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虹漫  冷云 《内陆水产》2003,28(12):31-31
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因水体富含P、N等营养元素,当N∶P比值达到15~20时,只要气温、光照、水文、气象等外部条件适宜,浮游生物(尤其是蓝藻)就会快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表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湖靛)。从本质上讲,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在蓝藻的光合器内有两类天然复合物:叶绿素a蛋白复合物和藻胆体,它们协同作用使蓝藻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并贮存于细胞中,这些能量被进一步用来将无机物合成为细胞内的各种有机成分。我国近年的调查显示:滇池、太湖和巢湖已出现因蓝藻过渡生长而…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池塘裸藻水华的特点、危害和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华是水体藻类大量生长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的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特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形成水华的藻类有蓝藻、甲藻、硅藻、隐藻、绿藻、裸藻等,其中,蓝藻、甲藻水华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3.
浅析蓝藻水华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泥腐植质较多的池塘,因富含P、N等营养元素,当N、P比值大于7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就会迅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面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浮游植物对N、P的吸收速率遵循米氏方程。蓝藻水华的生成离不开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讲,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1].在含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孔繁翔研究员等在2007年对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阶段的理论假设: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长、上浮及聚集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季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决定水华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2].水华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自身容量[3].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汤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水质状况,于2010年5、8、11月及2011年2月连续4个季节分别对其浮游植物、水文特征和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7门、58属、105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其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各样点物种数呈现出由河流区向湖泊区递减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丰度变幅较大,在3.27×106~128.90×106个/L,其中冬季丰度最低,春季最高.春季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蓝藻组成,夏季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秋季为隐藻和硅藻,冬季主要由硅藻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春季水质最差,且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微型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为春季水华的绝对优势种.水华暴发可能受降水、水库调度、营养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10-2011年不同季节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季节共采集到90种(属)浮游植物,蓝藻和硅藻在横山水库浮游植物季节性演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太湖流域首次发现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sp.),夏季在水库成为优势种并引起水华,密度达到1.01×108个/L.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横山水库为拟柱胞藻水华奠定了基础.作为生态入侵种,拟柱胞藻可以产生毒素,危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应加强监测和流域综合管理,防止拟柱胞藻水华扩散到流域内其它大型水库.  相似文献   

7.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期养殖的池塘,由于水中溶解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十分丰富,在池塘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常出现水华现象。水华长时间存在,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严重时还会发生水质恶化、鱼类中毒、发生鱼病甚至死亡事故。池塘中一旦发现水华现象,一般较难根治,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水华是由某些优势种的浮游藻类过度繁殖引起的,常见的有蓝藻、微囊藻、颤藻、鱼腥藻、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由优势种微囊藻引起的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和粉  相似文献   

9.
2013年对九龙江华安段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密度开展为期一年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共计57种,分属于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等6个门类,以硅藻占相对优势,占总平均细胞密度的69.61%;其次为绿藻,占12.89%;隐藻和裸藻分别为7.22%和6.51%;而甲藻、蓝藻最少,分别为1.98%和1.80%.优势种主要有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菱形藻(Nitzschi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裸藻(Euglena sp.)、布纹藻(Gyrosigma sp.)、隐藻(Cryptomonas spp.)、多甲藻(Peridinium sp.)等.各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动范围为3 700 ~12 500 cells/L,平均为28 232 cells/L.3个调查库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平均值分别为西陂29 113 cells/L、绵良31 863 cells/L、城关23 721 cells/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是2.91和0.76,二者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全年变化情况明显与水温和汛期有关,以1月、5月和7月最低,3月最高.多甲藻在3月部分站位形成优势种,存在水华的可能性.根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情况及控制冬春季水华的需要,认为秋季是增殖放流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黏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一般来说,我们用肉眼是分辨不清蓝藻细胞的。但当它们以集群形式存在时,如形成水华(由淡水水域污染、富营养化引起),才可看见。一、蓝藻的主要危害按照危害大小,大致可以分为微囊藻、螺旋藻、项圈藻、颤藻,其中以微囊藻的危害最大。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  相似文献   

11.
池塘微囊藻水华的研究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囊藻是池塘中常见的鱼类不易消化利用的蓝藻。温暖季节 ,该藻易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使其他有益藻类受到严重抑制 ,如微囊藻水华时间很长 ,将影响鱼类 (特别是滤食性鱼类 )生长 ,水华突然消失 ,又易造成水中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 ,危及鱼类生存。治理微囊藻水华的方法 ,多用硫酸铜等药物清杀。近年来 ,生产实践中发现以上方法不够理想 ,往往是清杀后不久 ,微囊藻水华照样大量出现。M .L .Bhowmick等曾用Karmex(敌草隆 )在池塘里进行了清杀微囊藻水华的试验 ,但用药后 ,池水溶氧量由9 5mg/L下降到 1 2mg/L ,二氧化碳由…  相似文献   

