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合理地选择和配置城市绿化植物,使城市绿化达到景观和保健疗养的需求,采用旷场试验,连续6 d测定了碰碰香和车轴草茎叶挥发物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白鼠嗅闻碰碰香茎叶挥发物后运动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兴奋性减弱。2)小白鼠嗅闻车轴草茎叶挥发物后中央格运动路程/运动总路程(C/T)增加、探索能力提高,碰碰香反之。3)碰碰香茎叶挥发物能明显提高小白鼠的进食量(P≤0.05),提高率为对照组的7.55%~26.23%,而车轴草茎叶挥发物对小白鼠的食欲无明显影响。4)碰碰香和车轴草挥发物都能明显改善小白鼠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粪便颗粒数显著<对照组(P≤0.05),且碰碰香的效果明显高于车轴草。5)碰碰香和车轴草茎叶挥发物都能提高小白鼠的体质量,且碰碰香的提高率明显高于车轴草(P≤0.05)。总体而言,碰碰香茎叶挥发物可以使小白鼠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探索能力下降,不适宜在科研环境、试验室等栽植;而车轴草茎枝叶挥发物可以增强小白鼠的探索记忆能力、使其精神放松,建议在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医院病房多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病人的焦虑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对结肠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分为对照组、DSS组、干酪乳杆菌组和干酪乳杆菌预防组,通过旷场试验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统计并比较不同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肠道上皮、炎性浸润、粪便潜血等的变化;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小鼠在旷场箱中活动的距离及在中央区域停留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2)与DSS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结肠长度、小鼠体重显著增加,组织学评分和疾病活跃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肠道结构更加完整。综上,干酪乳杆菌可减轻小鼠焦虑样行为,缓解DSS对小鼠结肠的损伤,发挥对急性肠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出对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成虫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物。【方法】使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白星花金龟雌、雄成虫对10种寄主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白星花金龟对不同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具有显著差异,且雌、雄成虫对同种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存在差异。白星花金龟雌成虫对壬醛、芳樟醇、1-辛烯-3-醇及正己醇具有较强的正趋性;雄成虫则对芳樟醇、1-辛烯-3-醇、正己醇、反-2-己烯醇及正己醛呈现正趋性。【结论】芳樟醇、1-辛烯-3-醇及正己醇可以作为白星花金龟植物源引诱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金华佛手醇提取液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小鼠3g/(kg.d),6g(kg.d)佛手醇提取液,连续15d,观察小鼠开场行为、学习记忆能力,脑单胺类神经递质(DA、5-HT、NA)含量。实验结果,小鼠在新环境中自发活动显著减少,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增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含量显著提高,金华佛手醇液能改善小脑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和受桉蝙蛾幼虫危害的桉树树干及其林下浅层土壤挥发物的组成与含量,探究桉蝙蛾幼虫由地栖环境向树栖危害的转移机制,为其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健康和受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树干及其林下浅层土壤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挥发物的组分及含量,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选择5种挥发物用于测定桉蝙蛾幼虫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从健康和受害桉树树干及浅层土壤中分别鉴定出17、47和23种挥发物。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与受害树干挥发物的比较中,左旋-β-蒎烯、3,3-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烯和左旋-α-蒎烯的重要性较高;桉树树干(健康及受害)与浅层土壤挥发物的比较中,左旋-β-蒎烯、莰烯、桉叶油醇、邻伞花烃、3,3-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烯和左旋-α-蒎烯的重要性较高。行为测定结果显示,莰烯和邻伞花烃(浓度10 mg/mL)分别对桉蝙蛾3龄幼虫具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的引诱作用。【结论】桉树树干挥发物中的邻伞花烃和莰烯均可显著吸引桉蝙蛾3龄幼虫,且均在受害桉树树干挥发物中含量更高,推测二者对桉蝙蛾幼虫寻找寄主植物的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跑台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运动1组(E1组)、运动2组(E2组).每天腹腔注射120 mg/kg D-半乳糖和100 mg/kg亚硝酸钠造模,连续8周.E1、E2组每天以10 m/s分别跑100、200 m.第9周采用Mom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取大脑海马测定总巯基、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E2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高(P<0.05);正常组、E1、E2组海马组织中总巯基含量及正常组、E1组AchE含量升高(P<0.01或0.05).结论 跑台运动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中抗氧化及胆碱能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茯苓水提液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通过跳台法观察茯苓水提液对东莨菪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小鼠和30%乙醇所致记忆再现障碍模型小鼠的影响.结果1)茯苓水提液能减少东莨菪碱所致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小鼠5min内学习及记忆实验的错误次数,延长潜伏期,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茯苓水提液能减少30%乙醇所致记忆再现障碍模型小鼠测试实验中5rain内错误次数,延长潜伏期,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茯苓水提液能改善化学药物所致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EP-1是由炔雌醚和左炔诺孕酮按照1:2的比例配制而成的一种用于鼠类不育控制的激素类复合不育剂,对鼠类的繁殖及繁殖行为等有一定影响,但对鼠类空间学习与记忆、焦虑行为等非繁殖行为的影响还没有报道。为此,用0 (对照)、1.0、2.0、3.0 mg/kg剂量的EP-1对昆明小鼠(Mus musculus)进行灌胃处理,然后用Morris水迷宫和高架十字迷宫分别测定其空间记忆、焦虑行为。