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0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作母本与2个玉米品种(沈糯1号和沈甜1号)进行远缘杂交,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杂交穗,以获得小麦单倍体幼胚。结果表明,2,4-D溶液对杂交穗产生单倍体胚是必须的;不同小麦杂交组合的得胚率差异显著;沈糯1号和沈甜1号的得胚率分别为5.4%和3.7%,沈糯1号玉米高于沈甜1号玉米;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按得胚率高低排序为150mg.L-1>100mg.L-1>200mg.L-1>50mg.L-1,对应的得胚率分别为8.0%,5.3%,2.0%和1.4%。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高的玉米品种,用糯、甜糯、甜、超甜4种类型共8个玉米品种分别与6个小麦DH系杂交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研究不同玉米类型、不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小麦材料用不同玉米品种授粉,其得胚率可相差1.48~3.10倍,得胚率变幅为15.43%~47.80%,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对提高小麦单倍体产生效率至关重要。4种玉米类型间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以甜糯型最高(33.86%)、超甜型最低(29.59%),8个玉米品种以白甜糯的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最高(38.17%),云超甜2号最低(28.63%),但相同玉米类型而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间单倍体胚得胚率差异大于玉米类型间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差异,因此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关键是筛选玉米基因型而非玉米类型。小麦基因型与玉米基因型的互作对得胚率有极显著影响,对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得胚率,玉米基因型与小麦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存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因此可综合利用多个玉米品种来提高各种小麦材料的整体单倍体胚得胚率和单倍体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麦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1种重要途径。阐述了小麦单倍体胚产生的影响因素。2,4-D的处理方法、处理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次数,对胚的生长有明显影响;授粉技术、环境条件、小麦基因型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的单倍体胚产生有一定的影响。要提高胚产生率,就要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2,4-D对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得胚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加甜、超甜、黑糯、加州黄等4种玉米类型,对新疆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组选育的多个小麦雄性不育系和常规材料进行了远缘杂交.结果表明:75,100,150,200 mg/L的2,4-D处理均可获得较高的得胚率,其中以浓度150 mg/L的得胚率最高,为5.88%.在授粉后5~6 d进行150 mg/L浓度的2,4-D蘸穗,可较好地诱发出单倍体,其中以授粉后1 d蘸穗处理的单倍体产生频率最高,为5.38%.不同玉米类型授粉小麦得胚率表现为:甜玉米(授粉得胚率2.99%)>糯玉米(授粉得胚率2.27%)>普通玉米(授粉得胚率2.08%).重复授粉蘸穗的得胚率(2.26%)明显高于1次授粉蘸穗的得胚率(0.81%).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利用不同基因型小麦、不同类型玉米,研究单倍体得胚率。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得频率影响较大,高得胚率达20%,低得胚率仅为3.4%;不同玉米类型对得胚率的影响不同,甜玉米花粉的得胚率高于用普通玉米花粉的得胚率。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大棚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在襄阳地区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了小麦去雄授粉技术、小麦杂交穗离体培养技术、大棚玉米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整穗+嫩龄剪药"得胚率可达31.3%,比常规去雄法增加8.2%,前者可作为一种高效去雄技术在小麦单倍体育种中进行推广应用;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离体穗培养,2个批次的得胚率分别为24.3%和23.9%,比在大棚自然条件下的得胚率分别增加4.9%和8.2%,因此前者更适于进行杂交穗的离体培养;2020年暖冬气候条件下大棚玉米异常健壮,得胚率较以往年份显著提高,说明充足的光照和较高的积温可有效提高现有大棚玉米的生长健壮程度,进而影响玉米花粉对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频率.  相似文献   

