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绦虫病是由多种绦虫所引起的,但主要以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为主,其发生特征是呈地方流行性,鹅体迅速消瘦,最后衰竭而死。2005年8月,该病在我县大洼镇下洼村发生,全村养鹅9602只,全部被感染,死亡1521只,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绦虫的生活史以及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介绍如下:1生活史绦虫的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剑水蚤吞食了虫卵,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鹅吞食了被似囊尾蚴感染的剑水蚤,在肠内发育为成熟的成虫。2临床症状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泻,粪便恶臭、混有粘液、呈淡黄色,贫血,迅速消…  相似文献   

2.
1绦虫病绦虫病是鹅常见的蠕虫病。虫体扁平带状,黄白色、长60~106mm、宽11mm,由一个头节和许多节片组成。虫卵呈椭圆形,灰白色,大小为0.1mm×0.037mm。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各种剑水蚤,虫卵或孕卵节片随鹅粪便排出体外,被剑水蚤所吞食,大约经过30d,发育为似囊尾蚴。鹅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该剑水蚤在鹅的肠管内被消化,幼虫释出,以其头节附着在鹅的肠黏膜上,经19d左右就发育为成虫。1.1临床症状本病主要危害2~5月龄的鹅,感染严重时,幼鹅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成年鹅的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贫血、消瘦、  相似文献   

3.
鸭绦虫病是由某些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鸭的绦虫虫体一般长5~20厘米,为白色、扁平、带状或面条状而分节的蠕虫,虫体由一个头节和多个体节构成,容易识别。绦虫的成虫在鸭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虫卵与孕卵节片,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发育成似囊尾蚴,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或带虫螺狮即被感染。在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水乡多有此病发生。而秋季南方稻谷收割后许多养鸭户都喜欢放田,这样更加大了鸭感染绦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正>鹅绦虫病以鹅矛形剑带绦虫病分布最广,对鹅危害最严重,常呈地方性流行。幼鹅最易感。绦虫的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剑水蚤吞食虫卵后,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  相似文献   

5.
1 鹅消化道寄生虫病 1.1 鹅绦虫病 1.1.1 发病特点 该疾病属蠕虫病,绦虫以剑水蚤为中间宿主,当鹅只食入含虫卵的剑水蚤后,在体内耗时30 d左右即可发育成似囊尾蚴,伴随肠道蠕动排出幼虫,并且在肠黏膜上附着头节,再耗时19 d左右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6.
鹅鸭绦虫病的病原体为剑带绦虫和带壳绦虫,其中剑带绦虫是我省鹅、鸭最常见的一种小肠寄生虫,它的成虫寄生在小肠内,长度从几厘米到二三十厘米不等。当虫卵被排出后,在水中被它的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并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鸭吃了这种剑水蚤后而感染发病。 (一)症状 成年鹅鸭感染发病后的症状较幼鹅鸭为轻。患病鹅鸭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离群静坐、翅膀下垂、脚软、走路摇晃、甩头、运动失调,两脚作划水动作,麻痹由两脚开始,发展到全身,向后坐或倒向一侧而死亡,排出的灰白色稀粪中常见乳白色绦虫节片。 (二)防治措施 (1)成年禽…  相似文献   

7.
<正> 鹅绦虫是一种扁平带状分节的白色蠕虫,新鲜虫体为灰黄白色。虫体由一个头节和许多体节(节片)构成,前面节片较小,后面节片宽大。是鹅的一种常见的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中,虫卵被水中的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并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幼鹅吞食剑水蚤后,感染性幼虫从蚤体逸出,头节吸附在肠粘膜上,19天便发育成  相似文献   

8.
本病由数种绦虫引起,常呈地方性流行。它不仅可使犊牛发育不良,而且可引起牛死亡。作者就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对该病的中医治疗做一论述,供大家参考。1 病原引起牛绦虫病的病原寄生虫有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其中莫尼茨绦虫危害最严重。虫体的共同特征为黄白色带状,由头节、颈节和许多体节组成长带状,长的可达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头颈细小,体节和原卵节较宽大,为雄雌同体,卵或脱落的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节片因蠕动蜷曲形似麦粒状。孕卵节和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发育成侵袭性的似囊尾蚴。牛、羊误食带有似囊尾蚴的土壤螨而被感染。侵袭性虫卵经牛、羊消化道卵膜被消化而释放出似囊尾蚴,它吸附在小肠黏膜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生活期限为2~6个月。  相似文献   

9.
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妊娠节虫和虫卵被猪和牛吞食后,卵壳在其十二脂肠内消化,六钩虫蚴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运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绦虫病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鸭、鹅体内的寄生虫主要是矛形剑带绦虫、片形皱褶绦虫。其中剑带绦虫是广东省鹅鸭最常见的一种小肠寄生虫。它的成虫寄生在小肠内,虫体由1个头节和很多体节(节片)构成,长度从几cm至二三十cm不等。当虫卵被排出后,在水中被它的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并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鸭吃了这种剑水蚤后感染发病。治疗①丙硫苯咪哩(抗蠕敏),按每kg体重用药30-40mg的比例,一次拌料投喂,驱虫率可达92%-11%。②吡喹酮,按每kg体重用药30-40mg的比例,一次拌料投喂,驱虫率可达95%-100%。③灭绦灵片(氯硝柳胺),按每kg体重用药50-60…  相似文献   

