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灵山县豐塘公社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山多地肥,历年有开荒种植木茨的习慣,全公社16个大队5,345戶22,756人耕地20,267畝,其中水田18,510.7畝,畲坡地939.8畝,种有木茨8,588畝,在党的正确领导下,1963年空前发展了木茨蚕生产,利用木茨叶飼养蓖麻蚕,解决群众穿衣問題,增加社员收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山区,农民有种植木茨习惯,向有木茨县之称,今年种植木茨42,100多畝,占总耕地面积13%。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口粮水平不断提高,社員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解决穿衣用布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今年在上級党政和县委、县人委的正确領导下,大抓木茨蚕生产,切实解决群众穿衣用布,已取得显著成果。18个公社一个鎮,194个大队都已全面飼养,生产队养茧的占80%,飼养农戶  相似文献   

3.
灵山正式飼养木茨蚕是从1962年开始的,县規划飼养1万合,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上原种带毒,全年只完成制种1,889合,产茧5,000多斤,1963年,灵山县委根据地委指示:吸取了62年失敗教訓,加强了对木茨蚕生产的領导,採用了領导、技术員、群众三結合的工作方法,使木茨蚕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全年18个場站共制种136,296合,除了部分支援别地外,本县飼养80,472合。总产3,150担,供銷社收購  相似文献   

4.
我县今年发展木茨蚕生产是一項新兴的事业,由于县委的正确領导和各部門的积极配合,进行层层发动,广泛宣傳,由重点試养到多点飼养,全面推广。貫彻以集体飼养为主,社員私养为輔的飼养形式。木茨蚕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了。一年來全县共飼养木茨蚕26,303盒(其中包括原种592盒,及外县購进5,019盒)  相似文献   

5.
合蒲县六万山公社大塘大队,全队三百二十五戶,一千三百三十六人,今年种木茨七百畝,共养木茨蚕七百二十四合半,90%以上的农戶养了蚕。共收获茧皮二千四百三十三斤五两,換布票一万四千六百尺八寸,卖得現金六千四百四十八元七角七分,平均每人得布票一丈零九寸,收入现金四元八角六分,平均每戶收入布票四十四尺九寸,現金一十四元三角。全大队木茨蚕收入相当于六三年农业副业总  相似文献   

6.
木茨的合理採叶与否,直接影响木茨产量。木茨蚕生产必須按照“产茨为主,採叶养蚕为付,茨叶兼用”的原則,为解决木茨的产茨与採叶的矛盾,寻求一种影响木茨产量最少,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木茨叶多养蚕的合理採叶方法,达到茨蚕两豐收。为此,我們在扶合公社扶合大队田疗二队与老农陳成德  相似文献   

7.
(一) 今年我县木茨蚕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兴办了一个530平方米面积,年产能力1万合的蚕种场,全年生产蚕种8,869.2合,全县17个公社都飼养了木茨蚕。飼养量由去年300合发展到9,239合,(包括原种和外地进种)。至12月止,全县收購木茨蚕茧壳320担,換取布票182,400市尺,  相似文献   

8.
廉江县石角公社油房大队今年大种木茨、大种蓖麻、大建房屋,組织专业队伍,集体飼养原蚕。該大队的特点是:人多、田少,木茨滿山遍野。全大队种植木茨1,740畝,蓖麻90畝,(旱田、坡地45畝、垦荒地35亩,零星种植10畝),木茨比去年扩大一倍,蓖麻全是新种的。最近大队进行木茨生产检查評  相似文献   

9.
广宁县厚溪公社,大信大队,田寮生产队有二十二戶,正勞动力和半劳动力40个。今年全队种植木茨40畝(其中集体20畝,私人20畝)。在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总支部的领导下,在全县大养木茨蚕的形势鼓舞下,今年該队掀起了养蚕高潮,全年养蚕16.1/4合,其中公养11.1/4合,私养5合,  相似文献   

10.
广西玉林县石南区凤山公社是玉林县蚕种场的一个原蚕区,又是玉林县飼养木茨蚕最多的一个“千合社”。一、养蚕实跡 这个公社位在玉林县的北部,地处半山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公社。这里一直是以水稻为主,兼營一些养猪,燒瓦窑等付业来作周轉資金。然而,終因付业門路短少,收入不多,资金周轉不快,社員生活仍旧停留在一般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豐順县潘田公社地处山区,早园山■地較多有2,941畝,占总耕地24,000多畝的13.9%,全社5,004戶,22,906人,农民有种植木茨的习慣,今年实种木茨面积3,012畝,是我县盛产木茨公社之一,幾年來农业生产連获增产增收,社員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解决穿衣用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县地处山区、养蚕条件很好,群众向有“粮林间种”习慣每年冬春二季,把砍伐后的山林迹地进行炼山开荒,与新造幼林的同时,种上了三至四年木茨,这样既有大量什粮收成,又利于幼林成长,全县木茨面积每年保持在十五万畝左右,为发展木茨蚕生产提供了极其豐富的飼料来源。  相似文献   

