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梯级流水养鱼,是近年来山区发展养鱼的一项新兴技术,它是利用山区水资源丰富和水位落差大的自然优势,依地形随地势,修筑建造梯级鱼池,进行梯级流水养鱼,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如湖南省慈利县,1988年修建梯级鱼池面积35亩,共产成鱼38吨,  相似文献   

2.
梯级流水养鱼就是利用山区水源充足,水位落差大的优势,长滕结瓜的形式修建鱼池,一般另无进排水沟,排灌就是从上至下一条龙,是一种简单的流水养鱼方式。  相似文献   

3.
微流水养鱼是介于传统的池塘养鱼和工厂化高密度流水养鱼之间的养鱼方式,在有稳定水源及一定落差的地区,可利用梯级土池改建而成。我们根据微流水养鱼的生态学原理,在武汉市黄陂县夏家寺水库原有土池和虹吸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改建成一套微流水养鱼设施,在最大引水流量仅0.02米~3/秒的情况下,一、二级池亩产分别达到3005  相似文献   

4.
我县是一个山区。全县山峦起伏,溪河密布,澧、渫、道、沱四大水系流经县境。有大小支流235条,长达3934.56公里。还有大小水库178座,塘坝2万余口,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且地理气候良好,水质清晰,对发展流水养鱼具有良好的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1987年我们在二都乡月亮水库大坝下建立了两个梯级鱼池,进行流水养鱼试验。一、试验规模和方法 1987年三月在月亮水库大坝脚下渠道边。改建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矩形梯级鱼池,面积分别为413m~2和240m~2,池中水深分别为1.1米和1.3米。其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5.
<正>山区梯级池塘节水节能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是利用梯级池塘有稳定水源和一定的水位落差,根据流水养鱼生态学原理,把各级池塘的进排水串联起来,通过水流的冲击和水体交换,达到自然水体增氧,实现节能减排、增产增效的一种绿色健康养殖。本文主要介绍山区梯级池塘节水节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供参考。一、技术亮点1.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氧该技术通过布局池塘建造位置形成高度落差,进而形成天然的水位落差,  相似文献   

6.
丘陵山地,溪流较多,靠近溪水修建梯级鱼池引水养鱼,亩产可达千斤。其方法是: 一、建池1.在常年有流水的溪旁,或房前屋后,庭院内外建池。要求池水上进下出,注排方便,引水容易,池底保水性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岷江上游水电梯级河段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其多样性指数水平分布,于2011年秋季对岷江上游水电梯级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岷江上游秋季浮游动物有140种,平均密度3321.1 个/L,平均生物量1.2567 mg/L。紫坪铺水电站浮游动优势种比映秀镇以上引水式梯级的丰富,其密度是映秀镇以上河段的25倍,生物量是映秀镇以上河段143倍。依据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聚类分析,岷江上游25个站点分别聚为四大类。紫坪铺库区静缓流河段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库区流水河段及映秀镇以上河段。岷江上游映秀镇以上河段和紫坪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可能与生态环境有关。由于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其生态修复方案不断有人提出,本次岷江上游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调查为今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鱼池的建造:选择靠近长流水或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边角地。面积可大可小,由十平方米至百平方米不等。地形可多样,最好椭圆形,有条件的建梯级池。池壁用块石(?),土(?)用板石护坡或三合土均可。池壁要平滑、不漏水,池底平坦,池内水深1米左右,进排水口在池两对边对应位置,并安好拦鱼设备,使池水保持流动和一定的水位。合理搭配密放鱼种:根据流水清新、(?)氧高的特  相似文献   

9.
清江梯级发电与生态均衡优化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清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运行尚未考虑河流生态需求的现状,导致自然径流过程发生极大改变,采用逐旬频率计算法,确定清江梯级生态流量区间范围,进而在梯级发电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径流生态离差系数,建立发电与生态均衡优化调度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解算方法,构建调度方案的发电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清江梯级2008-2010年优化调度方案。结果表明,发电与生态均衡优化调度方案在梯级发电量仅减少1.85%的情况下,径流生态离差系数提高6.81%,梯级生态溢水量减少57.66亿m~3,梯级生态缺水量减少3.92亿m~3,生态调度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当前长江大保护与清江流域环境保护背景下清江梯级联合调度运行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研究较少从水文情势角度开展梯级水库中长期生态流量调度的现状,基于场景缩减(SBR)技术推求的仿天然水文情势生态流量过程,以梯级水库下泄流量与生态流量的动态时间规整(DTW)距离最小为生态目标,以梯级水库发电量最大为发电目标,构建梯级水库多目标生态流量调度模型,并采用“参数模拟-优化”思路求解,选择金沙江中游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和观音岩6座梯级水库,对1953-2015年的旬径流资料开展分析研究,为梯级水库中长期生态流量调度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推求的仿天然水文情势生态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和上下游断面量级差异特征;相较梯级水库原调度方案,优化调度方案可通过径流调节,改善梯级水库中长期生态和发电效益,在不影响生态目标的状态下,可增加511亿kW·h的发电量,相应增幅为1.35%;在不影响发电目标的情况下,可减少134 253的DTW距离,相应降幅为3.85%。  相似文献   

