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剖析,从研究生质量整体下滑、教师教学不规范、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提前考察、"定向"培养,实时考核、动态培养,结合兴趣、联合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质培养和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创新培养5个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整改和监控建议,对相关高校院所研究生高质量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对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生产模式Ⅱ理论不仅为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提供了改革方向。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应用性、跨学科性、组织多样化与异质性以及质量控制的多样性都回应着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诸多特征。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进一步转变,校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导师配置与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具有跨学科性;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方面应更多体现质量控制形式的新扩展,创新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标准,采取综合性的、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办法;校所联合研究生培养机制应伴随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而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力图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长效推进校所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高校教师适应形势的培训与提升、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多样化及健全机制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指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旨在为高校可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全面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立体交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突破传统单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有效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和实施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内跨学科交叉、校与校、学校与科研单位、学校与企业以及与国外科教单位联合进行的、全方位、开放灵活的研究生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联合培养模式在于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破解涉农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近十年来对涉农专业研究生与校内不同重点学科、校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企业等进行联合培养的实践,探索了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走访调查筛选出影响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评 价指标,通过对江苏、安徽、山东省三所高校的8 家实训基地进行评估采样分析,对影响实践能力 的因素与实际培养效果进行探讨,得出实践水平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影响最大,并从高校、政府、 企业三个方面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效果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模型,构建了“三层次、 全过程、互通式”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层联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成功转型,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研究生实践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在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方面,探索了与企业联合申报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开展科技研究,与企业联合办班培养研究生或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对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破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省级农科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阐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概况及培养模式,分析了省级农科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剖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更加有效地利用合作培养单位双方的最有利资源,使培养的研究生能够更加紧密地理论联系实际生产,培养其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保障.认为跨学科培养模式和"校企、校所"培养模式是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是促进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的需要.提出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必须大力倡导跨学科人才培养和"校企、校所"联合培养,同时指出两种培养模式实施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QFD模型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能力需求为输入导向,建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能力质量屋和创新能力相关矩阵。分析表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队伍、学术活动和创新竞赛、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高水平科研平台、耕读教育等五个指标强相关。因此高校应组建一支跨学科、政校企联合培养的一流教师团队,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中心,打造政校企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政校企协同科研平台,加强耕读教育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加强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地方农业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部属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该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生培养现状及不足,提出了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等协同创新模式,并从改革招生录取方式、修订培养方案等方面对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我国涉农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单位和招生门类不断增多、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专业学位发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评价环节,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教学激情、数量结构等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应利用涉农高校的优势,对学生及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和评价环节进行改革,对农科高校教师的数量结构、实践能力和教学热情等方面进行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农科技术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农科院校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社会实际和我国农科院校需求,依托“农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平台,从培养过程、评价体系、质量控制和经费保障四个方面,探索出宽口径、重实践的以“农业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平台的创新性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该培养模式具有投资少、效果好、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模式可复制的特点,表现出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学生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结合作者多年的超声研究生带教经验,从超声研究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识技能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培养、循证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超声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对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就目前我国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生源不足、教学科研设备新旧更替缓慢、导师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畅等,提出应从加强高校内部改革以及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科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科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抓住机遇,准确定位,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构建和谐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是科研主要生力军。通过加强实验室研究生的科学管理,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作风以及产生的科研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对研究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国外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方法,提出了加强研究生的管理方法及技巧,对研究生科研效率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科研氛围的建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课程教学使研究生具备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素养,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为最终目标,是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为分析研究生课程质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衡量研究生课程质量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生课程质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高于一般水平,存在提升空间,尤其在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以及研究生科研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学内容、所在学院、参与SRT项目、参与学术交流、课后科研学习时间、相关文献阅读与研究生科研能力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论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燕  朱伟  张小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69-13970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探索研究生教学新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加强实验室建设4个方面建立了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期为增强我国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是未来科研队伍的主力军,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研究生常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形式,探讨以科技帮扶为载体的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内容及途径,并从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学生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