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春慎防鱼类水霉病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菌等附生于鱼的皮肤而弓愧的。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烦燥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以至瘦弱而死。可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  相似文献   

2.
<正>审批颁发:孙金生审核:孙悦分析员:林春友5月份,池塘养殖鱼类水霉病、赤皮病、竖鳞病的危害程度较4月份加重;烂鳃病开始发病。海水工厂化养殖鱼类应关注刺激隐核虫病、车轮虫病。一、病情预测1.淡水养殖鱼类、半咸水养殖鱼类:易发生的真菌性疫病为水霉病;细菌性疫病为竖鳞病、赤皮病、烂鳃病;寄生虫性疫病为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重点关注区域为全市淡水鱼类养殖区、  相似文献   

3.
晚冬早春谨防水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  闫旭 《科学养鱼》2005,(2):54-54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环境,在晚冬、早春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易感染。密度大的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此病。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此病的暴发。因此,在晚冬、早春季节要谨防水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抓住早春防鱼病每年3—4月份,气温升高,鱼塘内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微生物、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刚刚越过寒冬的鱼体质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因此,必须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春季防鱼病主要是细菌性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赤皮病、锚头病、小瓜虫病、中华病...  相似文献   

5.
抓住早春防鱼病每年3—4月份,气温升高,鱼塘内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微生物、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刚刚越过寒冬的鱼体质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因此.必须做好防病治病工作。春季防鱼病主要是细菌性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赤皮病、锚头蚤病、小瓜虫病、中华...  相似文献   

6.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皮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齐鲁渔业》2001,18(4):13-13
1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水霉和绵霉属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2 流行情况及病因 危害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及河蟹、鳖、虾和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寄生鱼类的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越冬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第2年3~4月份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由于鱼的皮肤遭受损伤,水中自由游动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萌发、繁殖。菌丝的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8.
《海洋与渔业》2008,(4):48-48
根据广东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3月份监测种类病害的发病范围、发病率与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罗非鱼、淡水白鲳和鲮鱼水霉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依然非常严重。主要病害有鱼类水霉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纤毛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海水鱼本尼登虫病、对虾白斑病和红体病等。  相似文献   

9.
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渔民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鱼病,部分渔民由于没有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影响了养殖效果,甚至造成了很大损失.以下介绍水霉病、黏孢子虫病等两种常见疑难鱼病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水霉病 水霉病是春季多发鱼病,主要是由于鱼体表受到损伤,受伤组织感染水霉菌而引起的.水霉菌是广泛存在于水域和潮湿土壤中的一种霉菌,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繁殖,对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极强,适宜生长温度为10~ 18℃,温度达到25℃以上时水中的游孢子繁殖力减弱,一般不易发生感染.因此,鱼类水霉病25℃以下都会发生,而28℃以上比较少见.当鱼类体表组织受伤时,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就会伺机附着,在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还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继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最后导致鱼死亡.  相似文献   

10.
<正>春季是淡水养殖鱼类鱼病多发季节,其病因主要有两类:一是由于冻伤或分塘、放养等操作造成的机械损伤,使致病菌侵入造成的细菌、真菌性鱼病。春季常发的细菌、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竖鳞病、赤皮病、细菌性烂鳃病和疖疮病等。二是鱼类越冬后,抵抗力下降,而此时多种病原  相似文献   

11.
1998—2001年实地开展黄鳝疾病调查与防治研究,共收集疾病材料137例,主要有腐皮病、赤皮病、肠炎病、水霉病、棘头虫病、毛细线虫病等疾病。重点研究病因、症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余顺 《河南水产》2006,66(1):29-29
1.细菌性鱼病主要有打印病和赤皮病。这两种病是由于机械损伤,被细菌侵入造成。防治方法:鱼种下塘前,用5%食盐水浸泡3~5分钟,下塘后定期用1ppm漂白粉、20ppm生石灰溶液或其它消毒剂全池泼洒。2.真菌性鱼病水霉病和鳃霉病。该病由于机械损伤或过度密养造成。在冬、春季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产学会《科学状态养鱼》编辑部北京佳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办春季鱼病的预防春季鱼类易得病,如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赤皮病、小瓜虫病等,我们必须重视春季鱼病的防治工作。首先应增强鱼的体质,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以满足鱼类的营养需要。从鱼开食起,建议在全价饲料中加入"越冬安"使用一个月,可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抗应激的能力,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其次要重视水体消毒。可采用各种含氯制剂,如用"富氯"以0.2ppm全池泼洒,即可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病原体。第三,使用药饲预防细菌性疾病。如在饲料中添加"鱼健康2号"可有效地预防烂…  相似文献   

14.
大地回春,草木复苏,水温回升,各种致病因子如细菌、寄生虫等开始活动,使鱼类染病。同时这些致病因子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对药物较为敏感,疗效好。另外,早春时鱼种、成鱼经过越冬期,体质瘦弱,容易引起鱼病发生。因此,积极做好早春的鱼病防治工作,可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和产量。早春主要的鱼病有:在捕捞、清塘等操作过程中,造成鱼种、成鱼鱼体受伤,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通道,这类鱼病有水霉病、竖鳞病、细菌性烂鳃、赤皮病、打印病等。早春鱼种经过几个月的越冬、体质较差,大量寄生虫容易主动或被动形式侵袭鱼体,侵入鱼鳃引起发炎、鳃丝腐烂的有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单孢子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等;侵入鱼体表和体内寄生引起鱼体消瘦直至造成死亡的有锚头蚤病、鱼虱病等。为了提高养鱼经济效益,早春切莫忽视鱼病  相似文献   

15.
姜礼燔  朱伟 《内陆水产》2006,31(2):23-23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呋喃唑酮(FurraZoli- done)及诺氟沙星(氟哌酸Nofloxacin)。简称“三药”。是近10年来鱼病防治中的常用药物,它们对防治某些原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鳃、赤皮病、出血病等有良好药效,但也存在着许多毒副作用,特别是残留量高,毒性大,导致鱼虾类的慢性中毒,严重危及鱼类的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16.
鱼乐消毒剂     
《淡水渔业》1987,(3):24-24
鱼乐消毒剂是一种由国外引进的防治鱼病药物。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对该药进行生物鉴定证明:鱼乐消毒剂对草鱼烂鳃病和鲫鱼鳃霉病有很好疗效,对鱼类出血病、赤皮病和打印病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鱼类常见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各种鱼类均可感染发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共发现1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的水产动物从卵到养成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在季节交替,四是卵堆积(局部缺氧,卵膜开始腐烂)。水中自由游动的水霉动孢子侵入伤口或卵膜,吸取皮肤及其组织内的营养而  相似文献   

18.
猝发性气泡病也叫突发性气泡病,近年来在冬春季发病率很高,该病看似平常,但来势凶猛,让人防不胜防,死亡量很大,无论是南方的非结冰水体,还是北方的冰封水体均易暴发。同时,此病易诱发鱼类冻伤病、水霉病、鳃霉病、竖鳞病等,造成冬春季慢性死亡。目前在我国许多养殖区暴发频繁,已成为制约鱼类安全越冬的瓶颈,认识此病的发病原因,掌握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天津地区养殖南方大口鲶常见病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天津地区在养殖南方大口鲶过程中10种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包括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腐皮病、白皮病、水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和气泡病、感冒等。  相似文献   

20.
春秋两季鱼类极易感染竖鳞病和水霉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易引起大面积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们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向大家介绍一下竖鳞病和水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供参考。1竖鳞病1.1发病原因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球病、松鳞病,该病是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鲤、鲫、草鱼、团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