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筛选适宜在北京西南山区种植的西北牡丹新品种。[方法]以引自甘肃的9个西北牡丹品种为试材,观察记录其在北京西南山区的物候期、适应性,并对其观赏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引进的9个牡丹品种在西南山区适应性较好;过冬的芽饱满;花色和花型纯正;花期均在5月1日前后;整体物候期晚于平原地区5~10 d。适宜在北京西南山区进行栽培和园林应用。[结论]该研究为西北牡丹在北京山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江南牡丹在洛阳地区的生长状况.[方法]2012 ~2014年对从安徽宁国引进的6个能够在洛阳地区生长开花的江南牡丹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观察研究.[结果]不同江南牡丹品种在洛阳地区的物候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中旬,整体花期15d左右.不同品种茎叶生长情况和开花情况不一致,花色基本保持品种原有色泽,但花型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结论]该研究可为制定江南牡丹在洛阳地区合理的栽培技术方案、花期预测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茜 《新农村》2008,(6):16-17
石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其栽培品种数以百计,然而开牡丹状花,结石榴果,花期长达5个月,且花果同期、同树,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存的牡丹石榴却十分罕见。该品种幼树生长旺盛,树姿开张,成枝力强,一年生苗栽植后当年有少数开花,次年全部开花,并有部分结果。花冠大,重瓣,形似牡丹,状如绣球,且花型多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2个牡丹品种形态性状的多样性,探讨品种间遗传差异,挖掘优异种质材料,为了解不同牡丹品种的遗传关系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2个牡丹品种花色、花型、株高、株幅、花径、叶长、叶宽、株型和叶型等表现型性状进行赋值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品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2个牡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以整个遗传距离的总平均数作尺度对聚类图的结果进行分类,大致可将22个牡丹品种分为5个类群,Ⅰ类为银红巧对、鸡爪红、八宝镶、重楼点翠、丛中笑、魏紫、烟笼紫、茄加紫;Ⅱ类为胡红;Ⅲ类为小胡红、白玉兰、罂粟红、凤丹、大金粉、景玉、盘中取果、青山贯雪、墨剪绒、大红一品、蓝花魁;Ⅳ类为海黄;Ⅴ类为似荷莲.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并把系谱来源不清的品种划分到相应的杂种优势群.[结论]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是检测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可为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不同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品种群组合在武汉地区的生长开花状况,于2017—2019年对引种的5个牡丹品种群(中原、江南、日本、美国、法国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开花的品种进行花期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5个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的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盛花期为4月上中旬。不同品种群牡丹在引种地花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将国内牡丹和国外牡丹同园展示,花期可延长10~15 d,同时可丰富国内牡丹花色。各品种与原产地相比,花色基本保持原有色泽,但花型存在退化现象,特别是国外牡丹品种,44%牡丹品种花型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萱草属种质资源主要观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萱草属种质资源的现状,同时为构建关联分析群体和开展观赏性状的关联分析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从国内外各地收集的85份种质材料,对花径、内外花被片长宽度、花色、花型和花序形态等13种开花性状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萱草属种质材料花色组合丰富,花型、花瓣类型和花序形态众多,花的表型性状多样;以黄花菜及其地方栽培种为主的夜间开花类群在花型、花色、花色模式方面基本一致,以萱草园艺品种为主的白天开花类群的花型、花色、花色模式丰富。[结论]供试的85份萱草属植物开花表型性状多样性强,可为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直观依据,同时从形态学角度为萱草属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磊  白志川  刘会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12-7213
[目的]了解牡丹芽体的生长发育,为其组织培养或促成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牡丹早、中、晚花3种类型,共41个品种,将其带顶芽的枝条在去离子水中培养,从2007年12月21日到2008年1月26日,从形态学角度进行观察。[结果]3个品种的萌动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早花品种的萌动率最高且在观察期间一直呈上升趋势,中花品种次之,晚花品种最低。早花品种中"凤丹白"的萌动率最高,达到100%;中花品种中"天香湛露"的萌动率最高,达到80%;晚花品种中"胡红"的萌动率最高,达到80%。[结论]在相同冷量条件下,早花品种最先萌动,芽发育良好,中花品种次之,最后是晚花品种。  相似文献   

8.
