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及玉米叶中乙草胺的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及玉米叶中除草剂乙草胺的分析方法。玉米用乙腈提取,玉米叶用乙酸乙酯提取,经过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处理,用HPLC检测。当乙草胺的添加量在0.01~0.5mg·kg-1水平下,乙草胺在玉米和玉米叶中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5.47%~90.67%和93.03%~98.24%,相对标准偏差为1.497%~2.177%和1.113%~1.629%。此方法灵敏、可靠,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11%福·戊种衣剂与玉米种子以1∶50拌种包衣,其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68.06%~84.2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害的效果为56.02%~78.45%,玉米增产的幅度为8.58%~33.70%。  相似文献   

3.
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09-113
以玉米(120 kg/hm~2)、大豆(65 kg/hm~2)单作施氮量为基准,对间作玉米-大豆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玉米、大豆单作施氮量;玉米减氮50%,大豆不减氮;大豆减氮50%,玉米不减氮;玉米大豆均减氮50%;不施肥处理),通过对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以期获得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的氮肥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在均减氮50%处理下,玉米秃顶长显著增加,穗长和单穗重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低5.72%~6.81%,大豆产量降低8.94%~11.74%,玉米经济效益降低4.35%~6.14%,大豆经济效益降低11.10%~12.15%。单一玉米或大豆氮肥减量50%对两作物主要生长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均无显著影响,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优化施肥和肥料三要素试验,在阳谷县中等肥力水平地块上进行玉米三要素试验,研究玉米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结果表明:玉米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3.03%,25.10%,58.76%;生产100 kg玉米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量分别为氮2.043~2.331 kg、五氧化二磷1.133~1.229 kg和氧化钾1.912~2.151 kg;玉米经济系数为49.21%~52.06%。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防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可造成玉米减产3%~5%,大发生年份可造成玉米减产10%~15%,赤眼蜂防治玉米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开展大田试验,探究其对玉米养分积累、生长状况、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绿肥综合利用技术在贵州黄壤上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6个处理:不翻压绿肥、不施化肥(A1);100%化肥(A2);绿肥+100%化肥(A3);绿肥+85%化肥(A4);绿肥+70%化肥(A5);绿肥+55%化肥(A6)。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贵州黄壤区化肥减施配合翻压绿肥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籽粒的养分状况。其中,第1年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处理(A2~A6)与A1处理相比,拔节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46.68%~115.04%、153.11%~298.19%,抽穗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53.36%~86.89%、24.49%~47.56%,成熟期玉米叶、茎钾素含量分别提高116.70%~206.13%、47.41%~130.01%;翻压绿肥配合化肥减量处理A2~A6可显著提高玉米单株茎叶干质量、单株玉米棒干质量以及玉米籽粒产量。第1年,与对照处理A1相比,A2~A6处理玉米单株茎叶干质量,A3、A5处理单株玉米棒干质量差异显...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以烯唑醇为主要成份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及其应用效果。经室内及盆栽试验筛选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配方,并确定烯唑醇种衣剂加工工艺流程。通过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明确了烯唑醇种衣剂使用剂量、处理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对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有提高的趋势。用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包衣,在接种条件下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51.2%~60.3%,增产率38.6%~58.7%。异地试验示范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71.7%~96.2%,增产率6.8%~15.6%。生产上推荐剂量药种比1:200~1:300为宜。  相似文献   