结果发现灌胃后15 d,剂量为2.0 mg/kg的EP-1使小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下降,但30 d后其空间记忆能力有所恢复,表明2.0 mg/kg剂量的EP-1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降低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但不同剂量的EP-1对小鼠焦虑行为无显著影响。该结果可以为从对非繁殖行为的影响的角度研究EP-1对鼠类的作用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影响,以了解其是否具有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作用.方法用不同剂量的紫苏油、松籽油、核桃油连续给小鼠灌胃6周,然后采用跳台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紫苏油、松籽油、核桃油在小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测定指标即错误次数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次实验剂量范围内,不同剂量的紫苏油、松籽油、核桃油可以提高小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珍珠梅花挥发性物质日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GC—MS技术研究了珍珠梅挥发性物质组成及日动态变化规律。共检测到61种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具有日动态变化的特点,这种动态变化体现在释放含量水平和组成两个方面。各类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显著水平并不相同。在珍珠梅挥发性物质中,检测到高含量的含氮化合物、苯甲醛和异戊醇等刺激性较强的有毒物质,为此对珍珠梅花挥发性物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4个桂花品种鲜花挥发物成分TDS-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和TDS - GC - MS联用技术对金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thunbergii)、银桂(O.fragrans var.latifolius)、丹桂(O.fragrans var.aurantiacus)和四季桂(D.fragrans var.semperflorens)4个品种的鲜花挥发物(VOCs)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桂VOCs中主要成分为(Z)-β-罗勒烯(相对含量20.6%)、β-紫罗兰酮(13.8%)、β-蒎烯(11.0%)和柠檬烯(7.3%);银桂主要为B-紫罗兰酮(39.7%)、γ-癸内酯(8.9%)、α-紫罗兰酮(8.6%)和(Z)-乙酸-3-已烯酯(6.9%);丹桂主要为β-蒎烯(17.2%)、柠檬烯(11.2%)、(Z)-β-罗勒烯(8.2%)和(E)-B-罗勒烯(6.1%);四季桂主要为β-紫罗兰酮(15.7%)、α-紫罗兰酮(8.2%)、β-蒎烯(7.2%)和(Z)-β-罗勒烯(6.7%).不同桂花品种鲜花VOCs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不同.研究结果将为桂花品种资源保护、开发及园林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迷宫法研究了银杏叶提取物(EG b)对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大鼠海马中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O S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去卵巢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下降,海马中ChAT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NO S1阳性神经元(除CA 2区)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EG b对雌激素缺乏所致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是通过增强海马中ChAT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和抑制NO S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黄兰开花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兰(Michelia champaca L.)开花过程中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以黄兰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瓣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兰开花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从黄兰开花过程的6个阶段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香叶烯、β-榄香烯、芳樟醇、安息香酸甲酯、β-蒎烯、桉油精是构成黄兰花香气的主要成分。在黄兰不同开花阶段,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对含量存在不同变化趋势,β-榄香烯、安息香酸甲酯、衣兰烯等的相对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β-蒎烯、罗勒烯、桉油精等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石竹烯、α-荜澄茄烯、大牻牛儿烯B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结论】黄兰不同开花阶段,挥发性有机成分及含量差异明显,其主要成分具有药用保健作用。因此,黄兰是营造保健型芳香植物景观的优良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野生玫瑰鲜花芳香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我国不同产地野生玫瑰鲜花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野生玫瑰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明显.牟平野生玫瑰共检测出64种成分,醇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荣成野生玫瑰共检测出48种成分,醇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珲春野生玫瑰共检测出56种成分,醇类和酯类化合物是它的主要香气成分;庄河野生玫瑰共检测出56种成分,醇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不同的芳香物质组成,使野生玫瑰产生不同的香气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同一时间内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鲜叶、鲜嫩枝和鲜花的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黄心夜合鲜叶、鲜嫩枝和鲜花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去掉峰值0.49以下的峰,从黄心夜合鲜叶、鲜嫩枝、鲜花分别检测出21种、31种和25种成分,3种不同组织样品共有2,4-二异丙烯基-1-甲基环己烷、γ-依兰油烯、4(14),11-桉叶二烯、γ-榄香烯等4种成分,而鲜叶与鲜嫩枝都释放共同的12种挥发性成分,鲜嫩枝与鲜花都释放共同的13种挥发性成分,鲜叶与鲜花都释放共同的4种挥发性成分。黄心夜合鲜叶、鲜嫩枝和鲜花的挥发油成分在提取材料选择、挥发性成分利用与养生保健群落的营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实验采用循环潮水式灌施营养液法对适合白桦容器育苗栽培用的营养液浓度进行了比较试验 .对不同营养液处理的试材白桦生长状况 (包括植株生长量、叶绿素合量、光合能力及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等 )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处理的欧洲盆花标准营养液Sonneveld液中 ,以 1S浓度处理的白桦小苗生长表现最佳 .用山崎肯哉公式计算得出 ,适合白桦容器育苗栽培的最佳营养液配方为大量元素 (mmol·L- 1 ) :N 9 16 ,P 3 48,K 3 78,Ca3 2 5 ,Mg 0 79.  相似文献   

17.