12.
<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常见引发水华的蓝藻之一。蓝藻的大量繁殖争夺水体溶氧,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水体恶臭。浮藻繁殖旺盛、覆盖水面从而阻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水生植物逐渐死亡(李祎等,2022);蓝藻死亡后释放有毒物质——蓝藻毒素,会对水生动物产生危害,因此防治蓝藻水华、维持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正蓝藻俗称"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绿潮"。蓝藻能释放生物毒素类次级代谢物,含一定浓度藻毒素的水体会使鱼卵变异及生长异常,蓝藻水华暴发也常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鱼、虾、蟹、贝和浮游动物等积累的藻毒素有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蓝藻对水环境也可能产生影响,藻体死亡时还会散发恶臭,严重破坏景观。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生物蓝藻抑制剂对各类型水体蓝藻的杀灭作用,于2015~2016年选取以盐碱水、淡水、生活污水为水源的3类蓝藻暴发的养殖池塘,开展了生物蓝藻抑制剂与传统灭藻剂(硫酸铜)杀藻效果的对比试验;于2016年7~8月在蓝藻暴发的沧州市南湖开展了生物蓝藻抑制剂对大型景观水体蓝藻杀灭作用的试验。结果显示,对上述4种类型水体使用生物蓝藻抑制剂,48 h后蓝藻被杀灭,水体中氨氮、硫化氢均未检出,pH降到8.0以下,溶氧量上升到4.5 mg/L以上,藻相以绿藻门的小球藻为主,水质优良。使用传统杀藻剂虽然能杀死蓝藻,但水体的pH、氨氮、硫化氢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试验证明,生物蓝藻抑制剂可以在2~3 d内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并改善水质,在大型水体"水华"综合治理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水华蓝藻,常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微囊藻毒素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化合物,其性能十分稳定,当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到水体中,给水质和水产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夏季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局部水域爆发水华,在水华爆发期的5月29日和6月18日开展了水华原生动物采样调查,分析了群落变动特征及其与水环境、水华藻类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华均以蓝藻为主,其中5月的优势种类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aquae),6月的优势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其次是浮游鱼腥藻(Ana baenaplanctonica)和小环藻(Cyclotella);5月和6月的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溶解氧、水温与pH等差异显著(P<0.05);5月鉴定出2种肉足虫,6月为10种肉足虫和5种纤毛虫;原生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200个/L和970个/L。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与原生动物密度显著相关的水环境因子为总磷(TP)和溶解氧(DO),浮游植物密度因子为浮游鱼腥藻和微囊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华蓝藻资源化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规模蓝藻水华频繁爆发,蓝藻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新型生物质资源,其资源化利用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分析了我国水华蓝藻作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肥料、微生物培养原料以及水华蓝藻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现状,并分析了在传统利用方式中打捞、浓缩及脱毒效率低的问题.探讨了优化蓝藻资源化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改善水华蓝藻利用现状的对策,可为我国水华蓝藻资源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氮、磷排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往往导致藻类疯长形成水华,水质恶化,产生异味.同时水中溶氧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藻类还可以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对动物和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对于蓝藻的治理人们想了很多方法:第一定向培藻:目前,在自然界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其次就是小球藻和栅藻.  相似文献   

19.
汤浦水库位于浙江省曹娥江支流的小舜江流域,是绍虞平原区域性供水专用水源地。为了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其水质状况,于2010年5、8、11月及次年2月连续四个季节分别对其浮游植物、水文特征和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到浮游植物7门58属105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浮游植物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各样点物种数呈现出由库尾至取水口递减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丰度变幅较大,在3.27×106~128.90×106 Cells /L之间,其中冬季丰度最低,春季最高。春季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蓝藻组成,夏季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秋季为隐藻和硅藻,冬季主要由硅藻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春季水质最差,且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微型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为春季水华的绝对优势种。此次水华暴发可能受降水、水库调度、营养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0.
池塘蓝藻的危害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粤西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蓝藻是常见的水质调控问题,略大意,往往会影响南美白对虾的摄食,诱发细菌性等疾病的发生,造成南美白对虾大量的死亡。因此,对于蓝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介绍蓝藻的危害与成因及应对措施。一、蓝藻危害高位池中的蓝藻爆发时,当中的微囊藻与颤藻常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水华。蓝藻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