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紫色土不同土体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成文  何毓蓉 《山地研究》1993,11(4):223-229
对紫色土未培肥和培肥的不同土体,在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动态测定结果表明:未培肥土体的全氮、有效磷、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有明显变化。尤其是砂土和改变为不同质地的土体后,上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都有所提高。培肥土体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钾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砂土培肥的效果最显著,所以改变土体质地,并加以培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紫色土退化。  相似文献   

2.
张琪  杨娜  冉继伟 《土壤》2023,55(6):1363-1370
科学管理园林土壤对于提升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国外园林土壤技术标准对标发现,我国监测指标中增加了土壤养分、污染等相关指标。我国现行的园林土壤技术标准中存在监测点布设不科学、管理方式不当、土壤改良技术单一以及技术体系大多参照农业土壤等问题,不利于园林土壤的科学管理。因此,我国亟待完善园林土壤标准体系,优化园林土壤调查、检测和评价标准,补充园林土壤改良和分类管理标准,以实现园林土壤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万伦 《土壤》1997,29(4):200-204
通过对甘肃省旱俄农业生态环境、基本特点研究,提出培肥增产对策;优化土壤环境,提高旱作土壤稳定性和抗逆性,中物质投入,培肥地力,促进低产土壤良性循环;调整作物布局,提高生物转化输出数量、质量;筛选最佳模式和措施方案,提高综合实施效果等抗旱、增产、培肥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心土培肥犁改良瘠薄土壤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根据心土培肥的改土技术要求研制出心土培肥犁,并分别在瘠薄黑土和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开展大面积机械改土试验,明确自主研发的心土培肥犁改土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作物产量的效果,为其广泛应用到低产土壤改良提供机械及技术支持。试验设深松、心土培肥和常规对照耕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心土培肥和深松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后效不完全一致;心土培肥降低土壤抗剪强度后效明显,碳酸盐草甸黑钙土10~30 cm土层土壤抗剪强度比对照降低6.65~12.16 k Pa,黑土比对照降低8.20~11.31 k Pa,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改土后效果明显,黑土改土后效长,心土培肥改土效果优于深松;土壤容质量和硬度趋势同上;心土培肥提高土壤透气系数为2.78~14.28倍,饱和导水率为2.38~11.62倍;深松和心土培肥可提高下层土水分消耗比例,30~60 cm土层耗水量为心土培肥区深松区对照区,心土培肥耗水量比照高10%;心土培肥处理可提高土壤磷含量和供磷强度,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供磷强度比对照分别提高4.19~5.17倍和4.96~17倍,碳酸盐草甸黑钙土高于黑土;心土培肥可提高玉米产量,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心土培肥增产幅度为6.82%~18.01%,黑土增产幅度为6.45%~11.18%,平均增产效果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薄层黑土,但黑土持续增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有机肥及其混施对黑土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下,对不同有机物料及其混施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冷粪培肥、热粪培肥、秸秆培肥、冷热混施、秸粪混施和常规对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随玉米生育期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且6种培肥处理下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提高土壤转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上冷粪培肥、热粪培肥和秸粪混施处理均具有显著效果,除秸秆培肥外其他各培肥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均不大。在玉米生育时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各处理中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均是在大喇叭口期或者灌浆期、拔节期或者大喇叭口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肥措施对藏东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萍  徐雅梅 《土壤肥料》2002,(5):33-35,41
对进行不同培肥措施后土壤进行理化性状和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的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良好的相关性。不同培肥措施中,以有机肥(厩肥、秸秆)配施化肥对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最大,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酶活性的1.47、3.31、1.07倍。各培肥措施中,以有机肥(厩肥、秸秆)配施化肥效果最好,有机无机结合中厩肥+化肥又优于秸秆+化肥。建议藏东南地区采用有机无机结合方式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7.
不同秸秆还土方式对旱地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土方式对旱地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翻压与覆盖均有明显培肥土壤,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但两种还土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对新开发园田用人粪土杂肥、沼气渣与化肥不同配比施用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及蔬菜产量进行了初步探讨。经2-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新无田在保证一定蔬菜产量的同时,又逐步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培肥与蔬菜增产同趟进行,应采用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措施。有机,无机肥应以1:×,5:5为好,无机肥要氮磷钾合理配比。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使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生物干化污泥对马尼拉草坪生长性状和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城市生活污泥得以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了经无害化处理的生物干化污泥对马尼拉草坪生长状况和土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干化污泥施用量的增加,马尼拉草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逐渐提高,但施用量超过1 250 g.m-2后,对马尼拉草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生物干化污泥对马尼拉草坪具有较好的培肥效应,草坪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施用生物干化污泥还可提高土壤全氮、全磷、无机氮和速效磷含量,施用后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园林绿地草坪使用,只要将施用量控制在1 250 g.m-2以下,是基本安全的,这为生物干化污泥在园林草坪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增耕地土壤物质组分特征及其培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土壤物质组成及土壤肥力状况,对新增耕地土壤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污染元素和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将为新增耕地土壤培肥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氮、磷、钾及有机质比较缺乏,必须对其进行培肥.利用固体废物对新增耕地土壤进行培肥,其成本低,工艺简单,培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小同施肥制度下小麦土壤微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与化学N、P、K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C、N,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2.
培肥措施培肥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培肥是维持农业土壤肥力水平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藉以补偿由于养分随农产品收获及农作物废弃物(如秸秆)带出农田对土壤养分库亏损造成的影响。如何对农田土壤进行有效培肥,达到既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使农田土壤保持较高肥力,同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目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培肥措施与土壤肥力水平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培肥措施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肥力指标、土壤动物肥力指标之间关系的规律,并指出培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关系方面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机肥的精细化高效化投入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土壤动物学肥力指标的深入研究、土壤长期培肥的土壤生物学过程研究、土壤培肥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研究。本文旨在为通过合理培肥措施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及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种植中,植物所需营养一般都需从土壤中获得,因此,土壤培肥非常重要。基于此,介绍了当下我国有机农业种植中土壤培肥的途径,并探讨了相关的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肥害,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大田风沙土培肥途径结果表明,各种培肥措施均能明显提高风沙土农田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且对土壤团粒结构有较明显影响,其中施有机肥处理影响最大,显著提高土壤蓄水性能。N、P、K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幅较大。与单施无机肥和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培肥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  相似文献   