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植被现状及分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 ,已经不存在原始林 ,但在局部地段仍然较好地保存着具有原生性森林景观特征的蒙古栎林和胡桃楸林 .植物群落划分为 4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 ,2 2个群系 .针叶林主要有油松林、侧柏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阔叶林有蒙古栎林、山杨林、白桦林、胡桃楸林、黑桦林 ;灌丛主要有荆条灌丛 ,三裂绣线菊灌丛、照山白灌丛、平榛灌丛、毛榛灌丛、六道木灌丛和胡枝子灌丛 ;灌草丛主要有荆条 -野古草 -隐子草灌草丛、三裂绣线菊 -野青茅 -披针苔草灌草丛 ;草甸主要有野青茅草甸 ,大齿山芹 -梅花草 -日本乱子草草甸 ,远东芨芨草 -红柴胡 -拳参草甸等在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 ,已经不存在原始林 ,但在局部地段仍然较好地保存着具有原生性森林景观特征的蒙古栎林和胡桃楸林 .植物群落划分为 4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 ,2 2个群系 .针叶林主要有油松林、侧柏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阔叶林有蒙古栎林、山杨林、白桦林、胡桃楸林、黑桦林 ;灌丛主要有荆条灌丛 ,三裂绣线菊灌丛、照山白灌丛、平榛灌丛、毛榛灌丛、六道木灌丛和胡枝子灌丛 ;灌草丛主要有荆条 -野古草 -隐子草灌草丛、三裂绣线菊 -野青茅 -披针苔草灌草丛 ;草甸主要有野青茅草甸 ,大齿山芹 -梅花草 -日本乱子草草甸 ,远东芨芨草 -红柴胡 -拳参?  相似文献   

18.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具有低分子量和高蒸气压的亲脂性液体。按来源划分,VOCs可分为人为源和植物源,而植物源是全球大气中VOCs的最大来源。植物VOCs释放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它们在大气化学反应、人体健康和植物生理生态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植物VOCs释放受复合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在生理生态方面的作用尚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概述了植物VOCs的合成途径,重点阐述了单一及复合环境因素对VOCs种类及释放量的影响,同时归纳了VOCs在生理生态方面的作用。发现:植物VOCs合成途径已经明确,但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昆虫啃食、高温、干旱、高二氧化碳浓度可降低组成型VOCs (如异戊二烯)释放,增加储存型VOCs (如蒎烯、柠檬烯)释放,同时诱导新的化合物(如绿叶挥发物, GLVs)合成并释放;复合环境对VOCs释放影响是复杂的,有待进一步探索。VOCs在植物防御食草动物或吸引食草动物天敌、介导植物间信号转导、抗氧化、抗旱和增强植物耐热性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将探究植物VOCs在生态系统中的更多作用。参96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植物花期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对日本紫藤Wisteria floribunda不同开花时期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日本紫藤鲜花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萜烯类、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芳香烃类和烷烃类等34种化合物;其释放量在花蕾期较少(229.68峰面积单位),初开期逐渐增加(378.16),盛开期最高(605.57),其中萜烯类数量最多(10~12种),其相对含量花蕾期为69.0%,初开期50.0%,盛开期59.0%,在各阶段的总峰面积依次为159.26,189.43,355.61。罗勒烯、乙酸叶醇酯、柠檬烯、α-蒎烯等是日本紫藤鲜花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20.
樟树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日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植物挥发物的日动态变化,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花为实验材料,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DS-GC-MS),对5个时间点(7:30,10:00,12:30,15:00,17:30)樟树花挥发物进行收集鉴定。结果表明:樟树花释放挥发物中共检测出51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15:00时樟树花挥发物释放量及种类最多(40种,8 049.5峰面积单位),主要有芳樟醇(相对含量37.0%),环氧芳樟醇(12.7%),(Z)-罗勒烯(7.2%)和紫苏烯(6.2%);樟树花挥发物释放量及种类显著增加与受到强光和高温胁迫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