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通过大力士肥料促进剂在小麦返青期喷施的试验发现,在减少化肥施用量30% 以上的基础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了小麦产量,节本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期小麦拌种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麦拌种剂在我市不同播期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及最佳播期,特设立本试验。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旱地夏闲期利用一年两作种植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裂区设计方法,从生物学产量、小麦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率方面对旱区小麦夏闲期的利用进行了探讨,论证了旱区小麦夏闲期利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夏闲期种植玉米、子粒苋等作物既可于夏用期生产较多的干物质,对全年生物产量也有显著的增益作用。这种模式对于加强旱区小麦生产系统的生物循环,增强该系统在资源、生产及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说明这种模式对保证旱区麦农的短期利益,即保证小麦生产的稳定性,也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大军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64-164,167
根据赣榆县历年气温变化及试验研究,探讨了气温变化对小麦最佳播期的影响。一般小麦最佳播期为10月6~12日;遇冷冬年份,10月10日后播种的小麦要加强冬季肥水管理;旱茬麦不能迟于10月1日播种;半冬性、偏冬性小麦播期提前2-3d。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淮北地区小麦生产,进一步探究本地区小麦的播种适期,江苏(新沂)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于2021-2022年选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淮麦33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的试验,播期设置为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5日和11月15日。结果表明,播期能显著影响小麦生育进程,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依次延后,但是成熟期差异不大,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播期越晚,主茎叶龄越小,单株分蘖数、总茎蘖数、大于3.1叶的大分蘖数、大于4.1叶的大分蘖数和单株次生根越少。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施肥水平提高,小麦生产上冬前旺长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户科学种好水地小麦,在横水镇横水村14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水地小麦播期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晚播小麦适当密植仍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进行了适期用药试验,结果表明,预防赤霉病的用药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笔者进行了适期用药试验,结果发现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间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9.
1试验目的 随着水稻生产粳稻化.以及直播稻面积的扩大。让茬时间普遍推迟,影响小麦适期播种.播种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原因。为比较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及适宜播期播量.明确大面积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地小麦产区进行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得出了小麦病虫常发年份施药的最佳适期:第一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后灌浆前期,第二次施药在灌浆中期,防治次数以2次较为经济有效。本次试验药剂组合"48%毒死蜱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腐植酸钾"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达78%,对小麦穗蚜防效达99%,且增产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11.
《福建农业》2013,(8):28-28
在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期。要防止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重成虫期喷药防治,轻虫蛹期撤毒土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每个生长发育阶段,与小麦的生长发育相一致,即小麦孕穗期,吸浆虫出土化蛹,小麦抽穗期吸浆虫羽化,小麦灌浆初期幼虫孵化。防治吸浆虫要坚持虫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21年罕见秋汛等异常气候,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约15 d,滑县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0~20 d,为了研究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在一年两熟模式下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百农207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晚播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冬前叶龄小、分蘖总数减少,株高降低,亩穗数减少和千粒重略有降低。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少,因播量的弥补作用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产量结果表明,10月25日播种15.0 kg/亩、11月4日播种17.5 kg/亩、11月14日播种20.0 kg/亩有利于发挥百农207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用药适期,进行了两种不同药剂的适期用药试验。结果发现,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期是小麦扬花期;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的温度、湿度。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不同播期、播量条件对强筋小麦藁优2018的产量因素构成的影响。试验表明:藁优2018小麦品种适应性强,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的播量内,都能达到较大的群体,获得较高的产量。最佳播期为10月6日,最佳播量为20万基本苗。结合本品种特性,本试验确定藁优2018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6~11日,适宜播量在20万~22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播深对小麦腥黑穗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播期和播深试验,摸清了不同播期和播深对小麦腥黑穗病发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济宁地区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28日至10月5日,播种深度掌握在3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药时期对小麦害虫的防效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吸浆虫和麦蚜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其中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在北京市大兴区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本试验选取常规种植的小麦田,研究不同时期防治小麦害虫,防治效果的差异,对产量的影响,选出最佳防治时期.结果表明小麦蚜虫防治在抽穗期或扬花灌浆期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小麦吸浆虫不同防治时期,效果差异较大,在小麦抽穗期防治效果在98.00%以上,但是在开花灌浆期防治效果仅为68.97%.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害虫产量增加107.08%,小麦抽穗期加上扬花灌浆期防治小麦害虫,产量增加153.37%.  相似文献   

17.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的适宜熟期品种与最佳共生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米中晚熟种(农大108、农大3138)和早熟种(唐抗5)两种熟期类型品种,通过不同播期试验,从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植株生育性状、籽粒灌浆进程等方面探讨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耕作技术适宜熟期类型品种与最佳共生期。结果表明:适宜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种植的玉米品种为中晚熟种农大3138;在北京地区麦田生态条件下,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与小麦的最佳共生期为21天左右,玉米幼苗在田间受抑制程度较小,植株健壮,全生育期光温配置充足合理,籽粒成熟度好,产量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不同播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华南地区不同播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用5个不同的小麦品种,分析其在5个不同播期下的品质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在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品种92R293 6VS/6AL易位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表现最高,分别达13.71%、38.93%、50.33ml,与其他品种相应的指标表现有显著性差异;在5个试验播期安排中,随着播期的推后,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表现为逐渐提高,其中,在12月5日播种的品种92R2936VS/6AL易位和311-白皮的品质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19.
杨栋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1):43-44,46
日平均气温的升高使洪泽农场的小麦越冬天数缩短 ,但越冬期间有效生长天数不减 ,小麦在越冬期间至少生长 1片叶。播期试验及大田生产试验表明 ,冬前叶龄余数控制在 5 .5左右 ,可使麦苗春后拔节 ,安全越冬 ;提前播种 ,偏春型小麦较其他两种类型小麦更易受冻 ;按适宜播期上限播种的 ,冻害较重 ,说明在适播范围内推迟播种可以减轻或避免冻害  相似文献   

20.
山西中部地区小麦套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比传统单一种植小麦、玉米更容易实现增产增收。在该种植模式下,选择山西省审定的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长麦251作为小麦配套品种,在小麦产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青贮玉米品种的选择以及适宜的套种种植密度和播期是实现小麦玉米双增产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大京九26在所有参试青贮玉米品种中产量位居第1,是比较适合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大京九26在该套种模式下的最佳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其最佳播期5月2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