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与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花蒺藜草小穗结构与分布、小花开花习性的观测表明:少花蒺藜草是雄花两性花植物,每小穗由两朵小花构成,第一朵小花是两性花,第二小花是雄性花.自花传粉是其主要的授粉方式,小花沿着穗顶部依次向下开放,具有2个小穗的刺苞在穗部所占比例为61.88%.种子的生长部位和大小影响其发芽率、平均发芽速度.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晚的小穗可提高成熟较早的小穗中种子的发芽率,而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早的小穗不会影响成熟较晚的种子的发芽率,但种子变成狭长形.  相似文献   

2.
高羊茅幼穗分化过程及开花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露  胡玉咏  王兆龙 《草地学报》2009,17(2):197-201
为阐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生殖生长过程,2008年4月下旬对高羊茅幼穗分化过程和开花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高羊茅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苞原基分化期,1次枝梗原基分化期,2、3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小穗及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5个时期;高羊茅开花的规律性很强,总穗轴最上部的小穗最先开花,然后向下进行,基部小穗最后开花;每个枝梗最上部的小穗最先开花,其次是该枝梗基部小穗开花,然后向上进行,上部数第2个小穗最后开花;小穗则是基部小花最先开放,然后向上顺序开放。  相似文献   

3.
郝峰  徐柱  闫伟红  李平  刘英  扈延成 《草地学报》2011,19(4):668-673
为了解不同草原生态区域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 Vahl.)的形态变异及其亲缘关系,对17份种质材料的27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态遗传变异较高,变异系数范围在9.13%~54.76%之间,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小穗数、分蘖数、分枝着生小穗数、叶片长、秆直径、分枝长和株高等;变异系数较小的性状有穗节数、小穗轴节间长、小穗长、外稃长、内稃长、叶舌长、内稃宽、花药长、第二颖脉数、外稃宽等。叶片宽、分枝长、穗长、叶片长、秆直径、株高、小穗含小花数、小花数、小穗宽、花药长、小穗轴节间长等11个指标对总变异的贡献最大。并对27个性状进行了分类和性状间相关性聚类研究,17份材料聚类分析展示了不同材料间的亲缘关系。此形态变异研究为深入研究种质资源及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野生优质牧草——垂穗披碱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学特征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披碱草属多年生疏丛型上繁禾草,在青藏高原海拔2500~4000m的地区广泛分布,生长植株根系发达,播种当年须根人土可达50cm左右。茎秆直立,株高80~100cm;叶片扁平,叶长8~15cm;穗状花序长15~20cm,小穗排列略偏于一侧,通常弯曲下垂;穗轴每节具小穗两枚,渐近穗轴顶端者1枚,每小穗含3~4朵小花,其中仅2~3朵小花发育,成熟后带紫色,具芒;颖果,种子千粒重为3.4~4.9g。  相似文献   

5.
试验观察了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的幼穗分化过程和开花习性,将草地早熟禾幼穗分化过程划分为5个时期:第一苞原基分化期,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二、三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小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草地早熟禾整个穗的开花过程历时约1周,总穗轴上一次枝梗的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小穗上颖花的开花顺序是自下而上;各枝梗上开花顺序是顶端花先开,然后再自下而上直至顶端倒数第2穗上颖花开完为止。根据幼穗分化时期与物候期的关系,针对草地早熟禾穗发育和种子产量形成的调控措施应在不同的物候期进行。  相似文献   

