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塔里木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塔里木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标准样地1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野外调查获取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聚集强度指数和理论分布模型对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的2个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胡杨种群的聚集强度大于灰叶胡杨;灌木层的2个伴生种群也均呈聚集分布,柽柳的聚集强度较大;草本层中甘草种群呈聚集分布,西北天冬呈随机分布.Taylor幂法则、Iwao m*对X的回归模型均显示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呈聚集分布.灰叶胡杨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型,随发育进程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胡杨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呈随机→聚集→随机分布.不同种群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南京紫金山地区优势种群生活史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从重要值、生命表特征、年龄结构以及优势种群幼龄期个体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研究了南京紫金山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活史动态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枫香种群、麻栎种群和白栎种群在南京紫金山地区森林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枫香种群、麻栎种群和白栎种群在其生长过程中,在低龄时期,死亡率都较高,进入中龄期后,由于上层空间都被栎木占据,枫香种群全部死亡,而麻栎种群和白栎种群的死亡率则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大;南京紫金山地区枫香种群属于典型的增长型种群,麻栎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白栎种群总体上属于增长型群落,但中间径级不完整,种群更新较为困难;在所研究的每一个样方中,一般只有一个优势物种呈聚集分布,而其他优势物种呈随机分布,或样方中所有优势物种都呈随机分布。这种分布格局是由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闽楠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福建明溪闽楠保护小区内的4个优势种群进行分析,并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M*-X回归与Taylor幂法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4个优势种群中闽楠为增长型群落,而沉水樟、黑壳楠、红楠均为下降型种群;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M*-X回归与Taylor幂法测定结果表明闽楠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型分布.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群落调查及双向指示种分析的基础上,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群落及其10个优势种群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胸径≥1.0 cm的木本植物共149种8 051株,植株密度为13 418.3株/hm2,分属39科81属,区系成分以热带分布科属占据优势,具有温热带过渡的性质;低林层的物种更加均匀和多样,更新层物种丰富度占整个群落的59.8%;整个群落中,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物种丰富度比为0.44∶1,多度比为0.39∶1,在更新层中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物种丰富度比为0.52∶1,多度比为0.60∶1;群落的10个优势种群中,仅盐肤木、亮叶桦种群的幼龄个体较少,植株径级呈纺锤型,属衰退型种群,其他种群均为增长型。因此,多数优势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小径级个体增长迅速,群落中落叶树种占优势地位,在高林层中优势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5.
戴云山罗浮栲林群落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样方法对戴云山罗浮栲林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罗浮栲林群落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罗浮栲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中,小径阶(胸径≤10cm)林木占总株数的56.9%,其中云山青冈、树参呈随机分布,其它主要树种均呈集群分布,与林分总体分布格局一致;中径阶(10cm<胸径≤30cm)林木占总株数的35.7%,其聚集程度降低;大径阶(胸径>30cm)林木占总株数的7.4%,除罗浮栲呈集群分布,其余树种趋于随机分布,其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且与物种的生境有密切联系。灌木层主要树种均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磴口县境内的主要草本种群为研究对象,用5种聚集度指标调查沙化地区优势种群在不同样地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蓼子朴(Inulasal soloides)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种群是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外界因素与物种本身特性共同引起的;猪毛菜在部分低密度样地呈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Iwao的M*-回归模型和Taylor指数公式进一步测定表明,芦苇、蓼子朴和猪毛菜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且聚集强度都具有密度依赖性。抽样技术结果证明:密度越大,芦苇和猪毛菜的理论抽样数就越小;蓼子朴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省永春县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a)天然林群落进行研究,分析其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动态。结果表明,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4个层次。其中乔木层又划分为3个亚层,灌木层划分为2个亚层,主要树种华南吴茱萸(Euodia austrosinensis)与梨茶(Camellia octopetala)种群的水平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青钱柳与狗牙锥(Castanopsis fargesii)种群呈随机分布。根据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clntoch指数分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说明群落的多样性主要是由灌木层的物种数引起的。青钱柳的种群结构属于基部窄顶部宽的倒金字塔形结构,为衰退型种群,应加强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为巴山冷杉天然林可持续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上干河沟两侧和塔子坪大垭豁等地共设置9个25 m×20 m的样地,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从巴山冷杉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重要值、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乔木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Pi)等指标,分析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重要值为59.14%,为建群种,但其胸径lt;2.5 cm(径级Ⅰ)的幼苗个体数量严重不足,种群结构衰退。巴山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2,26和53种,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草本层的H′分别为2.55和3.50,均大于乔木层的1.58;J和D值也表现为草本层gt;灌木层gt;乔木层。种群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v/m为16.95,聚集强度为2.50,属于聚集分布类型,另有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灌木层的4个优势种和草本层的10个优势种也服从聚集分布,少数优势种则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林分郁闭度较高,不利于幼苗天然更新及幼树生长,群落已经处于演替后期。  相似文献   

9.
甘肃小陇山白皮松林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多个聚集强度指数[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Cassie指标(CA)、丛生指标(I)]和聚块性指标,采用径级代表龄级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白皮松林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目前白皮松种群的分布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随着群落中白皮松种群的发育进程,分布格局的时间模式由开始的聚集分布趋势先是增强,然后变弱,之后成为均匀分布,最后趋向于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0.
