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奶牛围产期体况和淋巴细胞的关系。在产前30d,依据奶牛的体况评分(BCS)将21头荷斯坦奶牛分成3组:瘦牛(n=6)、中等牛(n=8)和过渡肥胖牛(n=7)。在产前的21、14、7和3d和产后的3、7、14、21、28和35d收集血样。血样用于测定血浆未脂化脂肪酸(NE-FA)和葡萄糖的含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肥胖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奶牛从分娩到产后30d这一时间段的最佳体况标准,研究应用BCS软件对某集约化牛场的泌乳天数在0~30d的荷斯坦奶牛共40头进行体况评分(BCS),将体况评分≥3.75的20头奶牛设为试验组,体况评分在3.0~3.5的20头奶牛设为对照组,跟踪统计两组奶牛的年龄、胎次、产犊难易、胎儿出生重、泌乳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0d时试验组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奶牛的怀孕天数和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10d体况损失和30d体况损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围产期肥胖会导致奶牛的泌乳性能下降和早产,因此在牧场的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合理控制牛群的体况,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辛学 《中国奶牛》2006,(7):60-60
奶牛的饲养阶段可分为泌乳初期(产后70d)、泌乳中期(产后71 ̄140d)泌乳后期(产后14 ̄305d)和干乳期等4个阶段。其中产前30d和产后70d是奶牛饲养管理最关键的100d,它不仅影响到奶牛本胎次的产奶量,也直接关系到产后发情、配种、妊娠以及下胎的产奶量等。因此,实践中需注意以下两方面要点:1控制围产期疾病的发生1.1酮病是奶牛最主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引起整体能量代谢的紊乱。1.2低血钙是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原因。1.3胎衣不下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牛,应注意孕牛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同时注意妊娠后期的适当运动。1.4产后截瘫常因胎…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头胎奶牛与经产奶牛在围产阶段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临床健康的头胎和经产奶牛各10头,在同等条件下饲喂全混合日粮,于预产期前7、4、2、1 d及产后0、1、2、4、7、14 d晨喂前尾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糖、甘油三酯和血钙浓度,产后11~40 d记录产奶量,于产后第30天采集乳样,测定乳成分和体细胞数。结果显示,头胎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清甘油三酯、乳脂、乳蛋白、乳糖和乳干物质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产牛产后日均产奶量和乳体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头胎牛(P<0.05);在分娩前第4天和分娩后第2、4天时,头胎牛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但在分娩时,头胎牛血糖浓度显著低于经产牛(P<0.05);头胎牛在产前第1、2天、分娩当天及产后第2天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究围产期奶牛血钙浓度影响因素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于2018年7月20日—8月15日对北京地区36头围产期健康荷斯坦牛的血钙浓度进行测定,收集该牛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不同胎次、体况评分(BCS)、健康状况及血钙浓度变异度对血钙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血钙浓度与产后天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经产牛的血钙浓度(1.40 mmol/L)极显著高于初产牛(1.31 mmol/L);不同BCS分组奶牛血钙浓度差异不显著;健康组的血钙浓度(1.41 mmol/L)显著高于患病组(1.30 mmol/L);血钙浓度变异度的大小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初产奶牛低变异度组的产奶量(16.70 kg/d)显著高于中变异度组(9.75 kg/d)和高变异度组(5.63 kg/d)。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围产期荷斯坦牛血钙浓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奶牛产后低血钙症的发生以及制定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饲养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临床型乳房炎对泌乳高峰期奶牛生产性能、体况评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来自同一牛场的1~3胎、产后57d、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8头荷斯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另外8头健康奶牛作为对照,记录每天采食量和产奶量,每周进行2次体况评分和乳成分分析,分析其产后9~11周内生产性能和体况变化,于产后第77天晨饲前采集颈静脉血样,检测血清白蛋白、葡萄糖、25-羟基维生素D_3、总钙和β-羟丁酸水平。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患牛产奶量呈线性下降(R~2=0.96),体况评分呈线性升高(R~2=0.88);患病牛干物质采食量、饲料转化率、产奶量、4%乳脂肪校正乳产量、能量校正乳产量、牛奶乳酸含量和冰点显著降低(P0.05);乳蛋白率、牛奶酪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牛奶体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患病牛血清白蛋白和25-羟基维生素D_3的水平低于生理正常值范围,血清葡萄糖含量超出生理正常值范围;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患病牛血清β-羟丁酸含量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8);两组间其他乳成分含量及产量、总钙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临床型乳房炎可降低泌乳高峰期奶牛采食量、产奶量、饲料转化率和牛奶品质,提高奶牛体况评分,使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7.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Kononoff其体况分比饲喂对照日粮的奶牛显著提高。