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研究“凉夏”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影响,对2020年夏季(6—8月)降水、气温和日照资料及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计算甘肃陇东2020年夏季为区域性“强凉夏”(区域性“冷夏”);2020年夏季平均气温除6月上旬较历年同期偏高、7月上旬、8月上旬略高外,其余时间平均气温均较历年同期偏低,尤其是7月中旬偏低了3℃;各县夏季平均气温除环县、西峰较历年同期正常略低外,其余各县均普遍偏低,镇原偏低2.1℃,其中镇原、华池为历史记录次低值;夏季降水量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多,雨日偏多,其中正宁降水量和环县雨日为历史第二多;夏季日照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少,西峰、宁县为历史最少;“强凉夏”造成大秋作物生育期延长,较历年平均值延长12天左右;气候产量虽为正效应,但并非丰产年;生殖生长后期的持续低温寡照及土壤持续过湿,是造成产量较正常年份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由于降水充足,尤其是关键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充足加之春玉米生长的特殊性和自适应调整,是气候产量仍为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据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预测,7月份全省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正常略高,降水比历年同期略多,8月降水正常,气温略高,总体气象条件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并且由于近年来该省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晚疫病持续偏重发生,致使田间菌源丰富。加之目前该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多数抗病性较差,如早大白、鲁引、尤金、克新12、克新13、荷兰七等品种近年来发病  相似文献   

3.
2011年小麦返青前豫东地区小麦黄苗现象表现明显,并有其自身特点。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黄淮等地偏少6~8成。黄淮区域平均降水量仅61.7mm,较常年同期少约5成。由于持续降水偏少.中国北方冬麦区遭遇本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气象干旱,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上半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半以上,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降水的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及水库水位异常偏低,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而从6月3日起,长江流域连续四天出现较强降雨,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洪湖、鄱阳湖等湖泊水位也有所回升。今年旱涝  相似文献   

5.
刘汉喜  王常友 《种子》1991,(6):51-52
我县适合种植玉米地段地处海拔550米左右,属人多地少、土地脊薄的贫困山区,常年10℃以上有效积温4096.4℃,6月份至9月份有效积温2691℃,纬度(北纬)35°55′—36°24′,无霜期188.5天,历年夏季平均日光照7.5小时以上,夏季玉米生长期平均降水量为594.5mm。从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分析,在我县掖单2号夏季制种是有理论依据、有实践经验、也是切实可行的。母本107夏播生育期100天左右,如6月  相似文献   

6.
<正>受降水偏多和温度适宜等气候条件影响,5月上旬以来,稻飞虱提早从境外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目前,广西、广东、福建测灯诱虫量比历年平均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奇台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73-278
对1961~2000年奇台县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奇台县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1988年以后气温升高明显,冬季增温的贡献最大;40s来降水呈增加趋势, 1961~1983年为降水匮乏期,比多年平均减少了20.9mm,1984~2000年降水年际变化增大,尤其是夏季,90年代比70年代增加40.9mm。进一步分析发现:初霜日出现时间总体呈偏晚趋势,期间出现了1961-1974年偏早期,较历年平均偏早6d;终霜日的出现时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表现为围绕趋势线上下振动;稳定≥1O0c 的活动积温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3.80c.d /10a; 日最高气温≥350c的日数明显减少,其中1993年未出现≥350c的高温日数。这些变化必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吉林地区大豆产量不高不稳的问题,我们于1981~1984在吉林省沿江河淤土地区的永吉县乌拉街乡,进行千亩以上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获得平均亩产159~164公斤,比该乡历年平均亩产90~110公斤增产45~50%,1984年永吉县推广该项增产技术15万余亩,平均亩产154公斤,比当年全县大豆平均产量125公斤增产23.2%。  相似文献   

9.
病虫预报     
<正>国家气象局发布消息暖冬加剧旱情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国家气象局3月1日发布消息说,我国自1987年以来的第20个暖冬,伴随着偏少的降水,加剧了北方的旱情,春季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但是沙尘天气在今年春季将比常年同期减少。  相似文献   

10.
花期极端低温对杂交籼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9日至8月21日贵州遭受历年罕见的极端低温危害.据统计,全省稻谷减产112万t,平均减少24.4%.在这次极端低温条件下,杂交籼稻不同组合间花期耐冷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析发现同一品种(组合)在孕穗期和开花期遇低温对结实率的影响最大,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遇低温,以开花期对结实率的影响最大.开花期伴随降雨结实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小麦冻害防御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气候偏高,出现暖冬现象,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随后温度骤降,这种强降温致使小麦遭遇冻害。春季强降温也是小麦冻害的主要因素。例如,2009年从4月13日夜间开始,受强冷空气和高原偏南气流共同影响,宝鸡地区出现一次降水雪天气过程,为30年来同期最强的降雪,其中降雪量最大达5.6mm,多个县积雪达到3cm以上,气温低于0℃,最低为-5℃。全市川塬区温度为-31℃,山区为-5--7℃。低温极端天气导致该区农作物普遍受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奎玛流域北五岔镇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防雹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进入夏季,玛纳斯县高温少雨,加上2021年冬季降雪量偏少、后山积雪覆盖率比历年同期偏少、河道来水锐减,大部分中小型水库“、湿地”蓄水量较历年同期普遍减少,全县部分地区旱情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造成玛纳斯县部分乡镇村庄出现严重旱灾。玛纳斯县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  相似文献   

