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棕榈藤是世界上仅次于树木与竹子的最重要非木森林资源。2018年国际竹藤中心全球首次发布了棕榈藤全基因组序列(单叶省藤和黄藤),极大促进了棕榈藤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有助于在转录组层面提供完整全面的基因功能注释,因此本研究整合棕榈藤基因组序列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纤鞭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共表达网络分析。通过整合共表达网络、基因家族分类和功能富集等分析,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中鉴定得到3 504和3 027个功能模块,包括光合作用、木质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等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同时,使用共表达网络和功能模块对基因的功能注释进行了优化,对棕榈藤纤鞭生长调控有了新的认知。最后,构建了首个棕榈藤组学在线数据库——Rattan-NET (http://rattan.bamboogdb.org/),包含基因集富集、模块富集、网络比较和顺式作用元件等分析工具,可供研究人员开放使用。  相似文献   

2.
乡土用材棕榈藤种半同胞家系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61个单叶省藤家系、31个版纳省藤家系和83个黄藤家系5年生试验林的生长表现,以10%的入选率、不低于1.96的选择强度,初步筛选折算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单叶省藤家系6个、版纳省藤家系3个和黄藤家系8个,产量比参试家系群体总体平均值分别高111m/667m2、124m/667m2和598m/667m2。研究结果为高产棕榈藤家系早期选择提供依据,有助于高产棕榈藤品系的早日育成。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棕榈藤的适合辐照剂量域值,以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和小钩叶藤4种棕榈藤为研究对象,以种子为辐照材料,以60CO-γ为辐射源,研究辐照剂量对4种棕榈藤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 gy/min为剂量率、50 gy为辐照剂量步长上升时,在0~100 gy辐照剂量内,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小钩叶藤种子发芽率、茎长、根长和植株总长均随着辐照剂量的上升而呈一般显著、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当辐照剂量超过100 gy时,4个藤种的发芽率均降为0,即种子全部失活。以辐照剂量为自变量x、发芽率为因变量y拟合的一元回归方程计算表明,黄藤、单叶省藤、杖藤和小钩叶藤种子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3.94、28.01、58.34和75 gy。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剂量对棕榈藤的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辐照剂量范围为50~100 gy。通过辐照培育高产棕榈藤品种难度较大,辐照可能更加适合以其他性状为目标的棕榈藤育种。  相似文献   