应用5项聚集度指标对不同恢复类型木荷马尾松林乔、灌木层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一些地带性物种已侵入群落,但仅局限于部分样方内,群落目前处于中亚热带植被演替系列的前期,群落结构较脆弱.在乔木层中,只第一、三类型的木荷,第三类型的台湾相思及第四类型的青冈等种群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一致,都呈聚集分布,表现出一般的种群分布格局.马尾松和杉木则都呈均匀分布,保持着人工干扰的结果;灌木层中木荷幼苗幼树的M/x先升后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乔木层物种组成的改变,种间竞争加剧,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木荷的聚集强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安曹下76年生杉木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 2 4 0 0 m2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杉木和枫香分布格局为均匀或随机型 ,其余种群均为聚集型 ,这主要与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 ,而且与物种的生境有密切的联系 ;处于衰退中的老龄杉木种群将逐渐被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种类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润楠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结构,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润楠次生林的垂直层次结构、种群水平分布格局、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润楠次生林群落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外植物4个基本层次,物种数量排序为灌木层(23种)草本层(19种)乔木层(16种).乔、灌、草重要值在10以上的主要种群有7个,其水平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占绝对优势,占主要种群的71.43%.β分布和r分布能较好地模拟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径阶与树高分布曲线反映乔木层中小径阶、矮小林木占多数.多数种群的聚集分布有利于促进黄壤坡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但润楠次生林林分质量较低,应辅之以积极的人工措施来改善群落结构,以充分发挥其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方差(v)/均值(m)方法研究乌尔旗汉分布的兴安落叶松群落种群分布格局,采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乌尔旗汉分布的兴安落叶松样地Ⅰ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有少量白桦和山杨,样地Ⅱ和样地Ⅲ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有少量白桦;林分密度差异较大:样地Ⅰ(1 740株/hm2)>样地Ⅲ(1 080株/hm2)>样地Ⅱ(910株/hm2).样地Ⅰ和样地Ⅲ的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样地Ⅱ表现为随机分布.样地物种数为:样地Ⅰ (23种)>样地Ⅲ(21种)>样地Ⅱ(19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垂直结构上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除样地Ⅰ与样地Ⅲ的pielou指数(JsW)和样地Ⅲ的Alatalo指数(Ea)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外,其余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天童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iaris群落为对象,应用每木调查法、时空互代法和相邻格子法研究分析群落优势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种群结构分析包括胸径级结构和垂直层次结构,空间格局分析包括各种不同垂直层次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5个优势种群总体相对优势度达到74.85%,大小级指数除南酸枣和橄榄槭Acer olivaceum为正值外,披针叶茴香、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和华东楠M.leptophylla均为负值,各个种在垂直空间上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不同种之间以及同种不同层次之间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体现出多级复合分布特征,披针叶茴香、华东楠表现为聚集分布,而南酸枣、橄榄槭表现为均匀分布,红楠表现为随机分布。各个物种通过占据不同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在群落中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山地区侧柏游憩林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群落生态学角度科学经营北京西山地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游憩林,采用区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法、方差均值比率法及物种丰富度指数(R,Dgl,Dma),多样性指数(Dsi,Dsh,Dmc),均匀度指数(Jsi,Jsh,Ea),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分别对其植物组成与区系、群落垂直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侧柏游憩林群落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包括32科59属63种高等维管束植物,且反映出以温带成分为主的植物区系特点。群落垂直层次分化明显,理论上可定量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且各层优势种群突出。建群种侧柏趋于随机分布(C<1,tt0.05),而林下植被(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孩儿拳头Grewia biloba,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等)则呈不同程度的聚集分布(C>1,tt0.01)。不同生长型间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大小规律为:灌木>乔木>草本(P<0.05),乔木和灌木均匀度均大于草本(P<0.05)。不同生长型对群落总体多样性的贡献率分别为乔木0.696,灌木0.204和草本0.100。低山阴坡厚土可作为营建侧柏游憩林的优先选择立地类型,同时建议营建相对低密度的群落以满足游客对游憩空间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图2表4参22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群落学研究手段对南京仙林地区的次生林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植物60种,隶属于32科49属,科属种组成较为分散,优势科或优势属不明显;科属区系分析表明,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的科属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5.83%、21.28%和33.33%、19.51%,这说明群落区系分布类型真正的热带性质不明显,且具有热带性质和温带性质交融与过渡的特点。乔灌层的物种频度分布分别为ABCD=E和ABCDE,灌木层物种分布较为均匀,而乔木层有进一步演替的可能。该群落结构层次较为简单,可分为乔木上层、乔木下层、灌木层、层间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中的主要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构树、牡荆和马尾松,它们的重要值分别为16.10%、12.79%、9.31%和9.20%,而灌木层的优势树种为刚竹、短柄枹栎、野蔷薇、白檀和构树等。乔木层主要种群径级结构特征表明,短柄枹、构树等树种属于增长种群,而马尾松、化香等属于衰退种群。保护利用好该类型的森林群落对仙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粤北常绿阔叶林乔木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设置2 hm2的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乔木层优势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生态位特征,探讨群落结构和动态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该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乔木层优势树种径级结构为"L"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2)结合垂直分布型结构与生态位宽度分析,可知群落中米锥、荷木Schima superba等占据资源位较多,个体数量及幼苗储备丰富,对资源的竞争力最大;鸭公青Neolitsea chuii及栓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a等次之,尾尖叶柃Eurya acuminata对资源的利用和竞争力最差;(3)应用方差均值比、Lloyd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以及负二项分布指数对优势种群进行格局分析,各种群整体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随着径阶增加,种群格局逐渐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这既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也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tree spec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ully mapped tree census plots of large area, 25 to 52 hectares, have now been completed at six different sites in tropical forests, including dry deciduous to wet evergreen forest on two continent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these plots has been to evaluate spatial patterns in tropical tree populations. Here 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1768 tree species is examined based on the average density of conspecific trees in circular neighborhoods around each tree. When all individuals larger than 1 centimeter in stem diameter were included, nearly every species was more aggregated than a random distribution. Considering only larger trees (>/= 10 centimeters in diameter), the pattern persisted, with most species being more aggregated than random. Rare species were more aggregated than common species. All six forests were very similar in all the particulars of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