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鸡胚法和细胞法2种体外抗病毒试验比较扶正解毒超微粉(FZSM)和扶正解毒散(FZ)的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效果。鸡胚法:在FZSM和FZ 2种煎煮液对鸡胚安全浓度范围内分别选取3个浓度,采用先加煎煮液后接种病毒和先接种病毒后加煎煮液2种方式,接种10日龄SPF鸡胚,测定2种煎煮液对IBDV ELD50的影响。细胞法:在FZSM和FZ 2种煎煮液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安全浓度范围内分别选取3个浓度,采用先加煎煮液后接种病毒和先接种病毒后加煎煮液2种方式,加入到长成单层的CEF中继续培养,观察并统计各孔的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FZSM和FZ 2种煎煮液均可以降低IBDV的病毒滴度和CPE抑制率,高浓度效果优于低浓度;同浓度FZSM效果优于FZ;预防作用效果优于治疗作用效果。结果表明FZSM和FZ均具有体外抗IBDV的作用,且FZSM效果优于FZ。  相似文献   

2.
采集病死鸡法氏囊经处理后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5枚SPF鸡胚,接种胚均于接种后48~96 h死亡,死亡胚病变特征为体表和皮下出血,胚水肿,肾脏出血,肝脏有坏死灶,心肌苍白。琼扩试验结果显示法氏囊样品孔、绒毛尿囊膜样品孔与标准血清孔间均可出现明显的沉淀线,说明样品中含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根据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3.
采用绒毛尿囊膜渗透法给鸡胚接种病毒,收获感染的胎儿及绒毛尿囊膜,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炎(B87株)活疫苗,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和尿囊腔接种法,可降低鸡胚早死率且无存活鸡胚,提高了鸡胚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SPF胚制备CEF,分三组按照一定比例接种IBDV-B87生产种毒,收获感染细胞.计算ELD50,每0.2 mL病毒含量为≥105.89ELD5.对鸡胚的毒力:48~144 h内死亡17/20.剖检:法氏囊病变典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的规定.繁殖的IBDV-B87细胞种毒相比传统的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制备的种毒,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SPF胚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浓度的5-氟脱氧尿核苷(FUdR)接种10日龄SPF鸡胚,每个浓度分别接种5枚鸡胚,0.2 mL/枚,同时,设接种同剂量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SPF鸡胚5枚,置37℃孵化培养。18日龄时全部打开鸡胚,观察鸡胚变化。将试验组鸡胚与对照组相比较,以接种鸡胚全部不出现任何异常变化的药物浓度确定为最适浓度。试验结果表明FUdR对10日龄鸡胚的最适浓度为250μg/mL,此浓度对禽痘病毒(属DNA病毒)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以10日龄SPF鸡胚作为试验动物,可以用FUdR鉴定病毒的核酸类型。  相似文献   