15.
陇东旱塬土壤施肥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旱塬覆盖黑垆土上5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施用年限延长,作物产量呈上升趋势;单施氮肥易造成土壤磷失调,单施磷则造成氮失调;氮磷肥配施增产效果显著,有较好的培肥作用;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兼有提高产量和培肥土壤的作用,因此它是陇东旱塬土壤培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园红黄壤细菌群落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培肥措施下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定位实验地的土壤细菌群落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单施无机肥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不利于保持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综合培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基因多样性提高幅度最大。聚类分析表明,不施肥与单施无机肥的细菌群落结构最为相近,而"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和"无机肥+豆科绿肥"培肥模式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其它施肥处理间的差异性较大,其中"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尤为显著,说明套种豆科绿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无机肥+有机肥+豆科绿肥"培肥模式的茶叶产量和茶叶营养物质累积量最大,这进一步佐证了此培肥模式能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宁夏风沙土酿酒葡萄基地培肥地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风沙土肥力状况及培肥途径。结果表明:各种培肥措施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而且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及pH值也有所降低。各种培肥措施对土壤团粒结构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以有机肥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土壤的蓄水性能显著提高。氮磷钾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提高幅度较大。与单施无机肥和有机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的培肥效果较好。酿酒葡萄基地生产中,间作可使用地与时  相似文献   

18.
神府煤田大柳塔镇的土壤资源及其养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神府煤田在柳塔镇辖区内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区内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表明河谷川道区及部分沟底地土壤养分充足;而盖沙丘陵区的长期耕种和培肥的土壤养分充足,但是不便于培肥的农地土壤以及稀疏草地土壤养分缺乏。根据养分的测定值及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培肥土壤和提高土壤有效养分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影响盐碱土持续利用主要环境因子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山东禹城市多年土壤肥、水、盐定位监测资料,分析了引黄灌区影响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演变,认为主要环境因子演变经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以前,以水利工程排水抗涝、改良盐碱土为主,配合土壤培肥和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是改良土壤盐碱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第二阶段,1985年以来,主要问题是防御土壤返盐,巩固改良盐碱土壤的效果,土壤耕作是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抑制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有效措施,持续利用盐碱土的关键是加强土壤培肥和种植。  相似文献   

20.
刘军  王益权  王益  王静  曲艳娣 《土壤通报》2004,35(5):542-545
通过对长期培肥试验田不同处理土壤的比重、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等物理性质的系统分析,企图揭示在长期培肥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进行培肥作用的土壤(对照)小区仍维持着原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该试验小区土壤所具有的是最基础的物理性质,其它不同培肥处理的土壤比重和容重均随有机质积累而明显减小,孔隙度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升高。不同培肥措施都明显地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特别是增加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逐渐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在常年休闲过程中土壤结构性能明显地被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