6.
披碱草属8种野生牧草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14项穗部性状对披碱草属8种(Elymus spp.)101个野生牧草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的各居群之间以及采自不同地区同一种的各居群之间表现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披碱草属牧草种间存在差异,14项穗部性状中,肥披碱草(E.excelsus)有9个性状(穗长、穗宽、小穗长、小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第一外稃芒长、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均为最大值;黑紫披碱草(E.atratus)的穗宽、第一外稃长、第一颖芒长3个性状均为最小值;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第一颖芒长>旗叶与穗基部长度>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宽>第一外稃芒长>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小穗宽>穗长>小穗长>第一外稃长>第一内稃长。8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垂穗披碱草(E.nutans)>老芒麦(E.sibiricus)=披碱草(E.dahu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肥披碱草>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短芒披碱草(E.breviaristatus)>黑紫披碱草;居群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老芒麦>肥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黑紫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圆柱披碱草>麦薲草;表型分化系数为麦薲草>圆柱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老芒麦>肥披碱草>短芒披碱草>黑紫披碱草;8个披碱草属牧草的多样性是由居群内和居群间多样性共同引起的,不同物种其多样性二者所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对长穗偃麦草幼穗的分化和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幼穗分化是一个持续过程,可分为8个时期: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长穗偃麦草幼穗的分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整个穗上,中上部的小穗最先发育,然后逐渐向上、向下发育,基部的小穗最后发育;在每一小穗上,基部的小花最先发育,然后由基部向上逐渐发育。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境条件下冰草穗部性状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学角度,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14个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天然(种)居群的共计280个个体10个穗部性状(穗长、穗宽、每穗节数、穗轴第1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宽、第1颖长、第2颖长、小穗小花数和第1小花外稃长)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4个种群在所有性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穗长、每穗节数、穗轴第1节间长和小穗长等性状差异表现尤为明显.揭示了冰草种内不同种群间及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9.
1植物学特征垂穗披碱草(E lym us nutans G riseb)为披碱草属多年生疏丛型上繁禾草,在青藏高原海拔2 500~4 000 m的地区广泛分布,生长植株根系发达,播种当年须根入土可达50 cm左右。茎秆直立,株高80~100 cm;叶片扁平,叶长8 ̄15 cm;穗状花序长15~20 cm,小穗排列略偏于一侧,通常弯曲下垂;穗轴每节具小穗两枚,渐近穗轴顶端者1枚,每小穗含3 ̄4朵小花,其中仅2 ̄3朵小花发育,成熟后带紫色,具芒;颖果,种子千粒重为3.4~4.9 g。2生物学特性垂穗披碱草属典型的寒温-亚寒带类型,具有较强的低温生长特性,抗寒能力强,在-40℃以下的严寒条件下能正常…  相似文献   

10.
对收集的国内外77份鸭茅材料的15项穗部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77份材料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334),每穗轴小花数、旗叶宽、主穗轴第一节间长、旗叶长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较高。聚类分析将77份材料分为4组;鸭茅的穗部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重、穗长、穗宽、小穗长、内外稃长、内外颖长、旗叶长和宽等性状是对主成分分析影响较大的因素,也是造成这些鸭茅资源穗部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12份旱雀麦(Bromus tectorum)材料的31个性状做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范围为3.90%~37.76%.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穗轴第一节间长、小穗数、分蘖数、第二颗脉微、小穗长、小穗小花数.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96%.主轴轮生分枝数、叶片长、穗长、小花教、分枝着生小穗数、小穗长...  相似文献   