在泌乳教授等利用36头初产和40头经产荷期,奶牛的体况分没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斯坦奶牛进行试验,观测饲喂湿玉米麸WCGF的泌乳期奶牛虽然会消耗更多的饲料,但其产饲料(WCGF)在305d内对奶牛产奶量、奶量也较高,在WCGF-L和WCGF-DL这两组处理干物质采食量(DMI)、体况评分(BCS)以中,DMI和实际产奶量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产前日粮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①不会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日粮中添加WCGF使牛对照组(27头):日粮中不添加WCGF;奶中的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产前添加过瘤胃胆碱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肝脏功能的影响,选取产前30~40 d的经产干奶牛2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产前21 d至分娩阶段,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基础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30 g/d);分别于预产期前7 d及产后0、7、14 d采血并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其他代谢物浓度;于产后1~15 d记录产奶量,产后30 d时采集乳汁并分析乳成分。结果表明:产前添加过瘤胃胆碱增加了奶牛产后1~15 d的日均产奶量(P0.05),降低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P0.05),降低了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和胆固醇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产前21 d至分娩时添加过瘤胃胆碱30 g/d能显著提高奶牛泌乳早期的产奶量,改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和泌乳奶牛尿和乳中酮体抽样检查 ,选择对酮病做出早期诊断的最佳时间和方法。为此将年龄在 4~ 1 0岁 ,胎次在 2~ 7胎的围产期 45头奶牛按产前和产后的天数不同分为 9个小组 ,每组 5头牛 ,1组为产前 1 5d,2组为产前 1 0 d,3组为产前 5d,4组为产前 1~ 2 d,5组为产后 1~ 2 d,6组为产后 5d,7组为产后 1 0 d,8组为产后 1 5d,9组为产后 2 0d。应用酮粉法和试剂法检测各组牛尿和乳中酮体含量 ,同时应用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样 1 0 6份和乳样 70份。结果表明 :试剂法和酮粉法均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 ,临床上以粉剂法更佳 ;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 1 0 d左右开始 ,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 ,乳酮阳性率低而准确 ;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 6 0 d和 1 2 0~ 1 80 d,尤其产后 2 0 d乳酮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
薛华 《四川草原》2011,(8):42-43
<正>产奶牛在围产期、产奶早期、产奶中期、产奶后期和干乳期等几个阶段,应根据牛的生理状况、产奶量、体况膘情等因素,结合饲料供应状况,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1围产期围产期一般指奶牛产前15天到产后15天这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产奶牛在围产期、产奶早期、产奶中期、产奶后期和干乳期等几个阶段,应根据牛的生理状况、产奶量、体况膘情等因素,结合饲料供应状况,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1 围产期 围产期一般指奶牛产前15天到产后15天这一段时间。在产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24头经产荷斯坦奶牛(体重775±24kg;体况评分3.4±0.11)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瘤胃内乳糖发酵产生的丁酸对代谢和泌乳的影响。日粮处理组为玉米基础日粮组(CON)和基础日粮加15.7%乳糖(干物质计)处理组(LAC),产犊前21d~泌乳(DIM)21d饲喂试验日粮。在产前2、7、14、21d和产后2、7、14、21d采集血样,在产前21、7d和泌乳7d采集瘤胃液,在泌乳7d和14d进行肝脏组织切片检查。产前产后28d平均干物质采食量(DMI)分别为12.8和17.7kg/d。处理组间无差异。LAC组未降低产前干物质采食量(DMI)。各处理组对泌乳前70d的平均产奶量(45.7kg/d)无显著影响。各处理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和非酯化脂肪酸无显著影响。LAC组与CON组相比提高了瘤胃中丁酸浓度,产前分别为11.3%和9.2%±0.45%,产后分别为13.0%和10.3%±0.67%;同样,提高了血浆β-羟基丁酸浓度,产前分别为6.1和4.2±0.31mg/dL,产后分别为14.6和8.34±1.7mg/dL。相对于CON组,LAC组降低了肝脂的含量(占净重14.7%和8.6%±1.5%),日粮处理组对肝糖元无显著影响。饲喂乳糖可以提高围产奶牛瘤胃丁酸的浓度和血浆β-羟基丁酸浓度,降低肝脂,但不影响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13.
薛华 《草学》2011,(8):42-43
产奶牛在围产期、产奶早期、产奶中期、产奶后期和干乳期等几个阶段,应根据牛的生理状况、产奶量、体况膘情等因素,结合饲料供应状况,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1 围产期 围产期一般指奶牛产前15天到产后15天这一段时间。在产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选择2~4胎次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水平将奶牛分为亚临床酮病组(SCK组,16头)和健康对照组(C组,20头),记录围产期奶牛体况(BCS)和产后1~8周的泌乳量,分析产后第60 d乳成分变化;并于产前21、14、7 d和产后1、3、5、7、14、21 d分别进行血液样本检测,分析围产期奶牛血液中游离脂肪酸(NE-FA)、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高血糖素(GC)、胰岛素(INS)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奶牛相比,SCK组奶牛血液中BHBA浓度在产后3~21 d显著高于C组(P0.05),1~8周泌乳量低于C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样中乳脂率和脂蛋比显著高于C组(P0.05)。血液样本分析表明SCK组奶牛血液NEFA在产后7、14 d显著高于C组(P0.05),GLU水平在产后3、5、7、21 d显著低于C组(P0.05);SCK组奶牛血液中TG、CHO、HDL-C有所下降,但LDL-C、GC、INS的水平整体水平有所升高(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奶牛亚临床酮病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产后5~21 d,奶牛患亚临床酮病会导致血液中糖脂代谢指标异常,虽然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导致乳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16.