刘开庆  丁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79-5880
[目的]有效利用滇牡丹培育牡丹品种。[方法]采用点面结合方式,对云南省澄江县梁王山40 m2样方内野生滇牡丹居群的开花特性进行了定量观测。[结果]滇牡丹花期长达2个多月,从4月初开放至6月初,远远长于目前栽培的牡丹品种;整个花期内共出现了215朵花,花蕾败育比例为8.37%,盛花期为4月14日~5月14日。滇牡丹不同植株花期变异比较大。单朵花的开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滇牡丹的花期较长可能与其所处环境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其遗传背景的反映。[结论]滇牡丹是培育早花和晚花牡丹品种的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对牡丹进行促成栽培或组织培养,选取牡丹早、中、晚花3种类型,共41个品种,取其带顶芽的枝条在去离子水中进行培养,研究发现:经过45 d(10℃以下)的自然低温,牡丹晚花品种的电导率要高于早、中花品种,但是晚花品种鳞芽的生长情况,不如早、中花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中原牡丹传统品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牡丹传统品种的系统进化及花型与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制片法对7类花型的21个中原牡丹传统品种材料进行了核型分析,并通过核型似近系数对供试材料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除‘首案红’的染色体为三倍体(2n=15)之外,其他20个品种的染色体均为二倍体(2n=10);‘茄蓝丹砂’的核型类型为2B,其余均为较对称的2A类型;花型间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差异不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皇冠型、楼子台阁型、菊花型、千层台阁型、蔷薇型、荷花型,从而证明‘赤龙焕彩’较原始,而‘首案红’和‘茄蓝丹砂’较进化.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皇冠型的‘豆绿’与‘姚黄’及‘蓝田玉’与‘赵粉’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背景相似;而同属皇冠型‘白玉’与‘魏紫’似近系数最小(0.8808),进化距离最大(0.159 5),亲缘关系最远.核型分类结果部分支持目前牡丹依据花型进行分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自然生长条件下芍药花芽感应低温的始期,以大田地栽的不同花型、不同花期4个品种芍药为研究对象,连续2 a观察其在北京地区冬季土壤自然封冻始期花芽所处的发育状态,对比其在山东菏泽地区1 a的分化状态,探讨不同品种可接受低温时花芽分化状态的规律性,为芍药生产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冬季土壤自然封冻始期芍药花芽发育状态与翌年花期相关,花芽分化程度越高,花期越早;与花型间无明显联系;芍药花芽处于雌蕊原基分化期时可感应低温,花期较晚的品种花芽处于雄蕊原基分化期时亦可感应低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烯及1-MCP对不同开放阶段‘洛阳红’牡丹切花开放及衰老进程中切花品质及水分平衡的影响。[方法]以开花指数为1、2、3级的‘洛阳红’牡丹切花为试材,测定了其开放及衰老进程中花径增大率、开花指数、水分平衡及瓶插寿命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采用10.0μl/L外源乙烯处理6 h加快了切花的开放进程,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及最佳观赏期持续时间,而采用1.0μl/L1-MCP处理6 h则延缓了切花的开放进程,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但抑制了切花的正常开放。对水分平衡值的研究表明,水分平衡值的动态变化是影响‘洛阳红’牡丹切花衰老的重要因素,1-MCP处理改善了切花的水分平衡,使水分平衡值为0的时间延后。[结论]1-MCP主要通过延缓‘洛阳红’牡丹切花的开放进程来延长切花的瓶插寿命。  相似文献   

13.