8.
石油和盐分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人工模拟石油污染土壤条件下,采用盆栽方法探讨了在不同浓度石油和盐分胁迫下接种A M真菌对玉米生长、生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油和盐分的胁迫下,无论接种与否玉米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同时在石油和盐分胁迫下接种与不接种处理相比,A M真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使玉米地上部、根、总生物量干重分别增加了4.05%~5.19%、42.55%~56.36%和3.77%~4.57%;使玉米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叶绿素a、b分别增加了10.19%~48.98%和62.50%~1120.50%;使石油和盐分对玉米叶片细胞膜的伤害度减小,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从而增强了玉米对石油和盐分胁迫的抵抗能力。另外,菌根侵染还改善了玉米磷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玉米籽粒含碳水化合物70%~75%,蛋白质10%左右,脂肪4%~5%和多种维生素。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产二三百种产品。湖南省玉米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播种面积从25.3万公顷增加到45.3万公顷,总产量从129.6万吨提高到258万吨,每667平方米产量从341公斤增加到380公斤。2013年我们特邀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生产专家罗红兵教授执笔,从玉米的生理角度讲解玉米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烟嘧磺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8.32%~86.02%,相对标准偏差为2.28%~5.98%;在籽粒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95%~88.37%,相对标准偏差为2.22%~5.21%;在土壤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2.96%~98.84%,相对标准偏差为1.73%~2.91%。其最小检出量为0.005ng,在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限量为0.002 5mg/kg。2009、2010年在河南省和黑龙江省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8~1.45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9.63~13.59d;烟嘧磺隆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玉米田杂草时,施药的有效成分不得高于90g/hm2,于玉米苗后三至五叶期施药1次。  相似文献   

11.
玉米发生倒伏时,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轻度倒伏可造成玉米减产5%~10%,重度倒伏造成玉米减产30%~50%,倒伏严重的近乎绝产。该文主要阐述了玉米倒伏的方式、发生原因、预防技术以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玉米秸秆产量十分巨大。利用农产品废弃玉米秸秆进行简单加工及深加工可以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现在这类新技术、新方法较多。作者根据玉米秸秆含水量的不同,将玉米秸秆进行全贮(70%~75%含水量带穗青贮)、青贮(60%~70%的含水量)、黄贮(50%~55%含水量)的窖(池)贮技术和袋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玉米单作及与大豆混作中氮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15N同位素示踪稀释法研究了玉米单作及与大豆混作的氮来源,结果表明,单作玉米来自土壤氮占87.20%~92.88%,来自肥料氮仅占7.2%~12.8%;与大豆混作时,玉米来自土壤和肥料氮分别比单作降低了13.14%~21.77%和14.04%~26.96%;玉米从大豆固氮产物中获得氮13.72%~22.14%.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2008年在大连地区首次大发生,病田率在80%以上,一般减产5%~10%,严重地块病株率30%~85%,减产30%~70%。大连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使得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安全越冬,玉米粗缩病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6.
采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玉米种子=500~600g∶100kg的比例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可达77.03%~86.42%,玉米增产8%~9%,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玉米黑粉病又叫瘤黑粉病,俗称灰玉米,灰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玉米产区,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我省的各玉米栽培区都有发生,尤其西北干旱地区发病更普遍、更严重.据笔者多年调查,酒泉地区发病率为4%~9%,严重地块14%~25%,杂交制种玉米发病率更高,为30%~45%,严重时高达80%以上,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8.
稀土磷肥田间示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西瓜地施用稀土磷肥,可使玉米植株粗壮、籽粒饱满、色泽好:西瓜瓜秧繁茂、果实甘甜多汁、皮薄。玉米比施用普通二铵增产16.56%~19.12%;西瓜增产19.12%~23.26%。  相似文献   

19.
玉米生产植株生长不整齐,是田间普遍存在的现象,据2000年在宝塔区姚店、李渠等乡镇试验基地及大田调查,玉米的小苗率,套种玉米为10.0%~21.0%,夏播区资料8%~13.2%,春播7.0%~12.6%。大田每亩密度在2800~3300株之间,而川原坝地每株产180~  相似文献   

20.
以新粘二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质炭和复合酵素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和复合酵素均明显提高了玉米植株株高、茎粗、生物量和玉米产量,并改善了玉米果实品质,与CK(常规土壤栽培)相比,生物质炭处理后玉米植株株高、茎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有明显提高效果,分别提高10.37%~11.02%、0.01~0.03 cm、10.14%~32.30%、18.41%~51.66%,施加复合酵素对玉米果实发育和品质有较好的提高效果;而生物质炭和复合酵素配施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又能增加玉米产量并改善玉米果实品质,且处理效果均优于生物质炭和复合酵素单独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