4.
参照木材流体渗透性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测量了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和节部纵向气体渗透性。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节间渗透性优于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单叶省藤节部渗透性也好于黄藤节部渗透性。总体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分别稍高于节部渗透性,但部分藤节部的渗透性大于藤节间。单叶省藤和黄藤节间和节部的渗透性从基部至梢部都呈不规则变化状态,渗透性都明显高于木材和毛竹。单个藤种株与株之间的渗透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棕榈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棕榈藤(rattan)是棕榈科(Palmae Juss.)藤本植物,属棕榈科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植物,包括13属6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棕榈藤是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其中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Seccari)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 Wei)是我国大面积栽培的2个重要藤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棕榈藤栽培区区划初探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华南和西南11个省(区)有棕榈藤天然分布的区域确定区划范围,选择与棕榈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密切相关的6个气象指标共60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气候预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棕榈藤综合成果和生产初中经验,以黄藤、白藤、单叶省藤和异株藤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藤种及其适生条件作为主要区划依据,进行栽培区区划,将我国宜藤区划分为四个栽培区,即最适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棕榈藤生产消费系统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是我国原藤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农户、采购商、制造商和政府官员的半结构化访问以及实地观察和收集资料等方式收集海南岛棕榈藤业的信息,得到如下结果:1)海南岛天然棕榈藤可采资源储量超过25×10^6 公斤,但实际每年产量仅2×10^6公斤;2)海南2000-2005年人工种植的棕榈藤资源达1万公顷,主要以黄藤为主,其次是白藤和单叶省藤,但目前还未投产;3)海南省藤加工业利用的本地棕榈藤种类主要是黄藤、白藤、大白藤和单叶省藤,国外原藤种类有杜尔智、巴丹和沙藤,虽然国外藤种用量有所上升,但仍以本地藤种为主.4)在海南,大宗原藤视同木材,必须办理运输证,同时必须缴纳育林基金;5)构建出海南棕榈藤业的生产消费系统流程.根据上述结果,作者最后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制藤工业发达、工艺精良,藤产品出口约占国际市场份额20%.然而国内棕榈藤资源匮乏,极大制约了制藤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摆脱资源危机的被动局面,加快了棕榈藤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许煌灿等,2001).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是中国特有棕榈藤种之一,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是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首选藤种(江泽慧,2002;曾炳山等,2003).良种先行是发展棕榈藤人工林的首要步骤,而通过组培快繁苗木则是良种先行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其他林木相比,国内外对棕榈藤的研究较迟(许煌灿等,1994;Dransfield,2002),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棕榈藤家系选优的研究报道.最近,国内学者对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开始了初步研究,为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曾炳山等,2003).然而该研究材料来源于幼龄林,对于组培苗造林后期的生长性状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利用长期观测的固定标准地材料,对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为组培家系的选优提供依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虽然测序技术得到显著提高,组学数据大量出现,但是竹子仍然缺少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并且竹子中基因的可变剪接(AS)进化情况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使用大量的组学数据和基于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基因组辅助(Hi-C)组装策略,组装得到了染色体水平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基因组,基因组质量显著提升,Scaffold N50达到79.90 Mb,是上一版本的243倍。通过单分子实时测序和人工验证在毛竹中鉴定出51 074个结构完整的高质蛋白质编码基因模型。此外,利用Illumina和Pacific Bioscience(PacBio)测序平台对毛竹26个不同代表性组织样本进行了大规模转录组测序,从中鉴定出25 225个可变剪接基因和266 711个特异的可变剪接事件,得到一个完整的可变剪接图谱。通过与近缘物种进行同源基因比较,发现可变剪接基因集中在表达水平高且组织特异性低的保守基因中,并发现在毛竹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中存在基因家族扩展、大量可变剪接事件和正向选择。本研究成果将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深入分析基因可变剪接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研究可变剪接在竹子进化和多样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全局视角。  相似文献   

10.
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叶省藤(CalamussimplicifoliusC F Wei)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优质商品藤种,其藤茎质量好,为编制家具的优质原料[1~3]。70年代以来的栽培试验表明,它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速生,可广泛栽培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为我国棕榈藤栽培的首选藤种[1]。但野生资源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而枯竭,少量试验林未结实或结实甚少,推广栽培因种质资源奇缺而受到严重制约[2]。通过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工厂化快繁单叶省藤,是解决扩大栽培种苗问题的最好途径。因而开展了单叶省藤组培和造林技术研究,现将组培苗造林试验结果及其特殊性予以报道。1 …  相似文献   

11.
对黄藤和单叶省藤种质离体培养保存进行了研究.在温度15.5℃、照度300 lx、光照时间12 h*d-1的保存条件下,采用适宜的保存培养基,以丛芽形式,黄藤和单叶省藤种质可安全保存15个月以上不转接,丛芽高生长小于1.0 cm.回接到增殖培养基和增殖条件下,单叶省藤种质能恢复原有的增殖能力,保证了保存培养和增殖培养的可循环性.种质保存后伸长能力和生根能力没有下降,可确保离体种质转换为田间种质.因而,棕榈藤种质离体保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3种棕榈藤藤材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章 《林业科学》2007,43(7):155-158
棕榈藤加工业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知(许煌灿等,1999).近20年来,我国对棕榈藤从天然分布及利用(许煌灿等,1993)、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引种驯化(尹光天等,1993)、组培栽培技术(许煌灿等,1984;1994b;张方秋,1993)、生态生物学特性(许煌灿等,1994a;尹光天等,1998)到藤茎解剖学特性(林文豹,1983;蔡则谟,1994;腰希申等,1998)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掌握了我国棕榈藤资源及其分布、用途、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资源储量和产量,建立了多个棕榈藤藤种园,研制出多个藤种的组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世界竹藤通讯》2005,3(2):21-21
藤类以棕榈藤为例。根据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棕榈藤属棕榈科(Palmae)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果实外被鳞状果皮,植物体刺激攀援。全世界共有13属,约60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其中有10属分布于东南亚及邻近地区,4属分布于西非热带地区(其中3属为该区特有)。中国疆域辽阔,从东南沿海到西南山区,  相似文献   