魏秀俭  闫美香  王珍  靖艳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08-13809
[目的]通过探讨水杨酸对芍药切花水分代谢和衰老的影响,为水杨酸在芍药切花保鲜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供试切花放在含不同浓度(0.5、1.0、1.5mmol/L)水杨酸的保鲜液中,观察芍药切花水分代谢和瓶插寿命的变化。[结果]经水杨酸处理的花枝吸水量有增加,且水平衡出现负值的时间明显推迟。水杨酸可促进切花吸水,延长切花寿命:经0.5mmol/L水杨酸处理的瓶插寿命比对照延长4d;经1.0mmol/L水杨酸处理的可延长3d;经1.5mmol/L水杨酸处理的可延长2d。[结论]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调节切花水分代谢,延长切花寿命,且以含0.5mmol/L水杨酸的保鲜液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运用植物分类学原理,对西宁芍药栽培品种的花色、花型进行了初步界定和区分,为今后进一步优化芍药种质资源,开展引种驯化、实施种苗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凤丹白'为母本的杂交及其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药用和油用牡丹品种凤丹白'自交亲和性进行验证的同时,对其育性以及育种潜力进行研究。分别于 2008 年、2009 年、2011 年以凤丹白'为母本与中原牡丹、日本牡丹以及紫斑牡丹进行了大量杂交,共设置57 个杂 交组合,授粉2 023 朵花,获得43 508 粒杂交种子。结果表明:1)凤丹白'自然授粉结实率高(19.13 粒/ 朵),且明 显高于自花授粉结实率(0.4 粒/ 朵),属于异花授粉植物,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2)凤丹白'与中原牡丹、日本 牡丹、紫斑牡丹杂交结实率(18.44、23.84、26.62 粒/ 朵)均较高,表明凤丹白'的杂交亲和性较强;3)结实率受父 本花型影响,皇冠型最低(10.42 粒/ 朵)且与其他花型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雄蕊高度瓣化而花粉减少且生活力下 降有关;4)凤丹白'与贵妃插翠'黑龙锦'等39 个品种杂交结实率(33.33、35.89 粒/ 朵等)高于其自然授粉结 实率,对提高油用牡丹种子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总之,凤丹白'的育性强、亲和性高,是一种育种潜力巨大的优 良牡丹种质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筛选观赏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容器栽培的最佳基质,提高牡丹家庭摆放与城乡观赏效果.[方法]采用腐叶土20%+园土20%+粗河沙20%+马粪20%(牛粪代替)+鸡粪20%(A)、腐叶土40%+锯沫30%+鸡粪30%+菜子饼20 kg/m3(B)、园土100%+菜子饼20 kg/m3 (C)3种不同配比基质栽培紫二乔,并进行了生长及观赏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自制基质B为栽培基质时紫二乔长势良好,商品性最高,其肥、透气性均高于处理A、C,特别是原料来源可就地取材,方便、成本低,只有鸡粪和菜子饼需经费购置,腐叶土、锯沫属变废为宝,不需购置费.同时在基质中加入少量充分腐熟的菜子饼可有效增加基质养分,更好地促进生长势.[结论]自制配方基质B,生态环保,可促进牡丹盆栽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获取较高的商品价值与广阔市场,促进牡丹产业的综合发展和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主要表型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牡丹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方法】以25份牡丹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供试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6%~82.57%,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蓇葖宽、冠幅面积、单株新枝数、单株2年生枝数、单株花朵数和小叶数等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产量与聚合蓇葖果直径、复叶宽、复叶叶长叶柄比等性状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产量与种子含水量、顶小叶长和顶小叶叶形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共有5个主成分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69%;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千粒质量和顶小叶叶形指数等性状显著相关。【结论】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表型性状依次为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有效果实数和出籽率,应在油用牡丹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芍药切花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作切花的芍药品种,为芍药切花的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方法]根据芍药切花行业标准和芍药的观赏特性,选择花形、花色、瓶插寿命等13个性状为评价指标,对菏泽市李集村洪生芍药精品园中的25个芍药品种进行综合评判和评级。[结果]在25个品种中,筛选出了6个适宜作切花的品种,11个较适宜作切花的品种,5个不太适宜作切花的品种和3个不适宜作切花的品种。一级品种中,‘春晓’最适宜作切花,'少女妆’和‘晴雯’较适宜作切花,'种生粉’和‘莲台’适宜作切花。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供试芍药品种中皇冠型最适宜作切花,蔷薇型、托桂型较适宜作切花;菊花型、单瓣型、千层台阁型较不适宜作切花;楼子台阁型最不适宜作切花。[结论]该研究为芍药切花品种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前喷钙对芍药切花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芍药切花的大田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芍药品种"桃花飞雪"和"杨妃出浴"为试验材料,观察测定不同处理及对照的芍药切花在瓶插期间的形态和生理变化。[结果]采前21 d喷钙处理中,"杨妃出浴"的瓶插寿命达10 d,花径达16.5 cm,盛花期为4 d;"桃花飞雪"的瓶插寿命为9 d,花径为14.2 cm,盛花期为3 d。在采前21、14和7 d喷钙处理中,"桃花飞雪"切花的水分平衡值分别在瓶插第7、6和6天达负值;"杨妃出浴"的切花水分平衡值分别在瓶插第6、5和5天达负值;对照的水分平衡值在瓶插第4天达负值。"桃花飞雪"和"杨妃出浴"在同一时间的4个处理中的电导率均为:采前21 d喷钙<采前14 d喷钙<采前7 d喷钙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