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灵菇菌丝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灵菇菌丝培养中不同的碳氮源以及合适的碳氮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试7种碳源、7种氮源和8种不同碳氮比中,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麦芽糖和蔗糖,最适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最适碳氮比是40:1。  相似文献   

2.
不同碳、氮源对鲍鱼菇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us)属于担子菌亚门,侧耳属,原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等省.其子实体肉质肥厚,蛋白质含量高,且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据分析,鲜菇含水分92.75%,干菇含粗蛋白19.20%,脂肪13.48%,可溶性糖16.61%,粗纤维4.8%,氨基酸总量占21.87%[1].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理想食品.本试验研究了7种碳源和7种氮源以及8种不同碳氮比对鲍鱼菇生长的影响,从中选出鲍鱼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和碳氮比,以期为鲍鱼菇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对甜柿黑腐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和光照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柿树砧木根煎汁根培养基,最适温度是30℃,最适光照为24h全日光照,最适p H是4,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4.
对柏列氏白鬼伞的形态特征及菌丝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菌丝无锁状联合.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菌核。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以硝酸铵为氮源时生长速度最快,以酵母膏和蛋白胨为氮源时生长速度一般,但长势最好。以pH7~8,温度35℃,料水比1:1.6~1:2.2为宜。在不同固体培养料中,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不仅与含氮量有关,也与透气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羊肚菌东农羊B为研究材料,通过基础碳源、补充碳源、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而探讨羊肚菌生长的最适液体发酵环境。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 g·L~(-1)、红糖20 g·L~(-1)、NH_4NO_3 3 g·L~(-1)、KH_2PO_4 3 g·L~(-1)、Mg SO_4 2 g·L~(-1)、维生素B_1 20 mg·L~(-1);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6℃,每100 m L培养基接种7 mm×7 mm菌块,摇床转速140 r·min~(-1),接种后静置2 d,选用菌龄为7 d的菌种。培养7 d后菌丝干重达17.3 g·L~(-1)。  相似文献   

6.
C、N源及C/N比对微生物溶磷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不同的氮源 (NH4+、NO3- 、尿素 )、不同的碳源 (葡萄糖、蔗糖、糖蜜和淀粉 )及碳氮比 (34∶1、20∶1、5∶1)为培养基研究不同C、N源和C/N比对微生物溶磷的影响。结果发现 ,曲霉 2TCiF2和 4TCiF6在以NO3-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表现出强的解磷活力 ,而节杆菌 1TCRi7和 1TCRi14的溶磷活性则在NO3-存在时降低 ,青霉 1TCRiF5、2TCRiF4、肠杆菌 1TCRi15和欧文氏菌 4TCRi2 2则只有在供给NH4+时 ,才具有溶解磷矿粉的能力。加入少量可溶性磷对大多数微生物的溶磷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曲霉 2TCiF2在蔗糖为碳源时溶磷活力最高 ,节杆菌 1TCRi7只有在葡萄糖为碳源时才具有溶磷能力。培养基的C/N比越高 ,曲霉和欧文氏杆菌的溶磷活力越高 ,而青霉和肠杆菌则在C/N比最低时 ,其溶磷活力最强。这些微生物之所以具有溶解磷矿粉的能力 ,主要是由于分泌有机酸 ,但非有机酸物质的络合和螯合作用 ,可能在肠杆菌和欧文氏菌溶磷中起重要作用。氮源、碳源和碳氮比极大地影响微生物的代谢 ,尤其对分泌有机酸等物质的种类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茄病镰刀菌与棘孢木霉对碳源、氮源的需求,试验在培养基I与培养基II的基础上调整碳源、氮源及C/N比,测定碳源、氮源对茄病镰刀菌和棘孢木霉菌丝生长量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对茄病镰孢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甘露醇有利于其产孢;氮源对茄病镰孢菌生长的影响显著,硝酸钠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磷酸氢二铵有利于其菌丝生长与产孢;C/N比值对茄病镰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显著,C/N达到12∶1时,菌落直径6.55 cm,每毫升产孢量3.36×10~6个。碳源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蔗糖和葡萄糖有利于其生长与产孢;氮源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显著,磷酸二氢铵与硝酸钠均有利于菌丝生长,磷酸氢二铵有利于其产孢;C/N比值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显著,C/N达到9∶1时,菌落直径6.20 cm,每毫升产孢量1.45×10~7个。  相似文献   

8.
大蒜是药食两用的百合科葱属作物,虽然具有抗肿瘤、抑菌等作用,但是连续种植后,常出现根部腐烂的现象。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大蒜腐烂根样品中分离获得菌株DS55-6F,通过ITS、EF-1和gpd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形态学鉴定,明确该菌株为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温室条件下,将该菌株回接大蒜幼苗,40 d后大蒜发生严重根部腐烂,通过重新分离和鉴定获得DS55-6F,符合柯赫氏验证试验,说明菌株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 DS55-6F是大蒜根腐病病原菌。通过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4项指标对其生长特性进行评价,发现该菌株在28℃、pH 6、唯一碳源为麦芽糖、唯一氮源为牛肉浸粉或硝酸钾时菌丝生长较好,唯一碳源为乳糖、唯一氮源为硫酸铵或氯化铵时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落生长法研究了定西市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5~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 ℃恒温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25 ℃,在pH为6时产孢量最高。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赖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该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对营养要求不是很严格,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条件及适应范围与甘肃黄芪栽培区的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这也是甘肃地区黄芪根腐病近年来发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茭白采后主要致腐真菌的种类,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茭白在常温下自然腐烂的致腐菌进行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对所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自然腐烂的茭白上分离出3种真菌,其中1种经过回接试验能使茭白腐烂,经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该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5℃(10 min);该菌适宜在偏中碱性环境中生长,在pH值4~11时均能产孢,且最适产孢pH值为6;以甘露醇为碳源、酵母浸出粉为氮源最利于该菌菌丝生长,以D-果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最利于该菌产孢。茭白采后主要致腐菌的确定为后续采取针对性的防腐保鲜措施提供了依据,亦为延长茭白采后货架期奠定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