11.
红水河干流梯级运行后底栖动物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11月分别对红水河6座已建梯级底栖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通过对照各梯级建库前资料,分析评价建库后底栖动物的演替特点。结果表明:6座梯级成库后,开发河段底栖动物种类结构由急流型向静水、缓流型转化,大部分水域种类分布有所下降,底栖动物密度整体较成库前大幅增加,各梯级影响区域底栖动物生物量较前增减不一,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陈宏焰 《福建水产》1993,(2):42-43,46
自然流水养鱼,是利用天然溪流的清新水源、水质,选择流水水头落差进行养鱼。保持常年全流水,保证池水中有较高的溶氧量。它既是家庭养鱼形式,又是向养鱼工厂化迈进。其主要形式有二:一是利用渠边、溪旁的流水落差,引水入池养鱼,出水回渠灌溉。另一种是利用跌落水头进行养鱼。笔者近几年来主要从事前一种形式的自然流水养鱼工作,在实践中制定、实施自然流水养鱼标准,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我县七山二田一分水,山地面积占70%,因此山区一般地下水、泉水和水库自流水较为丰富,利用自然落差流水养鱼更为经济,为了因地制宜开展一水多用,发挥山区流水养鱼的优势,这对迅速改变山区“吃鱼难”和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流水养鱼节能、节地、节饵、节工;投资小,收效大,有的大山沟溪多,可以做到“家家流水,户户养鱼”。流水养鱼是当前一种集约化高密度精养和半精养的养殖方式之一,一般比池塘养鱼产量高。流水养鱼由于水经  相似文献   

14.
流水养鱼是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在人认识里,流水养鱼的作用仅仅在于能够获得高产量。 我们从十渡拒马河流水养鱼的生产实践得到一个启示,流水养鱼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作用,即净化鱼体去除泥腥味、异味,从而增加鲜度提高品位,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健康食品。 拒马河流水养鱼由于水温偏低、生长速度颇受影响。加上饲料系数较高,成本上升,现在已很少有人进行成鱼养殖生产。而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已建、在建水电工程主要采用过鱼、鱼类增殖放流作为主要的鱼类保护措施,栖息地保护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介绍澜沧江水电开发过程中鱼类栖息地保护实践,为加强鱼类资源保护的适应性管理,以及后续栖息地设计、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经验. 澜沧江流域功果桥以上江段以高原区系的鱼类为主,功果桥以下江段东洋鱼类区系鱼类逐渐增多。从流域层面进行栖息地保护规划,需要在上游建立高原鱼类栖息地保护水域和在下游建立东洋鱼类栖息地保护水域。干流在侧格、约龙、班达、如美库尾及卡贡河段保留了流水江段,乌弄龙至古水间保留了51.9km的流水江段,托巴至里底梯级之间保留了约26km的干流为流水江段,橄榄坝到南腊河出境口段也保留了流水江段;支流拟定大桥河、永春河、基独河、德庆河、罗闸河、右支小黑江、左支小黑河为栖息地保护河段。橄榄坝至南腊河河口段的干支流均维持了较好的自然生境, 2012年对补远江进行的2次鱼类调查共调查到鱼类25种, 2014年已达37种;基独河电站拆除前该河仅有少数鮡科和鳅科鱼类,电站拆除后监测到鮡科、鳅科和鲤科等鱼类16种;资助成立了澜沧江下游河段鱼类保护管理所,在澜沧江下游主要鱼类栖息地设置保护标识牌,开展鱼类保护日常巡查及栖息地环境调查,并进行鱼类保护法律法规宣传。鱼类栖息地保护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提高各方开展栖息地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开展鱼类、环境等长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微流水鱼池的水温、透明度、溶解氧、氮、磷、以及浮游生物等生态因子,并与高密度流水鱼池和静水鱼池相比较。结果表明,微流水鱼池的生态环境介于静水鱼池和高密度流水鱼池之间,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流量和水交换的均匀程度。流量愈大,水交换愈均匀,生态环境愈接近于高密度流水鱼池,反之则愈接近于静水鱼池。文中还结合养殖技术对微流水鱼池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水产学报》2021,45(12):2011-2028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②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③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④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高密度流水养鱼起步晚、经验少,有不少地方和环节还存在着盲目性。为提高高密度流水养鱼效益,促进其迅速发展,我们对高密度流水养鱼中的关键因子——流量,进行了探索试验。  相似文献   

19.
自然流水养鱼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昌松 《河北渔业》2007,(11):36-36
自然流水养鱼是一种利用自然流水增加水中溶氧量,扩大放养量,增进鱼类生长速度的集约化养殖形式.具有小坑塘、全流水、高密度的特点.既可家庭养鱼形式,又可向工厂化养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PVC管喷水曝气流水养鲟是一项新的流水养鱼技术,目前,在国内关于该技术的应用尚未见有文献报道。2011年7月以来,湖南省郴州市畜牧兽医水产局首次采用该技术开展流水养殖鲟鱼,获得圆满成功,并证明它比目前采用的普通流水养鱼技术更好。为了方便养鱼户掌握应用该新技术发展渔业,本文详细介绍其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