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依靠,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山区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山前平原地表沙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十分密切;其它地区水源的奇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此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评价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该地区水资源天然分布的主要缺陷是水量相对较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难度大,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提出了应采取深入研究不的循环转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实行水资源的多维调控,建立节水型社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布局,以及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等对策与措施,以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要持纽开发与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不仅会使迁出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其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本文以《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移民迁出区11个县95个乡为例,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不仅会使迁出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也为其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本文以《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移民迁出区11个县95个乡为例,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天然条件下的长期干旱化趋势使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则导致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模式要以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研究为基础 ,将水资源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 ,其输出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 ,分析其响应 ,即生态环境的变化 ,对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预测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滞后与延迟效应、地表植被的习性及水因子的涨落特点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是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移民在安置区是否培育了足够的生态意识,这些生态意识能否引导他们实施生态行为是值得深入的问题。文中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区486个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以"态度-意向-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选取移民生态意识、生态意向、私人和公共领域生态行为、个人特征变量四类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以上研究发现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移民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稻谷农药残留量,在秧田期采用防虫网控制水稻"两迁"害虫试验。结果表明,在秧苗期"两迁"害虫迁入高峰,罩网能有效地控制"两迁"害虫为害,增强水稻生理机能,减少大田期用药量,减少对环境、农田、稻谷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将自然保护区、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边缘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农牧民,移往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公路交通及通讯发达、接近城镇的地区,不但可以改善和提高这些居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对迁出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自然繁殖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新疆地区,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无疑是解决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困难的最佳选择。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脆弱区的移民政策对缓解塔里木河中游生态质量恶化,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生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作者于2004年5月,2006年5月和2006年10月三次对塔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阐述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移民对维持下游绿色走廊生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发展当地经济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北煤炭开发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由于自然条件原因,水资源极其贫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煤炭开发必将影响地表生态和环境,也将扰动地下水资源。研究煤炭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估其影响程度,为西北煤炭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提供预警依据。本文提出了煤炭开发对水环境影响的模糊评价模型和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对神府-东胜矿区煤炭开发引发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应用实例表明,理论模型严谨,方法简单,评价结果合理可行。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西北干旱气候区湖泊众多 ,多盐湖和咸水湖泊 ,湖泊水资源贫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西北内陆干旱区多数湖泊水资源严重短缺 ,湖泊咸化、萎缩甚至干涸的过程加快 ,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积极节约用水、加强湖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和公众环境教育等对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河流域是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上游水利工程的实施、地表水利用率的提高,改变了乌河的来水过程,并使下游地表水明显减少,河流的断流导致土地沙化,水库的修筑造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下水利用的急剧增长使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井灌井排改良了盐碱化土壤,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生态足迹法,对陕北地区1997~2006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核算,这10年陕北地区水资源利用呈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3 626.87 hm~2增加到2006年的9 342.21 hm~2,短短10年间,生态赤字量增加近2倍,并且赤字还在不断的增加,这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随着该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用水量还要大幅度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为此,根据评价针对陕北地区特有的经济地位和环境条件,为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西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发展水平低下,人口超载,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加之经济发展过程中沿袭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难以制止自身的破坏行为的发生,致使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而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直接威胁到西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还针对西北的开发,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反贫困方面提出了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科技教育,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矿业,发展生态工业,加速交通、通讯建设,强化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强土地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实施反贫困计划,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西北地区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合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生态的概念的提出 ,拓展了水资源研究的内涵 ,代表着今后水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如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本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 ,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 ,探讨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 2 0 0 0年、2 0 1 0年、2 0 2 0年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方案 ,并从 4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 ,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的理论研究 ,而且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围场县农业地域资源优势与产业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围场县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评价了该县资源优势,即丰富的土地资源、洁净的生产环境、冷凉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分析了制约围场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开发的障碍因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进而提出其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认为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错季蔬菜产业、马铃薯产业、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围场县地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并着重研究了流域水文条件与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是该流域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的退化贯穿于其中 ,其结果不仅直接威胁下游天然绿洲的存亡 ,而且制约中下游人工灌溉绿洲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 ,水体污染在局部地带也是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生态问题 ,是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负面效应。由于事关民族稳定和发展及国防建设等重大问题 ,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下游绿洲的维护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据此 ,提出了若干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水流域属青藏高原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青藏高原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流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发展,人口剧增,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和扩大,使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湟水径流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水上流失严重;区域小气候环境恶性化;灌区灌排不平衡,地下水位上升;生物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湟水流域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高原地区,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做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居延海的演变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参考历史资料并利用卫片、航片,对居延海的形成、演变及其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终端湖和居延海的排泄,以及影响湖泊演变的因素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疆平原绿洲环境变化与生态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水分因素,绿洲环境变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但都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对人类服务的功能。对新疆平原地区绿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绿洲扩大和发展、城镇绿洲兴起和开拓、天然绿洲缩小和维护的总趋势。因此,需要在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以水为纽带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流域或盆地内的所有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天然绿洲等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水资源消耗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才能维护相互的依存关系,并使各类绿洲得到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人口、能源与环境之间关系后,分析了甘肃人口压力致使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5.2亩下降到目前的2.4亩,人均淡水资源也减少了一半,到2000年还将继续递减1/4。笔者还利用状态方程预测了能源需求的增长趋势,指出甘肃能源供求的形势非常严重,尤其缺电情况将日益加剧。因此,在未来能耗构成中,将由大量煤炭转化为电能,空气污染必将加重。而且还由于国家将加速开发甘肃省的有色金属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冶炼和深加工能力,据预测,到一九九○年全省外排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各种污染物将比一九八五年增加50—80%,二○○○年还将加大一倍,工业污染趋势加重,必将对兰州、白银等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人口对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趋势也十分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人口与能源、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将日益加深,更加尖锐,那将引起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甚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的崩溃。为此,本文提出了控制人口,提高能源利用率,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等一系列对策,使人口、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