7.
法国小麦和中国小麦杂交的后代和鸭茅状摩擦禾(父本)杂交,授粉1 d后用100 mg/L 2,4-D蘸穗处理,12~14 d取单倍体幼胚培养。结果表明,仅培养于1/2 MS培养基上,成苗率为78.01%;而根据幼胚的发育状态,先将发育较完善的幼胚直接接种在1/2 MS培养基上,将发育不良的幼胚先接种于1/2 MS+2 mg/L 2,4-D的培养基上进一步养育幼胚,3~4 d后再将其转入1/2 MS培养基中,此法的成苗率为93.22%,较前者的成苗率提高了15.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关键是得胚率是否达到小麦育种工作的要求,而影响得胚率的主要因素有授粉时间和2,4—D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小麦散粉前和散粉后授粉,100m g/l、150m g/l、200m g/l、250m g/l和300m g/l的2,4-D处理,散粉前授粉得胚率为6.74%、7.19%、8.44%、7.53%和6.61%;散粉后授粉得胚率为2.53%、3.11%、4.70%、2.81%和2.67%。因此小麦散粉前3~5d授粉,用200 m g/l的2,4-D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60%,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44%、2.35%、6.13%和3.12%,剪颖不去雄的自交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自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与授粉偏迟有关。与常规去雄相比,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去雄效率高5倍以上且单倍体胚成胚率相同,可作为小麦×玉米杂交中批量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高效去雄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法国小麦和中国小麦杂交的后代和鸭茅状摩擦禾(父本)杂交,授粉1d后用100mg/L2,4-D蘸穗处理,12-14d取单倍体幼胚培养。结果表明,仅培养于1/2MS培养基上,成苗率为78.01%;而根据幼胚的发育状态,先将发育较完善的幼胚直接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将发育不良的幼胚先接种于1/2MS+2mg/L2,4-D的培养基上进一步养育幼胚,3-4d后再将其转入1/2MS培养基中,此法的成苗率为93.22%,较前者的成苗率提高了15.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小麦单倍体幼胚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对不同小麦材料与玉米的杂交穗在不同生长环境(离体培养、盆栽和大田生长)及不同培养基[1/2MS培养基MC1,添加50 mg/L维生素C和150 mg/L谷氨酰胺的1/2MS培养基MC2,添加0.5 mg/L IAA(Indole-3-acetic acid)、0.5 mg/L KT(Kinetin)、150 mg/L谷氨酰胺的1/2MS培养基MC3]中的单倍体胚诱导及成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及培养基对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及成苗均具有显著影响。小麦杂交穗离体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单倍体胚质量较高,单倍体胚萌发率和成苗率分别为81.5%和63.0%,比大田条件下提高60.1%和3.4倍,比盆栽提高30.4%和68.0%。不同小麦材料在MC3培养基中的培养效果最好,小麦单倍体胚平均萌发率和平均成苗率在MC1培养基上分别为42.3%和15.3%,在MC2培养基上分别为46.2%和27.5%,在MC3培养基上分别为65.6%和38.2%。综合分析,1/2 MS+0.5 mg/L IAA+0.5 mg/L KT+150 mg/L谷氨酰胺对中小胚和发育不良幼胚的培养效果较好,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萌发率和成苗率,但一次培养成苗率较低,需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进行促根壮苗培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适宜的2,4-D点药时间为6-36h;适宜的2,4-D药液为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为宜。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14.
研究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将2个小麦基因型与1个玉米基因型进行远缘杂交,远缘杂交后,在2,4-D首次处理的时期上采用了4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表明,T1处理(授粉后1 h首次进行2,4-D穗下节注射子房滴注)的诱导效率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其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和获得效率分别为37.50%和3.33%。  相似文献   

