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论述城市生态廊道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目标;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成功案例,指出生态廊道的宽度、生态廊道连接度和生态廊道的变化程度是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生态廊道通过连接破碎生境为生物提供连续的栖息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资源的连接与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生态廊道构建理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前提,依据各类数据与资料,探讨了大同市沿古长城生态廊道构建的方法,以期提高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为大同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生物多样性方法和原理,从植物和动物2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内容,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应根据绿地的功能和生境类型进行植物配置,构建以自然群落为基础的人工群落,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通过规划栖息地和建设生态廊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动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该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廊道把彼此隔离的景观单元连接起来,从而起到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增强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在综合阐释生态廊道的概念、功能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拉萨河生态廊道构建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条件,基于资源禀赋现状提出了拉萨河生态廊道构建思路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拉萨“百里生态绿廊”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促进和维持孤立栖息地斑块之间生境的连接,确保物种的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已成为对抗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土地权属、植被、土地利用及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和勐腊子保护区之间区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就勐腊-勐养两个子保护区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进行了设计。所规划设计的廊道长约80km、最宽处约17km、最窄处约3km、总面积60595hm2;廊道主要依托现有的国有林和公益林,天然林面积为50370hm2,占廊道总面积的83.2%。通过分析认为,在勐养和勐腊两个子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多样性廊道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保持土、调节气候、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气温的不断出现,自然栖息地的侵占和人为隔离(片断化)等,导致生物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退化和丧失的威胁。本文基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总结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以及被引入用来测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热力学单位熵等测度指标,总结了目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测度指数;介绍了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等当前国内外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为今后本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森林景观恢复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具有长期的森林保护观念。在景观的整体上,更大程度地恢复森林功能和作用的同时,对人类和生物多样性也都有益。这就意味着需要人们的参与而不是将他们排斥在外。历史已经表明,当保护的重点仅仅放在小片区域内时,森林景观恢复是不会奏效的。一个生态类型区是指一片大范围区域内具有相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演化过程,这一演化过程创造并维持了生物多样性。通过对生态区的利用,可以在生物保护方面取得成功,比如提供动物迁移廊道、保护重要立地类型网络系统、维持健康生态系统的生态作用等。实际上,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食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必要保障,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生境稳定性和提高景观连通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空间途径。以吕梁市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定量评估生态斑块重要性,辨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构建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格局中核心区、桥接区、孤岛为林地和水域要素主要构成;沿吕梁山脉带状分布的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较大,西部生态源地面积较小且斑块重要性相对较低;"两纵,多横"的生态廊道布局和战略点布设,有效提高了市域生态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市域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郑州市于2012年初提出了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经过2年的建设,已完成生态廊道建设1000多公里,绿化面积达到6000多万平方米,20%以上的生态廊道实现了“公交进港湾、辅道设两边、行人在中间、休闲在林间”的建设目标。本文以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河岸带植被对河流生态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林业科技》2015,(3):233-239
综述了河岸带植被的遮荫作用,廊道效应,截污效应,及外来生物入侵等对河流生态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的遮荫可以影响河水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河岸带植被在地域景观中还起着重要的廊道功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河岸带植被对于控制面源污染,过滤污染物,保护水质起着缓冲作用。外来生物入侵对河岸带植被生态功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消除河岸带中入侵生物的不利影响,恢复河岸带植被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生态通道不仅能够增加景观中自然要素的连接度,而且起到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建成区,生态通道的建设更具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文章在探索城市建成区生态通道特点,分类及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探索生态通道设施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寻求城市建成区生态通道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京九长廊深圳段绿化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九铁路深圳布吉段全长3km,应用14科、18种岭南乡土阔叶树,设计12种配置模式,营建42hm^2铁路沿线绿化防护林。其中,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2:1,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比例为6:2:1,防火树种与景观树种比例为1:2,防护林与风景林的面积比例为8:13。本文分析了上述绿化模式的生态学基础,从生物多样性,植被地带性、生态功能综合性、景观走廊的美学特性及人文关怀意识等方面,探讨京九长廊深圳段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平利  王红扬 《辽宁林业科技》2006,(2):8-11,27,F0003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文章首先对大连市域自然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然后有针对地综述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总结斑块、生态廊道的设计原理及总体布局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生态边缘效应原理、生态网络原理,提出了大连市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模式,并提出实现该格局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4.
鸡足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中对鸡足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回顾,综述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剖析了存在的生物多样性本底不清、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关系以及生物多样性有效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等问题.提出今后急需开展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生物多样性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统调查法与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调查了松山自然保护的生物资源以及社区居民生产活动、旅游、教学实习与科学考察等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内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几年来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数量锐减.文章分析了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因素,提出了今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一些基本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出发点.本文汇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基本理论,如最小存活种群、岛屿生物学理论、集合种群、边缘效应、生物最小面积、生物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这些基本理论能为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Tackling biodiversity loss requires new forms of expertise in forestry.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in Finland, the paper analyses how professional foresters are invited to protect the heterogeneity of forest ecosystems while they simultaneously work to homogenise these habitats for improved productivity. To understand how formerly irrelevant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lated skills and expertise gain credibility in forestry decision-making in such a complex policy context, the paper adopts a two-fold theoretical approach. On one hand, it focuses on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which redirect expert practice, introducing new rationalities, roles and routines for professional forest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seeks to view foresters as complex sociological actors who reinvent themselves as biodiversity experts by strategically mobilising various kinds of resources to negotiate their role and status as experts. This two-fold analysis addresses how the status of biological knowledge is determined by the tension between formally configured expert rationalities and expert identities and roles mobilised through informal interactions. Three expert strategies in engaging with biodiversity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personal histories, motivations and identities of the foresters: the ambassador, navigator and bolshie. Through these strategies professional foreste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landowners while implementing biodiversity policies, hence influencing the policy outcomes.  相似文献   

18.
镇江市南徐大道绿地景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交通经营市场化为景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景观设计师与道路设计师共同参与道路选形和景观建设、与周围环境融合建造生态廊道、体现生物多样怀、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镇江市南徐大道景观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湿地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因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从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两方面阐述了长春北湖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进而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