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病,目前全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  相似文献   

2.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发病日趋严重,而农民往往忽视对该病害的防治.纹枯病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发生,发病株率22%~71%,个别地块或品种甚至达100%,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在15%左右,发病重时果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制约玉米增产的重要病害因素之一,而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3.
玉米纹枯病是我省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省玉米产区零星发生上升为吹要病害。笔者认为,随着高产密植品种的推厂、土肥条件的改善。玉米纹枯病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玉米纹枯病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30%~40%。2005年我市邵原镇花园村134公顷玉米制种田严重发生玉米纹枯病危害。病株率72%~100%,出现大面积枯死,减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通常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由此导致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在北方地区,近年来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那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5.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给公司和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一般套种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发病率达10%~25%,严重达48.6%,造成减产约25%。目前对此病的防治措施仍采用抗病品种为主,但因品种的选育周期长,  相似文献   

6.
玉米苗枯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新型病害。近几年在山东省主要玉米产区不论在发病面积还是在为害程度上都有迅猛发展之势。该病发生一般的地块.造成玉米缺苗断垄,发病重的地块大量死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2010年山东省日照市夏播玉米发病面积达1.33余万hm2,轻者减产10%~15%。严重的减产幅度达20%以上,已成为当地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趋于严重的原因及抗病育种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据1975年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天津等9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丝黑穗痫损失粮食约达32500万kg。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各地种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火焰苞、灰苞、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县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的达30%。因玉米丝黑穗病危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9.
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近年来,在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由于注意推广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而且春季少雨干旱,导致此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一般地块发病率达10%左右,个别地块高达50~6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丝黑穗病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发现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80年代此病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有上升流行的趋势,平均发病率达20%~30%,严重时可达50%,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玉米黑粉病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又称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于各玉米产区,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在全国大面积发生,给玉米生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如2000年全国玉米发病面积180万hm^2,绝收3万hm^2。一般减产10%~30%。2001年豫北山区发病率5%~10%,严重地块15%~30%。一般山区和丘陵地带比平原地区发病重。发病早,病瘤大,特别是果穗或植株中部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山东位于我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黄淮海玉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雨量550~950毫米,无霜期180~220天,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10℃以上的积温3800~4600℃。具有进行玉米生产的自然条件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玉米茎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国内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河南、河北、广西、吉林等20多个省份相继发生,大田发病率在10%~15%,严重地块达80%以上,甚至完全枯死。目前仍呈扩展趋势,危害逐年加剧,已成为继大、小斑病、丝黑穗病之后玉米生产上的又一个重要的病害。此病一般是在玉米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14.
玉米纹桔病属世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且日趋严重。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30%,重病田达50%以上。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纹枯病发展蔓延迅速,已成为制约玉米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自然优势 山东省位于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黄淮海玉米区。这一区域,玉米播种面积约747万公顷,占全国的32.7%,玉米总产量占全国的35.5%,单位面积产量5.3吨/公顷。山东省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好,与玉米的生育进程所需的光照.降水资源同步.十分利于玉米生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玉米小斑病发生前期化学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多发生于我国温暖潮湿的产区,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在生育前期对生育后期发生的小斑病进行有效防治,本文通过平板抑菌、温室和田间接种试验筛选11种化学杀菌剂或木霉菌生防制剂.结果表明:H04木霉菌制剂、甲基托布津、烯酰吗啉-锰锌3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在温室和田间对玉米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山21杂交种的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南山区特殊立体生态特点和山西玉米产区的主要问题,从品种的适应性,遗传基础,生态类型间的关系考虑,选育适宜西南山区的玉米杂交种,1998年在杂交种产量比较试验中,西山21比对照交三单交增产17.9%,在1999-2000年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西山21比对照交三单交增产12.9%,和15.85%,西山21杂交种表现抗逆性强,果穗大,结实性好,熟期适中,高产质优等特征,适宜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玉米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玉米青枯病又名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发生的整株很快青干枯死的突发性病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危害玉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遍及全国玉米产区,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危害大,一般发病率10%左右,重的20%-30%,更重的达60%以上,甚至全田枯死,被育种家称为玉米头号病害,被我国列为抗病育种主要对象。2006年濮阳市玉米大面积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玉米青枯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为此我们对玉米青枯病的发生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预防和控制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双城市主栽作物,年播种面积20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0万亩的80%,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种是玉米产区的迫切需要。喷必绿氨基酸叶面肥是一种高科技产品,通过叶喷,能促进作物生长,提早成熟,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近年来,在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由于注意推广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而且春季少雨干旱导致此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一般在10%左右,个别地区高达50—6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丝黑穗病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