<正> 奶牛的饲养阶段可分为4个阶段:即泌乳初期(产后70天)、泌乳中期(产后71~140天)、泌乳后期(产后140~305天)、干乳期(产后306~365天)。其中产前30天(第二个干乳月)和产后70天(泌乳初期)是奶牛饲养管理最关键的100天。这期间要经历停乳、分娩、哺乳、高泌乳及初配等生理过程及应激反应。因此,抓好产前30天至产后70天的饲养管理,是整个奶牛生产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到奶牛本胎次的产奶量,也直接关系到产后发情、配种、妊娠以及下胎的产奶量等,关键100天的管理,需注意以下二方面要点。1 控制围产期疾病的发生1.1 酮病是奶牛最主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引起整体能量代谢的紊乱。1.2 产后瘫痪低血钙是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原因。1.3 胎衣不下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牛,孕牛的饲料配合应注意维生素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荷斯坦奶牛体况评分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况评分在奶牛的生产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繁殖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论文通过对江苏省某奶牛场722头处于产犊产后60d以内的中国荷斯坦牛体况评分进行测定,并收集牛只繁殖性能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体况评分、胎次、体况评分时泌乳阶段等因素对奶牛部分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CS=4时母牛妊娠配种次数最少,且产孕间隔最短,而BCS小于2.5的奶牛每次妊娠所需的配种次数也最多,而且从产犊到妊娠所需的时间也最长。该结果提示在奶产后30~60d内进行体况评分对提高奶牛繁殖性能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夏季奶牛直肠温度及其对产奶量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通过直肠温度(RT)测定,探究夏季热应激情况下北京地区牛群RT变化规律及其对产奶量的影响。试验实测了2014年7-8月份北京地区3个奶牛场上午、下午奶牛RT、体况评分(BCS)、牛舍内温度,并收集各牛场DHI报告,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不同场、胎次、泌乳阶段及BCS对RT、测定日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803头奶牛的上午、下午RT和日体温差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38.69±0.45)℃、(38.98±0.50)℃、(0.29±0.53)℃;2)不同场间RT存在差异,泌乳第Ⅰ阶段(1~50d)的奶牛RT显著高于其他泌乳阶段(P0.05),BCS显著影响下午RT(P0.05);3)下午RT与BCS平方均对测定日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午RT每升高1℃,平均日产奶量减少约1.26kg·头~(-1)。夏季热应激情况下北京地区奶牛RT较高,且下午RT过高可导致测定日产奶量降低。因此,管理人员可通过加强防暑降温措施降低体温,并注意控制体况,着重关注泌乳前期牛;RT可作为奶牛热应激相关研究的指标,并为抗热应激奶牛选育计划提供间接选择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体况奶牛分娩行为和血浆激素含量的差异并探究奶牛体况对新生犊牛初生重及初乳采食量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健康的产母犊的头胎荷斯坦奶牛,依据分娩时的体况评分(BCS)分为体况肥胖组(3.75≤BCS≤4.25) 20头、体况正常组(3.25≤BCS≤3.50)16头。录像记录奶牛分娩时的行为,检测奶牛血浆激素含量,记录犊牛的初生重和初乳采食量。结果表明:1)体况肥胖组奶牛分娩过程中出现腹部收缩到犊牛产出的时间间隔较体况正常组奶牛显著增长(P0.05),羊膜囊可见到犊牛产出时间间隔有高于体况正常组奶牛的趋势(P=0.092),露蹄后至犊牛产出这段时间里的起卧次数也有高于体况正常组奶牛的趋势(P=0.076)。2)体况肥胖组奶牛血浆中催乳素含量显著低于体况正常组奶牛(P0.05),血浆中催产素含量较体况正常组奶牛有降低的趋势(P=0.060),血浆中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体况正常组奶牛(P0.05)。3)体况肥胖组总采食6 L初乳的犊牛比例较体况正常组有减少的趋势(P=0.091)。综上所述,相比体况正常奶牛,分娩时体况肥胖奶牛应激反应较大,产程较长,所产犊牛初乳采食量较低,影响其健康,因此应加强围产期奶牛的体况管理,避免过肥。  相似文献   

20.
<正>1泌乳盛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泌乳盛期是指奶牛产后16~100d,在该阶段奶牛产奶量逐渐上升,中低产牛约在产后30~40d、高产牛在产后40~50d达到产奶高峰,维持一段时间后产奶量下降。此期产奶量约占全期总奶量的50%。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