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蛋白大豆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对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蛋白大豆冀豆12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鼓粒期以后开始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升高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密度为22.5万株/hm~2时,群体产量3 736.67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郑单22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滴灌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以中熟春大豆品种‘新大豆27号’和品系‘11-109’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18.0 (D1)、28.5 (D2)、36.0 (D3) 万株/hm2 3个不同种植密度,并对其群体上、中、下三个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做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密度由D1增加到D2,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显著增加;密度由D2增至D3,叶面积指数继续增加,而干物质和产量不再继续增加;增加密度明显降低植株7节以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结荚节位,降低单株粒数、粒数和经济系数;新大豆27号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速率等对密度的响应不如11-109敏感。D2是两品种(系)的适宜密度,新大豆27号籽粒产量为5551.13 kg/hm2,较11-109高14.73%。超高产春大豆品种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不如高产品种敏感。  相似文献   

4.
肖鑫辉  李向华  刘洋  张应  王克晶 《作物学报》2011,37(7):1301-1307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万株 hm-2时充分发挥了生长潜能,可获高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开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大于叶片,主要影响茎秆干物质积累;成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降幅小于叶片,主要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乳熟期以后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茎秆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叶片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加。密度3~9万株 hm-2时茎秆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贡献率大,10.5~13.5万株 hm-2时叶片对籽粒库建成影响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肥密因素下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肥密因素对酿造高粱龙杂5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施肥量因子5个水平,副处理密度因子4个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酿造高粱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叶面积指数提高,产量增加,子粒淀粉含量下降,子粒单宁含量上升。随施肥量增加,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子粒淀粉含量均下降,子粒脂肪含量上升。在施肥量375kg/hm 2条件下,随钾肥比例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均增加。本研究认为15.4万株/hm 2的种植密度、375kg/hm 2(N∶P∶K=1∶0.7∶1.6)的施肥量是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共生期和密度对棉田套播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设置3个共生期: 棉油共生10 d (T10)、20 d (T20)和30 d (T30)及4个种植密度 30 (D1)、45 (D2)、60 (D3)和75万株 hm–2 (D4)裂区试验。结果表明: (1)同一密度下, 延长共生期, 越冬期、蕾薹期和花期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均增加, 促进了根系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 根冠比、株高、根茎粗增加, 茎秆酸不溶木质素和总木质素含量下降, 可溶性糖、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升高。油菜根倒角度虽增加, 但茎倒角度、总倒伏角度减小, 油菜单株和群体产量均增加, 以T30D2群体产量最高。(2)密度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共生期不同存在差异。相同共生期处理下, 随密度增加, 单株绿叶数减少, 根系干物质、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降低, 单株产量降低。T30条件下, 叶面积指数(LAI)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D3密度时, LAI最大; 在T20、T10条件下, LAI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群体产量与LAI变化趋势一致。在T30、T20处理下, 茎倒角度随密度增加呈先降后增趋势, 在T10处理下, 则逐渐增加, 与茎秆纤维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 两试点均为T30D3田间总倒伏角度最小。(3)武穴及天门试点棉田套播油菜产量所要求的共生期及密度最优配置分别为29.8 d、48.8万株 hm–2, 29.7 d、57.6万株 hm–2; 在此配置下, 两试点油菜产量理论值分别为3243.0、3082.8 kg hm–2, 与当地棉田套播油菜常用栽培模式(共生期15 d, 密度15.0~22.5万株 hm–2, 产量约2625 kg hm–2)相比, 可实现增产23.5%、17.4%。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对农大486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对紧凑型品种农大486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增加到一定值后,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随密度越大,群体内光的分布越不均匀,且在中部影响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光合势和叶面积衰亡速率逐渐增加,抽雄一成熟净同化率逐渐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增加,但随密度的增加,干物质增加速率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新疆棉花生长前期易受低温冷害气候影响造成的种植密度偏低、产量下降。试验以‘农大棉4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密度设2个处理:19.2万株/hm2(M1)和14.4万株/hm2(M2),副区缩节胺喷施时间设延迟4个处理:0天(D0)、3天(D3)、6天(D6)、9天(D9),研究不同低密度条件下,缩节胺喷施时间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缩节胺喷施时间减弱了其对棉花生长的抑制作用,可更好发挥棉花单株优势,塑造不同株型,使叶面积指数增加9.19%~45.34%,SPAD值减少1.28%~5.03%,净光合速率减少5.18%~15.75%,伏桃增加4.66%~18.53%;而种植密度的减小使叶面积指数减小24.42%,SPAD值增加2.66%,净光合速率增加5.57%,药后20天吐絮率增加8.59%,单株结铃数增加22.98%,籽棉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3>D6>D0>D9。因此,在低密度19.2万株/hm2和14.4万株/hm2下,建议缩节胺喷施时间应分...  相似文献   

9.
赵小光  赵鹏涛  翟周平  尚毅 《中国种业》2024,(2):103-106,113
为给陕垦 224 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不同密度水平下测定了小麦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光合相关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等光合指标,并对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加一直下降,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 CO2 浓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旗叶面积、总叶面积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一直升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折合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陕垦 224 的适宜种植密度在 15 万 ~20 万株 /667m2。研究结果为陕垦 224 的高光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移栽密度对草果种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恩  王根润  刘艳红  车远光 《种子》2012,31(6):83-84
目的:为探明草果两段育苗最适的移栽密度及草果种苗质量标准。方法:通过不同移栽密度对草果子床育苗种苗质量影响的研究,设3个不同的移栽密度,分别是高密30株/m2、中密22.5株/m2、低密15株/m2,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结论:从移栽后的30 d开始,密度显著地影响草果种苗的植株高度、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重;草果子床育苗移栽密度不宜大于22.5株/m2,且经过子床120 d育苗后的草果种苗成苗质量分别应达到:株高约35.0 cm、单株叶面积约200 cm2/株、单株干物质重约1.30 g/株范围标准。  相似文献   

