黑木耳生产具有“1a生产2a准备”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种原材料和生产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