14.
不同染料对棕榈藤材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种染料对单叶省藤和黄藤进行染色,研究不同性质染料对藤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结构染料对2种藤材渗透率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酸性大红-GR对单叶省藤和黄藤的纵向渗透率分别为48.2%和38.9%,与其他染料相比均是最大的,其染料上的—SO3H解离的磺酸基—SO-3与木纤维中的亲水基团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共价键。不同结构染料对单叶省藤的渗透大小依次为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对黄藤的渗透大小依次为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  相似文献   

15.
藤苗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白藤和单叶省藤的苗木生长过程,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藤苗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排序。分析结果表明,两藤种排序相同,即温度(月均气温和地表均温)是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次要因子的排序为相对湿度、蒸发量、降雨量。  相似文献   

16.
对特产于云南省的2个藤种盈江省藤和版纳省藤的纤维、导管、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的形态大小进行显微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藤茎横向(内、中、外部)差异较大,纵向(上、中、下部)呈规律性变化.纤维长度、维管束分布密度、纤维胞壁厚度等自藤皮向藤芯减小,藤皮与藤芯的维管束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纤维宽度、导管分子长度与宽度和维管束大小等自藤皮向藤芯增大.与版纳省藤相比较,盈江省藤的纤维壁厚及纤维、导管和维管束尺寸等较大,维管束分布密度均匀,而且在藤茎横向的内外差异较小,变化梯度平缓,材质较版纳省藤的好,是特产于云南的优秀棕榈藤种.版纳省藤和盈江省藤在纤维、导管、维管束、薄壁细胞及表皮细胞等各解剖因子上均有差异,从解剖角度而言,2藤种应为南巴省藤的不同变种,解剖学证据支持《中国植物志》及《云南植物》上对2藤种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开展棕榈藤的研究和开发对缓解我国制藤工业原料短缺和维持热带及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棕榈藤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研究的开展相对较晚,但在近几年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文章从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花药培养等生物技术方面阐述棕榈藤的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并提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单叶省藤与石梓间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价了13a经营期内5种采收方式下单叶省藤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间种对上层林木生长收获的影响以及对林地经济收益贡献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初采年龄和采收间隔期对13a单叶省藤人工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单叶省藤以9a初采和4a间隔期的采收方式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收益成本比分别为20255元·hm-2、20 08%、1 38;单叶省藤种植后对上层林木石梓的生长与收获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20年生石梓林分的纯收益和净现值比未间种时分别减少4000、1500元·hm-2。通过综合分析,5种采收方式对整个林地经济收益仍有较大贡献,林藤间种产生的林地增益水平和净现值增量分别为12 49%~91 10%、706~5145元·hm-2。  相似文献   

19.
光照与藤苗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和红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是我国华南地区三个主要商品藤种,其藤茎工艺件能优良,是编织的好材料。我国在藤类育苗及藤苗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PC)的资助下,东南亚各产藤国对藤类的研究较为活跃,N.Manokaran(1985)认为,除温度和水分外,光照是影响藤苗生长的主要因子。因此,探讨白藤、单叶省藤和红藤苗木生长的最适光照条件,对完善藤类栽培技术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棕榈藤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棕榈藤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原藤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概述了国内外棕榈藤物种资源天然分布及其利用状况;阐述了国内外棕榈藤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并简要论述了主要优良商品藤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发展种植业的关键技术,及原藤产后加工利用技术,预测产品市场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