11.
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病是双壳科(Dilepididae)复殖孔属的绦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也可感染人,尤其以感染儿童较多[1]。成虫可在犬、猫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单独或数节相连从链体上脱落,自动逸出宿主肛门或者随粪便排出。环境中存在的虫卵可被其中间宿主蚤类幼虫吞食,六钩蚴在其血腔内经18 d发育为似囊尾蚴,并随幼蚤羽化为成蚤而寄生于成蚤体内。  相似文献   

12.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0多个省市均有该病的发生。豆状囊尾蚴是寄生在犬、猫、狐狸等动物的小肠内的豆状带绦虫的幼虫,犬、猫、狐狸等动物是豆状带绦虫的终末宿主,这些动物感染豆状囊尾蚴2个月后即可随粪便排出豆状带绦虫成熟的节片和虫卵,虫卵遇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发育为六钩蚴,家兔因吞食了被节片和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很容易被感染。感染后六钩蚴经肠管钻出肠壁,游离于腹腔或附着于腹腔器官,或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家兔成为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3.
<正>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病是双壳科(Dilepididae)复殖孔属的绦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也可感染人,尤其以感染儿童较多[1]。成虫可在犬、猫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单独或数节相连从链体上脱落,自动逸出宿主肛门或者随粪便排出。环境中存在的虫卵可被其中间宿主蚤类幼虫吞食,六钩蚴在其血腔内经18 d发育为似囊尾蚴,并随幼蚤羽化为成蚤而寄生于成蚤体内。犬、猫舔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告了柯氏伪裸头绦虫的生活史。实验证明:在温度为26.5~27℃,相对湿度为68~74.5%的温室条件下,中间宿主——赤拟谷盗吞食绦虫后24小时,六钩蚴进入其血腔发育,历时27~31天形成拟囊尾蚴,50天具有侵袭能力。猪吞食拟囊尾蚴后第10天发育成为成虫,第30天孕卵节片申的虫卵发育成熟。对这种绦虫的分类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认为盛氏许壳绦虫、陕西许壳绦虫和日本伪裸头绦虫都是它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15.
<正>绦虫或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绦虫刚,寄生于人体的绦虫共有30余种,多属于多节绦虫亚刚圆叶目。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妊娠节虫和虫卵被猪、牛吞食后,卵壳在其十二脂肠内消化,六钩虫幼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经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运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含囊虫的猪肉叫米猪肉,绦虫病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分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  相似文献   

16.
<正>鹅绦虫病是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主要是小鹅和中龄容易发生,可由多种绦虫导致,其中主要病原是膜壳科剑带属的冠状膜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该病一般在大雨洪涝之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鹅机体快速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防治。1病原特征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  相似文献   

17.
一鹅的“面条虫”怎么防治?鹅的绦虫一般比较多发。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在放养的鹅中多发。剑水蚤吸附在水草上,鹅比较易感。一般情况下:剑水蚤在每年4"-'10月份生长,因为这个时候水草茂盛,到了10月份后,尤其是12月份至0此年3月份,剑水蚤死亡,这个时候鹅的绦虫发病少。  相似文献   

18.
1病原体及生活史 牛脑多头蚴病的病原体是多头绦虫,成虫在终宿主犬、狼、狐狸的小肠内寄生。幼虫在奶牛、黄牛牦牛等偶蹄类的脑内,有时亦能在延脑或脊髓内发现,是危害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寄生在终宿主体内的成虫,其孕节脱落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节片虫卵散布在牧场上或饲料、饮水中,被牛、羊(中间宿主)吞食而进入胃肠道。虫卵在小肠内孵化成六钩蚴,经肠内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流行特点绦虫虫体呈带状、扁平、淡白色,根据各绦虫种类不同,短的体长0.5毫米,长的可达250毫米。鸡绦虫孕节随宿主粪便排至体外,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消化道逸出六钩蚴,移行到适当组织,经2~4周,发育为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禽吞食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用吸盘或顶突固着在患鸡的肠壁上,经2~3周发育为绦虫成虫,并开始向外界排出孕卵节片。鸡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蛞蝓、蚂蚁、赤拟谷盗、  相似文献   

20.
矛形剑带绦虫病是水禽(主要是鹅)的一种常见而危害性最大的寄生虫病.虫体寄生在鹅的小肠内,常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消瘦和出现神经症状,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矛形剑带绦虫(Drepanidotaenia lanceolata)是鹅肠道中的一种大型绦虫.活虫体呈黄白色,由许多节片组成,前面的节片较小,后面的节片宽大.虫体长60~160毫米,宽14毫米.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中,虫卵排出后,在水中被它的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