11.
温度变化对河套灌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温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作用,笔者通过连续3年在河套灌区进行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出苗至各发育期的累积积温对玉米单株干物质总重起决定性作用,积温越高,单株地上干物质重越大;(2)出苗至各发育期的累积积温和叶面积指数LAI、植株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二项式回归关系,随着积温的升高,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先增加,待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收获,叶面积指数和植株高度慢慢下降;(3)拔节期的积温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各发育期的积温均呈负相关,七叶期、抽雄期及成熟期积温与秃尖长呈负相关显著;乳熟期积温与棒重呈显著负相关;(4)播种—拔节—抽雄期的积温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5)播种—七叶、播种—拔节期的积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的雌雄穗发育,秃尖长越短。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郑单23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郑单23为试验材料,在30000、37500、45000、52500、60000、67500和7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郑单23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23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产量在52500株/hm2时最高,达9141.67kg/hm2;在3.0-7.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郑单23的株高、穗位升高,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经济系数表现为减–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棉花的经济产量主要是通过绿色的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积累起来的。为了夺取棉花高产,在苗期应迅速提高叶面积系数,使棉花早发稳长,充分利用光能。开花结铃期又要稳定合理的叶面积,使它们合成更多的光合产物一干物质,为棉铃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叶面积的增加,光合产物也不断增加,产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叶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如群体过大,势必造成棉田荫蔽,单位面积上积累的总干物质并不增加,干物质分  相似文献   

14.
单粒精播密度对幼龄果园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山西幼龄果园间作花生单粒精播的最适密度,以晋花7号花生为试验材料,在幼龄果园间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单粒精播密度与双粒穴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随精播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单株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双仁果率和饱果率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当单粒精播密度为18.0和21.0万穴/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速率均高于对照(双粒穴播处理)。由2014年试验数据结合产量趋势方程得出,单粒精播最适密度为19.18万穴/hm2,与对照双粒穴播相比,可节种20.8%,增产7.39%。  相似文献   

15.
氮密交互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氮密交互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通过设置4种不同种植密度和3种施氮模式,研究氮密互作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单株叶片、茎秆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密度为14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位面积的叶片、茎秆和荚果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当密度为21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最多,密度高于21万株/hm~2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同密度条件下,播种前(基肥)和初花期(追肥)各施纯氮20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同化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结果证明,红小豆产量随着花荚期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花荚期后干物质的增加对红小豆高产更重要。本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红小豆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单粒播种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泉花551’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筛选其最优种植密度,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在单粒播种条件下,花生株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态势;单株分枝数、结果枝数、荚果数、单株生产力和叶绿素含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态势。在本试验设置的播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处理R4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达显著水平,其较高的产量与其合理的干物质分配和较强的光合能力等有关。不同密度处理对花生籽仁品质影响较少。各处理以R4处理最适宜,既可促进单株健壮发育,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同时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发展,促进群体荚果产量的提高,实现花生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光合势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单株干物质积累则呈现降低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玉米群体和个体的产量性状相对较为协调的种植密度为:先玉335为7.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超高产春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19.
增施氮肥、硼肥对花期遮阴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遮阴已成为影响夏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提高玉米耐阴性可为高产、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苏玉29’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小喇叭口期增施氮肥、硼肥缓解花期遮阴胁迫对夏玉米形态建成、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处理降低了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并延长了散粉吐丝间隔期。与遮阴处理比,小喇叭口期增施硼肥、氮肥不同程度提高了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且同时增施硼肥、氮肥增幅最大。遮阴处理显著增加了秃尖长,降低了穗粒数和粒重,增施硼肥氮肥缓解了遮阴对突尖长、穗粒数和粒重的影响。增施硼肥、氮肥和同时增施硼肥、氮肥处理产量分别较遮阴处理提高36.7%、8.0%和43.1%。遮阴处理降低叶面积影响干物质积累,产量的降低与突尖增长、穗粒数减少和粒重降低有关。小喇叭口期增施硼肥和氮肥是缓解花期遮阴对产量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大田条件下, 以益农103、先玉335和登海661为材料, 设置3个播种期(5月3日,5月28日,6月22日)和4个密度处理(4.5万株 hm-2,6.0万株 hm-2,7.5万株 hm-2,9.0万株 hm-2), 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 分析播期、密度和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的关系及其积温模型。结果表明: (1)将3个播期玉米不同处理的最大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出苗至成熟的积温分别定为1, 建立了相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相对积温的Richards模拟模型, 方程式为y = 1.1044/(1+e2.0253-5.1927x)1/0.4448, r=0.9950**。(2)方程参数a值(终极生长量参数)基本为1;b值(初值生长量参数)和c值(生长速率参数)在播期、品种间变异较大, 密度间变异较小;d值(形状参数)在播期、品种和密度间变异较小, 可见播期主要通过调节参数b、c值来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应用2008年本试验和另一试验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准确度(以k表示)均在1.0486**以上;精确度(以R2表示)均在0.9534**以上。(3)拔节期至蜡熟期是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对密度的敏感反应期;晚播玉米所需积温在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的缓慢增加和下降阶段逐渐减少,在快速增加阶段逐渐增加。全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表现为先玉335>登海661>益农103;且早播>中播>晚播;密度越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越大, 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