15.
小麦幼胚培养特性对外源物质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豫麦49、豫麦18和兰考90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源物质(2,4-D、ABA和AgNO3)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物质间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绿点率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其中以2.0~3.0 mg/L 2,4~D、2.0 mg/L2,4-D 0.1 mg/L ABA和2.0mg/L 2,4-D 0.1 mg/L ABA 5.0mg/L AgNO3浓度处理适宜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愈伤组织分化。在适宜浓度2,4-D、ABA和AgNO3培养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绿点率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其中以豫麦18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绿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化学杀雄剂SQ-1对小麦品种间、小麦与近缘植物间、小麦与远缘植物间杂交成胚率的影响,以及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与玉米杂交成胚率和得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合理选用小麦杂交方式,提高小麦杂交结实率和利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化学杀雄剂SQ-1,开花期分别授以小麦花粉和远缘植物(黑麦、玉米)花粉,并在小麦授玉米花粉后的处理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拉伯葡聚糖蛋白(arabinogalactan proteins,AGP),对小麦与玉米杂交后产生的幼胚进行离体拯救培养,统计授粉小花数、接种幼胚数、膨大颖果数、结实粒数、萌发单倍体幼胚数和单倍体植株数,计算结实率、颖果膨大率、成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合细胞学观察结果,研究SQ-1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结实性的影响,以及AGP对小麦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小麦品种间杂交中SQ-1处理结实率19.8%—83.3%,人工去雄的结实率为69.4%—93.0%,SQ-1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Fielder对SQ-1的反应比较敏感;在中国春与兰州黑麦杂交中,SQ-1处理的结实率为65.5%,人工去雄处理的结实率为78.8%,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F1杂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8条;在不同小麦品种与玉米品种郑单58杂交中,SQ-1处理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1.11%—1.41%,人工去雄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2.38%—14.29%;在小麦与玉米杂交后的处理液中添加0.5—2.0 g·L-1 AGP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小麦单倍体胚获得率和成苗率。另外,在玉米花粉诱导的单倍体胚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现13.07%的胚发育出了2—6株苗;显微镜观察发现,玉米花粉诱导后18 d左右小麦单倍体胚上出现了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一步发育为形态健全的小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1条。【结论】化学杀雄剂SQ-1减低了小麦品种间杂交及小麦与黑麦、玉米间杂交的成胚率,AGP提高了小麦与玉米间杂交单倍体成胚率和成苗率。  相似文献   

17.
 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部分杂种配子生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一特性是否会影响杂种材料与玉米的杂种成胚率有待研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母本)与滇超甜2号玉米(父本)杂交,得到了623粒杂种。经杀配子染色体处理的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DS,KS,BS,与滇超甜2号的杂种成胚率在21.95%, 25.63%, 25.50%之间,杂种成胚率方差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在杀配子染色体材料的杂交后代与玉米杂交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基因型小麦作母本。4种浓度的2,4-D(10mg/L,50mg/L,120mg/L,160mg/L)均对杂种幼胚的形成或发育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2,4-D浓度对杂种成胚率有极显著影响,2,4-D的最佳浓度为120mg/L,对应的杂种成胚率为38.22%。  相似文献   

18.
以4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质量浓度2,4-D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陕253为外植体研究不同KT与NAA配比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愈伤组织培养基中2,4-D质量浓度为2~4 mg/L时,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品质最好.小麦对水分敏感程度与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出愈率及品质...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矮败小麦产生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矮败小麦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选用9个矮败小麦杂交组合,结合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每个组合处理4个可育株,每株处理1穗,共80朵小花。各组合平均得胚率为12.4%,加倍率达到50.8%,并获得32个双单倍体小麦单株。  相似文献   

20.
小麦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预处理温度、消毒剂、胚的放置方式、2,4-D(2,4-二氯苯氧乙酸)浓度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的质量和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使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提高,但差别不显著;0.1%HgCl(2)(氯化汞)消毒处理比20%NaClO(次氯酸钠)处理效果要好;将成熟胚盾片向上放置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培养基添加2 mg/L 2,4-D时,2个小麦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率均高达80%,但随着2,4-D浓度的升高或降低,2个品种的诱导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品种间诱导率差异不大;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0.5 mg/L6-BA和0.3 mg/L ABA可以显著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且能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产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