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土壤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土壤酶学研究简史,土壤酶的来源、分布、作用,植物-土壤界面的土壤酶,土壤生态条件与土壤酶,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土壤酶活性测定等方面。对于加深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土壤酶的生态重要性以及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是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简述了近几年草地、森林、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概况以及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是一个丰富的生物资源库,未来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贾丹  王刚  王文帆  陈迪 《森林工程》2013,(6):33-35,61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地表生态系统、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健康等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RAPD技术分析牡丹江地区的3个林型及其3个不同林龄共9块样地的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3种林型内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微生物构成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解磷微生物在林业土壤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磷微生物是土壤磷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其能够通过酸解作用、酶解作用将无效磷转化为有效磷供植物吸收利用,提高磷素利用率,进而促进植物体生长发育.文中综述了解磷微生物的功能,提取、培养、筛选方法、作用机制及分子生物学调控技术,概述了解磷微生物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前景,以期增强人们对解磷微生物在土壤-林木界面作用的认识,并...  相似文献   

6.
农药除蜗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农药除蜗灵近年来的大量使用,对土壤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行了其对土壤-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上的影响的试验,并设计了农药浓度和施药时间的不同,从而了解了农药除蜗灵对微生物的长远影响。为农药除蜗灵的施用时间、施用浓度及其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采用倾注法分离土壤中微生物,利用平板计数法进行计数,可得知农药除蜗灵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如下:对细菌和放线菌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霉菌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药除蜗灵对放线菌的增加作用最先减弱,霉菌次之,细菌最晚恢复,这又说明了土壤本身对农药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生态功能和土壤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密切相关。研究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物种之间的差异,可以加深对不同林地土壤生态的了解,寻找松科植物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共性。本研究基于传统的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和方法,以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为辅助,研究了4种松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林地土壤真菌香农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湿加松(P<0.05);湿地松林地土壤的细菌香农指数与湿加松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加勒比松(P<0.05)和马尾松(P<0.01);门分类水平下4种松林林地土壤真菌和细菌结构相似,其中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下,不同林地土壤大量真菌和细菌属存在差异,显著差异真菌、细菌属平均丰度和最高的分别为Lophotrichus、Gemmatimonas。综上所述,4种松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造就了不同的土壤生态功能,但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优势土壤微生物功能性及与地上植物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养分贮量比土壤有机质的小,但它既是植物所需养分的有效来源,还是养分的临时贮库。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一些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C 和 N 的限制、残留物和营养物质的经营、植物种类、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和温度等。通过细致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参 55。  相似文献   

9.
杉木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的优点。土壤微生物与杉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植物根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文中概述了不同林分条件下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尤其是与植物根系共生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杉木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天然林和阔叶林较杉木人工林有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杉木林生长发育过程中,中龄阶段各微生物指标最低。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活性等均与土壤酸碱性、通气状况、养分含量等存在密切的响应关系。杉木林菌根真菌主要属于球囊霉属,国内对杉木林下菌根真菌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热点包括土壤微生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土壤微生物在提升土壤肥力上的机理和途径、菌根真菌在土壤养分高效利用中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阐述了环境因子对林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植被、气候、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规律;概述了目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研究,提出了今后土壤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reviews the difference of soil biological activities, biochemical activitie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of first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 It also reviews their dynamic patterns duri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young, half-mature and near-mature Chinese fir of first-rotation are more than those in non-rhizosphere soil; except for total K in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Various patterns of soil nutr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available N shows the trend of declination in both rhizosphere soil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 also declines, only increases a little from half-mature stage to near-mature stage, but total P decreas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K increases from youn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 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 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 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 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 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 、Mn 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  相似文献   

13.
杉木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清奎  汪思龙 《林业研究》2008,19(2):131-135
本文于2005年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选择了一块15年生的杉木纯林和两块15年生杉阔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有效磷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基础呼吸以及呼吸熵,比较了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杉木纯林;在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得到改善.在0(10 cm和10(20 cm两层土壤中,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分别比杉木纯林高69%和61%.在0(10 cm土层,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磷和基础呼吸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1%、14%和4%;在10(20 cm土层,分别高6%、3%和3%.但是,杉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碳:氮比和呼吸熵较杉木纯林低34%和4%.另外,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高于土壤呼吸、微生物碳:氮比和呼吸熵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由此可知,在针叶纯林中引入阔叶树后,土壤肥力得以改善,并有利于退化森林土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变化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不同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的变化过程,揭示了杉木人工林随着栽植代数增加(2~3代),土壤物理性质变劣,pH值下降,养分含量降低,速效P和水解N的下降尤为明显,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也朝着生物活性下降的方向变化,也反映出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差别。一般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到了成熟林阶段土壤肥力稍有上升,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现行栽培制度下,杉木人工林连作能导致土壤功能衰退,这是杉木人工林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章古台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根际土壤中盐分的富集程度明显下降,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樟子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的活性随感病等级的加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樟子松感病后,其根系的生物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配对样地法,对连栽马尾松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N、全K、全Ca和全Mg含量2代低于1代,而有机质、碱解N、速效P、全P和速效K含量2代却高于1代,且有机质、碱解N和速效P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根际土壤全Al、全Cu和全Zn含量2代高于1代,而全Fe和全Mn含量2代却低于1代,且全Mn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非根际土壤除全Cu含量2代高于1代外,其余全Fe、全Al、全Zn、全Mn含量2代均低于1代,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2代均高于1代,且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胡桃楸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中根际土壤的养分特征(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非根际土壤相比较,研究了胡桃楸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中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及氮 、磷、钾等养分元素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分中,除胡桃楸纯林外,根际土壤的pH值均不 同程度低于非根际土壤;除混交林中落叶松根际土有机质含量略低于非根际土外,根际土壤 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存在氮的相对累积,磷和钾在根际则具有一定的亏 缺趋势,其程度与树种相关;各林分下,氮、磷、钾在根际中均得以活化,表现为根际土壤 速效氮、磷、钾含量偏高;混交林中落叶松根际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其纯林,而混交林中胡 桃楸根际速效磷、钾含量明显高于其纯林。  相似文献   

19.
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的角度,对梧州共青林场新造未成林地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林地采伐更新为红锥(Castanopsis hystrlz)林和荷木(Schima superba)林后其森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红锥林和荷木林的生长发育,各林地养分状况明显降低。和对照林地相比,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