6.
经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易感鸡接种试验、电镜观察,从安徽地区疑似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株人工感染4周龄鸡,致死率分别为92%、83%、67%。接种9~10SPF鸡胚测得的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Nested-PCR分别对3株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9.3%~100%,VP2高变区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符合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鸡胚接种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对胚体及雏鸡的致病性,将含ALV-J相关病毒的肉瘤浸出液分别经5日龄胚卵黄囊、11日龄胚绒毛尿囊膜、1日龄雏鸡腹腔接种,比较不同接种方式对SPF鸡胚及雏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日龄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死胚率为14/30,肿瘤发生率为8/14; 11日龄绒毛尿囊膜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引起鸡胚死亡率为17/30,肿瘤发生率为6/17.对雏鸡的致病性比较表明,绒毛尿囊膜接种的13只出壳雏鸡全部死亡,有11只出现肿瘤.结果提示,绒毛尿囊膜接种的致病性不仅高于卵黄囊接种,也高于1日龄雏鸡接种.绒毛尿囊膜接种不仅肿瘤发生率高,且发生得更早、更快,可作为这种急性纤维肉瘤进一步作人工造病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渗透法给鸡胚接种病毒,收获感染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制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气室绒毛尿囊膜接种法和尿囊腔接种法可降低鸡胚的早死亡率,提高鸡胚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鸡安卡拉病毒徐州株(FAdV-4 SN2016株)接种SPF鸡胚不同部位后的增殖规律,从而明确该病毒最为适合的接种途径及病毒收获组织,试验采用6~8日龄卵黄囊、9~10日龄尿囊腔以及9~10日龄尿囊膜3种接种途径对SPF鸡胚分别接种,培养数日后均收集接种鸡胚的尿囊液、尿囊膜及肝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尿囊液、尿囊膜及肝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FAdV-4 SN2016株在所收集的鸡胚各组织中均有病毒复制,3种接种途径获得的病毒载量最高的组织是卵黄囊途径接种后收获的肝脏组织,经尿囊腔途径接种鸡胚后在肝脏组织中的病毒载量也相对较高,而经尿囊膜途径接种鸡胚后在尿囊膜上的病毒载量也相对较高。说明不同接种途径对FAdV-4 SN2016株在SPF鸡胚中的增殖影响比较大,该病毒经卵黄囊途径接种鸡胚后在鸡胚肝脏组织中的增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W93株活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H120株、W93株不同病毒量接种10、12日龄SPF鸡胚,并改变后孵化温度生产抗原液,接种后不同时间收获胚液,根据鸡胚的早死率以及胚液的收获量、病毒滴度,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IBVH120株、W93株以102.7EID50/0.1mL的病毒量接种12日龄鸡胚尿囊腔,在34.5℃孵育35h,可较为显著地降低早死胚率,提高产毒量,且抗原液病毒滴度符合疫苗制备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vvIBDV)不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其分离鉴定通常采用直接接种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的方法。然而该方法需要特殊设备,成本较高,较繁琐。研究旨在探讨SPF鸡胚作为IBDV分离工具的可行性,将IBDV阳性病料混悬液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9~11日胚龄SPF鸡胚,并盲传三代成功分离获得vvIBDV(IBD16GX01株)。分离毒各代次序列一致,且与SPF鸡分离氨基酸同源性100%。结果表明,SPF鸡胚可用于vvIBDV的分离鉴定,为vv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胚适应株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野毒株分别经绒毛膜和尿囊腔途径接种于鸡胚进行传代培养,应用AGP法和Dot-ELISA法分别对每代收取的不同培养物(绒毛膜和尿囊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经绒毛膜途径传至第3代,尿囊腔途径传至第4—5代,即成为鸡胚完全适应株,可作为鸡胚培养病毒用毒种,方法应选择操作简便、且收获物质量高。数量多的尿囊腔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1病原 肉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原为禽呼肠孤病毒,病毒可接种于鸡胚进行培养,病变的腱鞘经常规处理后经卵黄囊接种于5-7日龄的鸡胚,经5-6天后鸡胚死亡,胚体充血和出血,绒毛尿囊膜混浊,脾脏肿大,心肌有坏死灶。绒毛尿囊膜接种病毒时在其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大小不等隆起的疱斑。1日龄肉用雏鸡足垫内接种,第二天即可引起局部红肿等典型的病毒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计算ELD50,将已知效价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87株)生产种毒分几个滴度进行稀释,分别接种SPF鸡胚,结果各组鸡胚随病毒接种量的提高,高峰期死亡时间逐渐靠前,高峰期死亡率也逐渐增加,抗原效价也逐渐提高,抗原产量也有明显变化,病毒滴度以102.0 ELD50/0.1mL接种鸡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计算ELD50,将已知效价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87株)生产种毒分几个滴度进行稀释,分别接种SPF鸡胚,结果各组鸡胚随病毒接种量的提高,高峰期死亡时间逐渐靠前,高峰期死亡率也逐渐增加,抗原效价也逐渐提高,抗原产量也有明显变化,病毒滴度以102.0ELD50/0.1mL接种鸡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6.
用鸭胚作效力检验时,将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4、10-5、10-6三个滴度,每个满度接种11日龄易感鸡胚5只,CAM接种0.2ml/胚,37℃孵育120小时,取出.冷却、致死、解剖鸡胚,绒毛尿囊膜(以下简称尿囊膜)应有明显增厚的灰白色病斑。每0.2ml含EID50≥105.0合格。我们在效检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鸡胚尿囊膜有病班.也有部分均胚尿囊膜出现明显的水肿。那么尿囊膜水肿是否可算增厚,也是否可算由喉气管炎病毒所引起的水肿病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试验。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1.1毒种:LT弱毒K株CF3,广东生物药…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1957年由Gosgrove在美国首次发现,1980年以后该病传入我国并大面积暴发和持续流行,成为对养鸡业危害较大的疫病。本文就IBD的诊断及防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述。1诊断技术1.1病毒分离与鉴定取发病鸡的法氏囊和脾,经研磨后制成悬液,接种到9~12日龄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受感染的鸡胚在3~5天死亡,可见到被接种的胚胎水肿、出血,最后用已知的阳  相似文献   

18.
白喉型鸡痘病毒Gibbs株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良好增殖,接种后120小时,绒毛尿囊膜明显水肿,且淡黄色痘斑,其毒价达到10^5.25-10^5.83EID50/0.2ml。用10倍稀释的病毒悬液肌肉注射13日龄雏鸡,无任何不良反应。用100倍稀释病毒液皮下刺种免疫14-40日龄鸡,接种后3-6天,接种局部出现痘痂,接种后14天,用10倍稀释的Gibbs株病毒液二次皮下刺种或用鸡痘野毒株经腿部毛作擦,免疫未见任何局部反应或其它异常,保护率达100%。,免疫后165天,保护率仍达80%,试验结果证实该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鸡胚上最佳培养工艺,试验采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以不同稀释倍数接种不同鸡胚(SPF及普通鸡胚)、不同日龄鸡胚及不同培养时间收获鸡胚尿囊液,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制备出的鸡胚尿囊液的产量及病毒效价。结果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接种无禽流感病毒(H9亚型)HI母源抗体鸡胚的最佳病毒稀释倍数为1×10~(4 )~1×10~5倍,接种带有禽流感病毒(H9亚型)HI母源抗体鸡胚的最佳病毒稀释倍数为1×10~3~1×10~4倍,最佳接种日龄为10日龄,最佳培养时间为96~120 h。说明采用优化的鸡胚培养方法生产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得到高质量、高产量的病毒液。  相似文献   

20.
以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IV)的LG1株第20代种毒接种10日龄SPF鸡胚,收获尿囊液,经浓缩制成常规灭活疫苗。用浓缩疫苗及其不同稀释度的疫苗对12日龄的SPF鸡颈部皮下注射0.2ml/只.SPF动物隔离罩内饲养21d后采集血清,随即用此病毒的第8代进行攻毒.结果表明,该浓缩疫苗及其1:1稀释后的疫苗对12日龄SPF鸡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平均HI滴度均达到9.4log2.并且各免疫鸡只血清中HI抗体大于7log2,但稀释至1/4的疫苗免疫后平均HI滴度只有5.log2.在人工攻毒后3d和7d,对照组有7/10和1/10分离到病毒,但3个试验组免疫后均未分离到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