13.
干旱对陇东及陇东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灾害是影响陇东南及陇东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候灾害。评估其对该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作物种植的风险程度,是干旱研究工作的目的之一。根据陇东南及陇东4市1981-2006年粮食产量及各地同期历年降水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4市的干旱灾害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该地冬小麦和玉米受干旱影响的减产程度,构造了评价冬小麦及玉米种植风险系数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比陇东南地区更容易发生旱灾,春旱以陇东地区的庆阳最易发生且程度严重,初夏旱以陇东地区的平凉最易发生,伏旱以陇东南地区的天水最易发生。冬小麦的种植比玉米的种植风险大,陇东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的风险比陇东南地区大。冬小麦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为平凉,其次为庆阳,最小的为陇南。玉米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是庆阳,其次为平凉,最小为陇南。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省日照粮食储备库7号仓储存的2296t稻谷,在2009年1月进行机械通风、2010年3月采用双层密闭无药储粮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达到了绿色无药准低温储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通过研究阜新地区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关系及特征,找出了阜新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阜新地区农田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结果表明:(1)较大降水后,浅层土壤增墒迅速,几小时内土壤重量含水率可达到最大值,并在20 cm左右土壤中形成1个高含水层;深层增墒相对缓慢,需要十几到二十几小时达到最大值;(2)较大降水发生1天后,10~50 cm层土壤重量含水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在无降水的情况下土壤重量含水率缓慢下降,基本呈直线型,直到下一次较强降水的到来,重量含水率再次上升;(3)降水增墒速度大于墒情递减速度;(4)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后10~50 cm层各月土壤增墒率和晴好天气下各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有各自的变化规律。其中,4月、7月降水增墒率相对较小,9月最大,8月次之;4月、5月逐日土壤墒情递减率最小,6—9月相对较大,其中,7月最大。土壤墒情递减率对抗旱需水量中流失的水分计算起到重要作用;(5)实际抗旱需水量大于设定重量含水率所需的含水量,因为要考虑土壤蒸发、作物吸收、深层渗透、降水径流等流失的水分;(6)抗旱需水量评估方法对抗旱方面的政府决策气象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自然降水对旱情缓解的分析、节水灌溉工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等。  相似文献   

16.
国家气象局3月1日发布消息说,我国自1987年以来的第20个暖冬,伴随着偏少的降水。加剧了北方的旱情,春季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但是沙尘天气在今年春季将比常年同期减少。  相似文献   

17.
马文东 《种子》2012,31(10)
2009年是黑龙江省低温冷害较重的一年,依据2009年气温与历年平均气温的相互对比,明确了该年黑龙江垦区冷害发生的类型,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地点的空瘪率调查、分析明确了各个品种耐寒性的强弱及品种间的差异,并对障碍性冷害发生所引发的产量损失进行了估测.  相似文献   

18.
<正>广西植保总站根据各地三化螟冬后虫源基数,结合今春农情及气候特点,参考历史资料分析,预计全区第一代三化螟发生程度为轻、局部中等,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比历年略轻。发生主要区域在桂中、桂西大部,桂北、桂南、桂东北局部,其中百色、崇左等市局部稻区发生较上年重。除百色柳、州个别县发生早外全,区发生期总体比上年迟2~3天,比常年迟3~5天。桂东南桂西南稻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预计在3月中旬至下旬;右江河谷桂、西稻区第一代成虫盛发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桂中稻区在4月上旬至中旬,桂北、桂西北等其它稻区多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新疆奎屯柳沟垦区1998—2016年的数据序列,通过距平图、饼图、柱状图等图表等,统计分析了年、季、月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得出结论: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历年平均降水量197.4 mm,年降水量最多年为最少年的2.5倍;年降水量线性趋势呈现出偏少的趋势;季降水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春季呈现出少-多-少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秋季呈现出多-少-多的趋势,夏季和冬季均呈现出多-少-多-少的变化趋势;一年中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2月最少,5月最多;年降水变率为19.6%,季降水变率春季﹥秋季﹥冬季﹥夏季,这与两极比比较得出的季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幅度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新收购不安全粮的三种处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械通风分别在秋末冬初和夏季对“三高”粮食进行降温、降水,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秋末通风使粮温降低到5℃左右,水分降低到12.5%左右,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相对低温,通过恶化害虫的生存环境,不进行熏蒸处理可达到有效杀灭害虫的目的;夏季通风降水后再进行熏蒸处理,达到储粮长期安全储存的目的,为解决“三高”粮食的安全保管方面积累了经验,为向绿色储粮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