12.
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开花持续期为33d,一般情况下穗轴中部的小穗先开花,以后逐渐向顶部和基部发展;一个花序上的小花开花大部分集中在前6d,大约占893%;多年生黑麦草花后26~27d,小穗干重最大,其含水量为4115%,种子不易落粒,为种子适宜收获期。在种子生产方面,构成因子(株穗数,小穗数)与影响因子(株高,叶重)共同对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的种子产量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生殖特性及种子产量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开花持续期为 33d ,一般情况下穗轴中部的小穗先开花 ,以后逐渐向顶部和基部发展 ;一个花序上的小花开花大部分集中在前 6d ,大约占 89 3% ;多年生黑麦草花后 2 6~ 2 7d ,小穗干重最大 ,其含水量为 41 1 5 % ,种子不易落粒 ,为种子适宜收获期。在种子生产方面 ,构成因子 (株穗数 ,小穗数 )与影响因子 (株高 ,叶重 )共同对草坪型多年生黑麦草的种子产量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材料,设置2个生长环境(荒漠绿洲区、高海拔地带),通过观测幼穗分化进程及开花习性,探究生境对无芒雀麦幼穗分化及生殖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幼穗分化从分蘖期开始至抽穗期结束,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和完穗期8个时期。幼穗分化是从生长锥顶端第1枝梗原基与小花原基开始分化,相同小枝梗上原基与小花原基均是自下逐渐向上发育;整穗是从顶部向下逐渐开花,下部枝梗开花时间小于上部枝梗;小穗上的小花由下向上逐步开花。与荒漠绿洲区相比,高海拔地带的无芒雀麦幼穗分化时间晚,周期缩短,穗部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和种子千粒重较低,但高海拔地带单穗成熟种子粒数与单位面积内种子产量高,更适合无芒雀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5.
老芒麦、诺丹冰草结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老芒麦Elymus sibilicus和诺丹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的结实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穗之间结实率的变化较大;小穗上各小花位置的结实是随机的,最顶部的可育小花结实率明显低于其基部小花.每穗中部所结种子重于顶部和基部种子,基部种子最轻.对每小穗而言,基部小花所结种子最重,由基部向顶部种子质量逐渐递减.种子质量的变化与穗部开花顺序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幼穗分化过程与规律,以柳枝稷低地型品种"Alamo"为材料,对其幼穗分化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记录对应大田植株形态。结果发现:柳枝稷幼穗分化是一个慢-快-慢的过程,可分为9个连续的时期:苞原基分化期、枝梗原基分化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花药四分期、花药伸长期、羽状柱头形成期,每个时期均具有与之对应的植株外观形态以供判别分化进程。柳枝稷幼穗分化起始至分化完全历时约3个月,植株历经拔节、孕穗、抽穗而开花,花序从上到下依次开花,花期可达3~4周。  相似文献   

17.
正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由万建民院士领衔的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揭示了水稻穗顶部小花退化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为高产品种选育以及在生产上避免因穗顶部退化引起的减产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植物细胞》上。万建民介绍,水稻、玉米、小麦、谷子等主要农作物穗顶部小花退化,对其最终产量有重要影响;穗顶部小花退化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同时也受低温和肥水等环境胁迫影响,是水稻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目前,学界对水稻穗顶部小花退化  相似文献   

18.
李长慧  李淑娟  张静  孙启忠 《草业科学》2013,30(8):1189-1193
2011年9月-2012年5月对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幼穗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梭罗草幼穗分化是具有明显特征的连续变化过程,按库别尔曼划分原则可划分为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8个时期。分化发育过程中,复穗状花序中上部小穗发育最快,后依次向上、向下进行,基部小穗发育最慢;复穗状花序的开花顺序是从中上部开始, 依次向上、向下进行;每个小穗的开花顺序是基部先开花,依次向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高麦草在河西走廊中段的生长条件下播种次年可收获种子,通过分析各生长构件;叶茎,叶鞘重量,第一节致第三节节长,第一叶片至第三叶片的叶片长,小穗数和穗长与单株穗重的关系,发现:在所有的生长构件中,穗重要重要的构成因素是叶鞘重(X3),其次是茎重(X1)通过叶鞘重对穗重产生间接正效应;穗长和小穗数量穗重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高麦草的种子产量与营养器官密切相关,同步增长。穗重由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预  相似文献   

20.
《草业科学》2008,25(3):136-136
品种来源:以1992年采自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冷山林场的野生种为原始材料,从1993年开始引种栽培驯化而成。 品种特征特性:多年生丛生型禾草。株高1.0~1.2m,须根系,具短根茎,基部分蘖数3~7个。叶片条形,长20~24cm,宽8~10mm,叶舌膜质,长约1mm。穗状花序,直立,穗长15~20cm,穗轴上小穗互生,每节1小穗,下部偶有2小穗,小穗排列疏松;颖披针形,稍短于外稃,外稃条状披针形,脉不明显,内、外稃近等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