13.
<正> 子洲县何家集公社乔家墕大队有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叫刘凯举。他自幼爱务桑也会务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务上了106株桑树,但由于不懂科学养蚕,连年养蚕暴发蚕病、致使有桑不能很好受益。去年他春、秋两季养了三张蚕产茧不到50斤。秋上他让孙子到省蚕研所在子长县涧峪岔公社毛家河大队举办的蚕训班上学习了五十天。今春养的两张蚕采用石灰消毒、专室养小蚕、塑料膜复盖育、药剂添食等一系列科学养蚕  相似文献   

14.
我县的木茨蚕生产,是五九年开始试养成功,1960、1961年再經示范表証后,于六二年才进行广泛推广的,三年来,发展很快,飼养量逐年倍增,产量水平也逐年提高,1962年飼养2,579合,总产茧7,737斤,平均单合产茧壳3斤:63年飼养21,318合,总产95,900斤,平均单产4.5斤,今年到十月廿四日止,  相似文献   

15.
木茨蚕原吃蓖麻叶,故原名叫蓖麻蚕。六十年代我国用木茨叶饲养成功,因而称木茨蚕。近年来又用鹤木叶饲养成功,因此又有人称之为鹤木蚕。蓖麻蚕原产印度,目前年产蓖麻蚕茧四、五千担,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地区、以及日本、朝鲜、波兰等国也有饲养,但数量不多。  相似文献   

16.
室外小棚饲育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发展蚕桑生产中蚕室、蚕具、劳力不足的矛盾,几年来,我公社积极推广了室外小棚饲育法,对我公社蚕桑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62年时,我社春蚕饲养量不到400张,年产茧只214.58担,1965年起才大量栽桑养蚕,饲养量迅速增加。到1973—1974年这二年中,全公社春蚕饲养量已增至2800—2900张,其中有70%的蚕种进行了大蚕室外养,使全公社的年产茧量,突破了4000担。近几年虽然养蚕的设备条件已有很大好转,但仍有不少生产队,把室外养蚕作为养大蚕的主要形式,有的已坚持了15年。目前,我公社1979年2944张春蚕种中,室外养占27%。  相似文献   

17.
玉林县南江公社新联稚蚕共育中心,是一九八一年冬筹建的有“六面光”稚蚕饲育室及贮叶室11间,实用面积270平方米,蒸汽消毒灶一座,每批1至4令饷食蚕最大共育能力为二百张蚕种.它不仅担负新联大队352亩桑园面积所需稚蚕共育任务,还有附近的广恩、玉豸:平志、常乐等大队的种桑户参加稚蚕共育.新联稚蚕共育中心于一九八一年冬筹建,一九八二年三月中旬开始养第一批蚕,到现在(7月中旬)为新联大队养了七批蚕共454.25张,群众交售了五批共384.25张总产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木茨叶养饲蓖麻蚕的工作,据了解1957年广东曲江马坝试验站已开始初步进行,同年当时的华南农科所蚕业系及以后广西省南宁的五塘蚕种场均进行过同样的试验并获得成功,广西省党政领导对此一事业的新的综合利用生产途径极为重视,因之,于58、59两年内在该省各个专区中许多县市如百色、南宁、玉林、岑溪、北流、平乐、藤县、恭城……等许多公社中进行正式的大量饲养生产,很受群众欢迎,惜有关这方面的报导文章均感缺乏。1959年我省化县蚕种场又进行同样性质试验,结果成绩很好,该专区党政领导极为重视,并决定大力利用推广,木茨的栽值,在我省各地均极普遍,数量亦不少,产叶量亦相当可观,如能尽量加以利用饲养蓖麻蚕,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努动力的使用,增加公社的副业生产途径,并且也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纤维工业原料,和外贸物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提倡的。  相似文献   

19.
桑树采养法是我国浙江群众的“养树”经验。方法是在春季壮蚕期收获桑叶时,枝条顶端留1—2支新梢芽,任其继续生长。采养当年仅修去过于短细的弱枝,不夏伐,第二年再回降到二年生枝条的基部进行夏伐。我们经过1962—1964年在不同肥培条件下采养的调查及1964年在无锡县新安公社先锋大队的生产实验证明:采养法不仅能增强树势,而且有减轻病虫危害和提高桑叶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三中全会以后,我县桑蚕生产已有所恢复和发展.全县现有桑园面积5000多亩,每年饲养量在15000—17000张,收购鲜茧2400担左右,由于蚕病严重,单张产量很低,一般徘徊在20斤左右,去年夏秋蚕在大塘、那陈两公社调查发病率高的达60%以上,那陈公社是我县养蚕最多的公社,年饲养量达2700张,收购鲜茧700多担,占全县收购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蚕病严重产量也很低,80年平均单张产鲜茧25.5斤,81年为24.6斤,有个别养户甚至只茧无收,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也影响了社员的经济收入,那陈大队那陈圩6个生产队有246户,有133户有桑,但由于养蚕失败,去冬今春就有50%的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挖桑现象,大大影响了桑蚕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